You can 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4079 lines
151 KiB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from what appears below.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hidden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div style="color:#16b0ff;font-size:50px;font-weight: 900;text-shadow: 5px 5px 10px var(--theme-color);font-family: 'Comic Sans MS';">Algorithm</div>
<span style="color:#16b0ff;font-size:20px;font-weight: 900;font-family: 'Comic Sans MS';">Introduction</span>:收纳技术相关的 `Data Structure`、`Algorithm`、`Design Pattern`等总结!
[TOC]
# Data Structure
## 位运算
- **左移( << )**操作数的非0位左移n位低位补0
- **右移( >> )**操作数的非0位右移n位高位补0
- **无符号右移( >>> )**正数右移高位用0补负数右移高位用1补当负数使用无符号右移时用0进行补位
- **位非( ~ )**操作数为1则为0否则为1
- **位与( & )**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都为1则为1否则为0
- **位或( | )**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有一个为1则为1否则为0
- **位异或( ^ )**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有一个不相同则为1否则为0
```java
a^a=0; // 自己和自己异或等于0
a^0=a; // 任何数字和0异或还等于他自己
a^b^c=a^c^b; // 异或运算具有交换律
```
### 左移( << )
案例如下:
`5<<2=20`
首先会将5转为2进制表示形式(java中整数默认就是int类型,也就是32位):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1` 然后左移2位后低位补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01` `00` 换算成10进制为20
### 右移( >> )
案例如下:
`5>>2=1`
还是先将5转为2进制表示形式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1` 然后右移2位高位补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 无符号右移( >>> )
我们知道在Java中int类型占32位可以表示一个正数也可以表示一个负数。正数换算成二进制后的最高位为0负数的二进制最高为为1。**正数右移高位用0补负数右移高位用1补当负数使用无符号右移时用0进行补位**。
案例如下:
`5>>3=1`
`-5>>-1`
`-5>>>536870911`
我们来看看它的移位过程(可以通过其结果换算成二进制进行对比)
5换算成二进制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1
5右移3位后结果为00的二进制为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 (用0进行补位)
-5换算成二进制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011
-5右移3位后结果为-1-1的二进制为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 (用1进行补位)
-5无符号右移3位后的结果 536870911 换算成二进制: 000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 (用0进行补位)
### 位非( ~ )
操作数的第n位为1那么结果的第n位为0反之。
案例如下:
`~5=-6`
5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1
-6转换为二进制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010
### 位与( & )
**都为1则为1否则为0**。第一个操作数的第n位于第二个操作数的第n位如果都是1那么结果的第n为也为1否则为0。
案例如下:
`5&3=1`
将2个操作数和结果都转换为二进制进行比较
5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1`
3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1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 位或( | )
第一个操作数的的第n位于第二个操作数的第n位 只要有一个是1那么结果的第n为也为1否则为0。
案例如下:
`5|3=7`
5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1
3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7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11
### 位异或( ^ )
第一个操作数的的第n位于第二个操作数的第n位 相反那么结果的第n为也为1否则为0。
`a^0=a`
案例如下:
`5^3=6`
5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01
3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6转换为二进制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110
### 衍生
由位运算操作符衍生而来的有:
`&=` 按位与赋值
`|=` 按位或赋值
`^=` 按位非赋值
`>>=` 右移赋值
`>>=` 无符号右移赋值
`<<=` 赋值左移
和 += 一个概念而已。
## 常用数据结构
### 数组(Array)
![数据结构-array](images/Algorithm/数据结构-array.png)
**优点**
- 构建非常简单
- 能在 O(1) 的时间里根据数组的下标index查询某个元素
**缺点**
- 构建时必须分配一段连续的空间
- 查询某个元素是否存在时需要遍历整个数组,耗费 O(n) 的时间其中n 是元素的个数)
- 删除和添加某个元素时,同样需要耗费 O(n) 的时间
**基本操作**
- **insert**:在某个索引处插入元素
- **get**:读取某个索引处的元素
- **delete**:删除某个索引处的元素
- **size**:获取数组的长度
**案例一翻转字符串“algorithm”**
![翻转字符串algorithm](images/Algorithm/翻转字符串algorithm.gif)
**解法**:用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 a一个指向它的最后一个字符 m然后互相交换。交换之后两个指针向中央一步步地靠拢并相互交换字符直到两个指针相遇。这是一种比较快速和直观的方法。
**案例二给定两个字符串s和t编写一个函数来判断t是否是s的字母异位词。**
说明:你可以假设字符串只包含小写字母。
**解题思路**:字母异位词,也就是两个字符串中的相同字符的数量要对应相等。
- 可以利用两个长度都为 26 的字符数组来统计每个字符串中小写字母出现的次数,然后再对比是否相等
- 可以只利用一个长度为 26 的字符数组,将出现在字符串 s 里的字符个数加 1而出现在字符串 t 里的字符个数减 1最后判断每个小写字母的个数是否都为 0
### 链表(Linked List)
链表Linked List是一种常见的基础数据结构是一种线性表但是并不会按线性的顺序存储数据而是在每一个节点里存到下一个节点的指针Pointer
![链表LinkedList](images/Algorithm/链表LinkedList.png)
**优点**
- 链表能灵活地分配内存空间
- 能在 O(1) 时间内删除或者添加元素
**缺点**
- 不像数组能通过下标迅速读取元素,每次都要从链表头开始一个一个读取
- 查询第 k 个元素需要 O(k) 时间
**基本操作**
- **insertAtEnd**:在链表结尾插入元素
- **insertAtHead**:在链表开头插入元素
- **delete** :删除链表的指定元素
- **deleteAtHead** :删除链表第一个元素
- **search**:在链表中查询指定元素
- **isEmpty**:查询链表是否为空
**应用场景**
- 如果要解决的问题里面**需要很多快速查询**,链表可能并不适合
- 如果遇到的问题中,数据的元素个数不确定,而且需要**经常进行数据的添加和删除**,那么链表会比较合适
- 如果数据元素大小确定,**删除和插入的操作并不多**,那么数组可能更适合
**链表实现数据结构**
**① 用链表实现队列**
![用链表实现栈](images/Algorithm/用链表实现栈.png)
**② 用链表实现栈**
![用链表实现队列](images/Algorithm/用链表实现队列.png)
**链表翻转算法**
**① 递归翻转**
```java
/**
* 链表递归翻转模板
*/
public Node reverseLinkedList(参数0) {
// Step1终止条件
if (终止条件) {
return;
}
// Step2逻辑处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Step3递归调用
Node reverse = reverseLinkedList(参数1);
// Step4逻辑处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 链表递归翻转算法
*/
public Node reverseLinkedList(Node head) {
// Step1终止条件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
return head;
}
// Step2保存当前节点的下一个结点
Node next = head.next;
// Step3从当前节点的下一个结点开始递归调用
Node reverse = reverseLinkedList(next);
// Step4head挂到next节点的后面就完成了链表的反转
next.next = head;
// 这里head相当于变成了尾结点尾结点都是为空的否则会构成环
head.next = null;
return reverse;
}
```
**② 三指针翻转**
```java
public static Node reverseLinkedList(Node head) {
// 单链表为空或只有一个节点,直接返回原单链表
if (head == null || head.getNext() == null) {
return head;
}
// 前一个节点指针
Node preNode = null;
// 当前节点指针
Node curNode = head;
// 下一个节点指针
Node nextNode = null;
while (curNode != null) {
// nextNode 指向下一个节点
nextNode = curNode.getNext();
// 将当前节点next域指向前一个节点
curNode.setNext(preNode);
// preNode 指针向后移动
preNode = curNode;
// curNode指针向后移动
curNode = nextNode;
}
return preNode;
}
```
**③ 利用栈翻转**
```java
public Node reverseLinkedList(Node node) {
Stack<Node> nodeStack = new Stack<>();
// 存入栈中,模拟递归开始的栈状态
while (node != null) {
nodeStack.push(node);
node = node.getNode();
}
// 特殊处理第一个栈顶元素:反转前的最后一个元素,因为它位于最后,不需要反转
Node head = null;
if ((!nodeStack.isEmpty())) {
head = nodeStack.pop();
}
// 排除以后就可以快乐的循环
while (!nodeStack.isEmpty()) {
Node tempNode = nodeStack.pop();
tempNode.getNode().setNode(tempNode);
tempNode.setNode(null);
}
return head;
}
```
#### 单向链表
![单向链表](images/Algorithm/单向链表.png)
单向链表包含两个域:
- **一个数据域**:用于存储数据
- **一个指针域**:用于指向下一个节点(最后一个节点则指向一个空值):
单链表的遍历方向单一,只能从链头一直遍历到链尾。它的缺点是当要查询某一个节点的前一个节点时,只能再次从头进行遍历查询,因此效率比较低,而双向链表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单向链表代码如下:
```java
public class Node<E> {
private Eitem;
private Node<E> next;
}
```
#### 双向链表
![双向链表](images/Algorithm/双向链表.png)
双向链表的每个节点由三部分组成:
- **prev指针**:指向前置节点
- **item节点**:数据信息
- **next指针**:指向后置节点
双向链表代码如下:
```kotlin
public class Node<E> {
private E item;
private Node<E> next;
private Node<E> prev;
}
```
#### 循环链表
循环链表又分为单循环链表和双循环链表,也就是将单向链表或双向链表的首尾节点进行连接。
- **单循环链表**
![单循环链表](images/Algorithm/单循环链表.png)
- **双循环链表**
![双循环链表](images/Algorithm/双循环链表.png)
### 栈(Stack)
栈是一种**先进后出**`FILO`First in last out或**后进先出**`LIFO`Last in first out的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stack](images/Algorithm/数据结构-stack.png)
- **单向链表**:可以利用一个单链表来实现栈的数据结构。而且,因为我们都只针对栈顶元素进行操作,所以借用单链表的头就能让所有栈的操作在 O(1) 的时间内完成。
- **Stack**是Vector的子类比Vector多了几个方法
```java
public class Stack<E> extends Vector<E> {
// 把元素压入栈顶
public E push(E item) {
addElement(item);
return item;
}
// 弹出栈顶元素
public synchronized E pop() {
E obj;
int len = size();
obj = peek();
removeElementAt(len - 1);
return obj;
}
// 访问当前栈顶元素,但是不拿走栈顶元素
public synchronized E peek() {
int len = size();
if (len == 0)
throw new EmptyStackException();
return elementAt(len - 1);
}
// 测试堆栈是否为空
public boolean empty() {
return size() == 0;
}
// 返回对象在堆栈中的位置以1为基数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search(Object o) {
int i = lastIndexOf(o);
if (i >= 0) {
return size() - i;
}
return -1;
}
}
```
**基本操作**失败时add/remove/element为抛异常offer/poll/peek为返回false或null
- `E push(E)`:把元素压入栈
- `E pop()`:把栈顶的元素弹出
- `E peek()`:取栈顶元素但不弹出
- `boolean empty()`:堆栈是否为空测试
- `int search(o)`:返回对象在堆栈中的位置,以 1 为基数
**应用场景**
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只要求关心最近一次的操作,并且在操作完成了之后,需要向前查找到更前一次的操作。
![Stack](images/Algorithm/Stack.png)
**案例一:判断字符串是否有效**
给定一个只包括 '('')''{''}''['']' 的字符串,判断字符串是否有效。有效字符串需满足:
- 左括号必须用相同类型的右括号闭合
- 左括号必须以正确的顺序闭合
- 空字符串可被认为是有效字符串
**解题思路**:利用一个栈,不断地往里压左括号,一旦遇上了一个右括号,我们就把栈顶的左括号弹出来,表示这是一个合法的组合,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判断栈里还有没有左括号剩余。
![Stack判断字符串是否有效](images/Algorithm/Stack判断字符串是否有效.gif)
**案例二:每日温度**
根据每日气温列表,请重新生成一个列表,对应位置的输入是你需要再等待多久温度才会升高超过该日的天数。如果之后都不会升高,请在该位置用 0 来代替。
**解题思路**
- 思路 1最直观的做法就是针对每个温度值向后进行依次搜索找到比当前温度更高的值这样的计算复杂度就是 O(n2)。
- 思路 2可以运用一个堆栈 stack 来快速地知道需要经过多少天就能等到温度升高。从头到尾扫描一遍给定的数组 T如果当天的温度比堆栈 stack 顶端所记录的那天温度还要高,那么就能得到结果。
![Stack每日温度](images/Algorithm/Stack每日温度.gif)
### 队列(Queue)
队列(Queue)和栈不同,队列的最大特点是**先进先出**`FIFO`),就好像按顺序排队一样。对于队列的数据来说,我们只允许在队尾查看和添加数据,在队头查看和删除数据。
- **栈**:采用**后进先出**`LIFO`
- **队列**:采用 **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即`FIFO`
![数据结构-queue](images/Algorithm/数据结构-queue.png)
**实现方式**
可借助**双链表**来实现队列。双链表的头指针允许在队头查看和删除数据,而双链表的尾指针允许在队尾查看和添加数据。
**基本操作**失败时add/remove/element为抛异常offer/poll/peek为返回false或null
- `int size()`:获取队列长度
- `boolean add(E)`/`boolean offer(E)`:添加元素到队尾
- `E remove()`/`E poll()`:获取队首元素并从队列中删除
- `E element()`/`E peek()`:获取队首元素但并不从队列中删除
**应用场景**
当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处理数据,而该数据的数据量在不断地变化的时候,则需要队列来处理。
### 双端队列Deque
双端队列和普通队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允许我们在队列的头尾两端都能在 O(1) 的时间内进行数据的查看、添加和删除。
**实现方式**
双端队列Deque与队列相似可以利用一个**双链表实现**双端队列。
**应用场景**
双端队列最常用的地方就是实现一个长度动态变化的窗口或者连续区间,而动态窗口这种数据结构在很多题目里都有运用。
**案例一:滑动窗口最大值**
给定一个数组 nums有一个大小为 k 的滑动窗口从数组的最左侧移动到数组的最右侧。你只可以看到在滑动窗口 k 内的数字,滑动窗口每次只向右移动一位,就返回当前滑动窗口中的最大值。
**解题思路**
- 思路 1移动窗口扫描获得最大值。假设数组里有 n 个元素,算法复杂度就是 O(n)。这是最直观的做法。
- 思路 2利用一个双端队列来保存当前窗口中最大那个数在数组里的下标双端队列新的头就是当前窗口中最大的那个数。通过该下标可以很快知道新窗口是否仍包含原来那个最大的数。如果不再包含就把旧的数从双端队列的头删除。
因为双端队列能让上面的这两种操作都能在 O(1) 的时间里完成,所以整个算法的复杂度能控制在 O(n)。
![Deque滑动窗口最大值](images/Algorithm/Deque滑动窗口最大值.gif)
### 树(Tree)
**树(Tree)**是一个分层的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连接节点的边组成,是一种特殊的图,它与图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循环。树的结构十分直观,而树的很多概念定义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递归。各种树解决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问题:
- **二叉查找树(BST)**:解决了排序的基本问题,但是由于无法保证平衡,可能退化为链表
- **平衡二叉树(AVL)**:通过旋转解决了平衡的问题,但是旋转操作效率太低
- **红黑树**通过舍弃严格的平衡和引入红黑节点解决了AVL旋转效率过低的问题但是在磁盘等场景下树仍然太高IO次数太多
- **B树**:通过将二叉树改为多路平衡查找树,解决了树过高的问题
- **B+树**在B树的基础上将非叶节点改造为不存储数据的纯索引节点进一步降低了树的高度此外将叶节点使用指针连接成链表范围查询更加高效
#### 树的遍历
#####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
**实现原理**`先访问根节点,然后访问左子树,最后访问右子树`。
**应用场景**:运用最多的场合包括在树里进行搜索以及创建一棵新的树。
![前序遍历](images/Algorithm/前序遍历.gif)
```java
// 递归实现
public void preOrderTraverse1(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System.out.print(root.val + "->");
preOrderTraverse1(root.left);
preOrderTraverse1(root.right);
}
}
// 非递归实现
public void preOrderTraverse2(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stack = new Stack<>();
TreeNode node = root;
while (node != null || !stack.empty()) {
if (node != null) {
System.out.print(node.val + "->");
stack.push(node);
node = node.left;
} else {
TreeNode tem = stack.pop();
node = tem.right;
}
}
}
```
#####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
**实现原理**`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访问右子树`。
**应用场景**:最常见的是二叉搜索树,由于二叉搜索树的性质就是左孩子小于根节点,根节点小于右孩子,对二叉搜索树进行中序遍历的时候,被访问到的节点大小是按顺序进行的。
![中序遍历](images/Algorithm/中序遍历.gif)
```java
// 递归实现
public void inOrderTraverse(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inOrderTraverse(root.left);
System.out.print(root.val + "->");
inOrderTraverse(root.right);
}
}
// 非递归实现
public void inOrderTraverse(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stack = new Stack<>();
TreeNode node = root;
while (node != null || !stack.isEmpty()) {
if (node != null) {
stack.push(node);
node = node.left;
} else {
TreeNode tem = stack.pop();
System.out.print(tem.val + "->");
node = tem.right;
}
}
}
```
##### 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
**实现原理**`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应用场景**:在对某个节点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来自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信息。收集信息的操作是从树的底部不断地往上进行,好比你在修剪一棵树的叶子,修剪的方法是从外面不断地往根部将叶子一片片地修剪掉。
![后序遍历](images/Algorithm/后序遍历.gif)
```java
// 递归实现
public void postOrderTraverse(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postOrderTraverse(root.left);
postOrderTraverse(root.right);
System.out.print(root.val + "->");
}
}
// 非递归实现
public void postOrderTraverse(TreeNode root) {
TreeNode cur, pre = null;
Stack<TreeNode> stack = new Stack<>();
stack.push(root);
while (!stack.empty()) {
cur = stack.peek();
if ((cur.left == null && cur.right == null) || (pre != null && (pre == cur.left || pre == cur.right))) {
System.out.print(cur.val + "->");
stack.pop();
pre = cur;
} else {
if (cur.right != null)
stack.push(cur.right);
if (cur.left != null)
stack.push(cur.left);
}
}
}
```
##### 层次遍历
```java
public void levelOrderTraverse(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
Queue<TreeNode> queue = new LinkedList<TreeNode>();
queue.add(root);
while (!queue.isEmpty()) {
TreeNode node = queue.poll();
System.out.print(node.val + "->");
if (node.left != null) {
queue.add(node.left);
}
if (node.right != null) {
queue.add(node.right);
}
}
}
```
#### 二叉树(Binary Tree)
**二叉树是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的树**。二叉树的叶子节点有0个字节点根节点或内部节点有一个或两个子节点。
![BinaryTree](images/Algorithm/BinaryTree.png)
**存储结构**
```java
public class TreeNode {
// 数据域
private Object data;
// 左孩子指针
private TreeNode leftChild;
// 右孩子指针
private TreeNode rightChild;
}
```
##### 斜树
- **左斜树**:所有结点都只有左子树
- **右斜树**:所有结点都只有右子树
![斜树](images/Algorithm/斜树.png)
##### 满二叉树
一颗二叉树的所有分支结点都存在左子树和右子树,且所有叶子节点都只存在在最下面一层。
![满二叉树](images/Algorithm/满二叉树.png)
##### 完全二叉树
若二叉树的深度为k二叉树的层数从1到k-1层的结点都达到了最大个数在第k层的所有结点都集中在最左边这就是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树由满二叉树引出满二叉树一定是完全二叉树但完全二叉树不一定是满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images/Algorithm/完全二叉树.png)
#### 二叉搜索树(Binary Search Tree)
二叉搜索树, 又叫**二叉查找树**,它是一棵空树或是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
- **若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 **若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 **它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搜索树**
![BinarySearchTree](images/Algorithm/BinarySearchTree.png)
**效率总结**
- **访问/查找**:最好时间复杂度 `O(logN)`,最坏时间复杂度 `O(N)`
- **插入/删除**:最好时间复杂度 `O(logN)`,最坏时间复杂度 `O(N)`
#### 平衡二叉树(AVL Tree)
二叉查找树在最差情况下竟然和顺序查找效率相当这是无法仍受的。事实也证明当存储数据足够大的时候树的结构对某些关键字的查找效率影响很大。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BST不够平衡(左右子树高度差太大)。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算法将不平衡树改变成平衡树。因此AVL树就诞生了。
**平衡二叉树全称叫做 `平衡二叉搜索(排序)树`,简称 AVL树**。高度为 `logN`。本质是一颗二叉查找树AVL树的特性
- 它是**一棵空树**或**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 `1`
- 左右两个子树也都是一棵平衡二叉树
如下图根节点左边高度是3因为左边最多有3条边右边高度而2相差1。根节点左边的节点50的左边是1条边高度为1右边有两条边高度为2相差1。
![AVLTree](images/Algorithm/AVLTree.png)
**效率总结**
- 查找:时间复杂度维持在`O(logN)`,不会出现最差情况
- 插入:插入操作时最多需要 `1` 次旋转,其时间复杂度在`O(logN)`左右
- 删除:删除时代价稍大,执行每个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需要`O(2logN)`
#### 红黑树(Red-Black Tree)
二叉平衡树的严格平衡策略以**牺牲建立查找结构(插入,删除操作)的代**价换来了稳定的O(logN) 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但是这样做是否值得呢? 能不能找一种折中策略,即不牺牲太大的建立查找结构的代价,也能保证稳定高效的查找效率呢? 答案就是:红黑树。
**红黑树是一种含有红、黑结点,并能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树**。高度为 `logN`。其性质如下:
- **每个结点或是红色的,或是黑色的**
- **根节点是黑色的**
- **每个叶子节点NIL是黑色的**
- **如果一个节点是红色的,则它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的**
- **任意一结点到每个叶子结点的路径都包含数量相同的黑节点**
正是红黑树的这5条性质使一棵n个结点的红黑树始终保持了logN的高度从而也就解释了“红黑树的查找、插入、删除的时间复杂度最坏为O(logN)”这一结论成立的原因。
![Red-BlackTree](images/Algorithm/Red-BlackTree.jpg)
**效率总结**
- **查找**:最好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logN)`,但在最坏情况下比`AVL`要差一些,但也远远好于`BST`
- **插入/删除**:改变树的平衡性的概率要远远小于`AVL`RBT不是高度平衡的
因此需要旋转操作的可能性要小,且一旦需要旋转,插入一个结点最多只需旋转`2`次,删除最多只需旋转`3`次(小于`AVL`的删除操作所需要的旋转次数)。虽然变色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在`O(logN)`,但是实际上,这种操作由于简单所需要的代价很小
##### 左旋
![左旋](images/Algorithm/左旋.jpg)
- **逆时针旋转两个节点,让一个节点被其右子节点取代,而该节点成为右子节点的左子节点**
- **对x进行左旋意味着"将x变成一个左节点"**
- **左旋条件:两个连续红节点,并且叔叔节点是黑色 , 下面的红色节点在右子树**
**情况1**:如果当前节点是右子树,并且父节点是左子树。`形如:(900是新插入节点)`
![左旋条件情况1](images/Algorithm/左旋条件情况1.png)
要根据父节点左旋【899】根据谁左旋谁就变成子节点
![左旋条件情况1流程](images/Algorithm/左旋条件情况1流程.gif)
【900】的左子树挂到 【899】的右子树上 【899】变为子节点 【900】变为父节点此时不变色。
**情况2**:如果当前节点是右子树,并且父节点是右子树。形如:(【100】是当前节点)
![左旋条件情况2](images/Algorithm/左旋条件情况2.png)
根据祖父节点左旋【56】根据谁左旋谁就变成子节点)
![左旋条件情况2流程](images/Algorithm/左旋条件情况2流程.gif)
【56】变为子节点【89】变为父节点【89】的左子树 挂到 【56】的右子树。同时 父节点变黑【89】变黑祖父节点变红【56】变红 )。
##### 右旋
![右旋](images/Algorithm/右旋.jpg)
- **顺时针旋转两个节点,让一个节点被其左子节点取代,而该节点成为左子节点的右子节点**
- **对x进行左旋意味着"将x变成一个左节点"**
- **右旋条件:两个连续红节点,并且叔叔节点是黑色 , 下面的红色节点在左子树**
**情况1**:如果当前节点是左子树,并且父节点也是右子树。形如:(【8000】是当前节点)
![右旋条件情况1](images/Algorithm/右旋条件情况1.png)
根据父节点右旋【9000】根据谁右旋谁就变成子节点
![右旋条件情况1流程](images/Algorithm/右旋条件情况1流程.gif)
【9000】变为子节点【8000】变为父节点【8000】的右子树 挂到 【9000】的左子树此时不变色。
**情况2**:如果当前节点是左子树,并且父节点也是左子树。形如:(【899】是当前节点)
![右旋条件情况2](images/Algorithm/右旋条件情况2.png)
根据祖父节点右旋【1000】根据谁右旋谁就变成子节点:
![右旋条件情况2流程](images/Algorithm/右旋条件情况2流程.gif)
【1000】变为子节点【900】变为父节点【900】的右子树 挂到 【1000】的左子树
同时: 父节点变黑【900】变黑祖父节点变红【1000】变红
##### 变色
如果当前节点的父亲节点和叔叔节点均是红色,那么执行以下变色操作:
父 --> 黑
叔 --> 黑
爷 --> 红
**无法通过变色而进行旋转的四种场景**
**场景一:左左节点旋转**
这种情况下,父节点和插入的节点都是左节点,如下图(旋转原始图1)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插入节点 65。规则如下以祖父节点【右旋】搭配【变色】。
![左左节点旋转](images/Algorithm/左左节点旋转.png)
按照规则,步骤如下:
![左左节点旋转步骤](images/Algorithm/左左节点旋转步骤.jpeg)
**场景二:左右节点旋转**
这种情况下,父节点是左节点,插入的节点是右节点,在旋转原始图 1 中,我们要插入节点 67。规则如下先父节点【左旋】然后祖父节点【右旋】搭配【变色】。按照规则步骤如下
![左右节点旋转](images/Algorithm/左右节点旋转.png)
**场景三:右左节点旋转**
这种情况下,父节点是右节点,插入的节点是左节点,如下图(旋转原始图 2这种情况我们要插入节点 68。规则如下先父节点【右旋】然后祖父节点【左旋】搭配【变色】。
![右左节点旋转](images/Algorithm/右左节点旋转.png)
按照规则,步骤如下:
![右左节点旋转步骤](images/Algorithm/右左节点旋转步骤.jpeg)
**场景四:右右节点旋转**
这种情况下,父节点和插入的节点都是右节点,在旋转原始图 2 中,我们要插入节点 70。规则如下以祖父节点【左旋】搭配【变色】。按照规则步骤如下
![右右节点旋转](images/Algorithm/右右节点旋转.png)
#### B树(Balance Tree)
对于在内存中的查找结构而言,红黑树的效率已经非常好了(实际上很多实际应用还对RBT进行了优化)。但是如果是数据量非常大的查找呢将这些数据全部放入内存组织成RBT结构显然是不实际的。实际上像OS中的文件目录存储数据库中的文件索引结构的存储…. 都不可能在内存中建立查找结构。必须在磁盘中建立好这个结构。
在磁盘中组织查找结构从任何一个结点指向其他结点都有可能读取一次磁盘数据再将数据写入内存进行比较。大家都知道频繁的磁盘IO操作效率是很低下的(机械运动比电子运动要慢不知道多少)。显而易见所有的二叉树的查找结构在磁盘中都是低效的。因此B树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B树也称B-树、B-Tree它是一颗多路平衡查找树**。描述一颗B树时需要指定它的阶数阶数表示了一个结点最多有多少个孩子结点一般用字母m表示阶数。当m取2时就是我们常见的二叉搜索树。B树的定义
- **每个结点最多有m-1个关键字**
- **根结点最少可以只有1个关键字**
- **非根结点至少有Math.ceil(m/2)-1个关键字**
- **每个结点中的关键字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个关键字的左子树中的所有关键字都小于它,而右子树中的所有关键字都大于它**
- **所有叶子结点都位于同一层,或者说根结点到每个叶子结点的长度都相同**
**B树的优势**
- **B树的高度远远小于AVL树和红黑树(B树是一颗“矮胖子”)磁盘IO次数大大减少**
- **对访问局部性原理的利用**。指当一个数据被使用时其附近的数据有较大概率在短时间内被使用。当访问其中某个数据时数据库会将该整个节点读到缓存中当它临近的数据紧接着被访问时可以直接在缓存中读取无需进行磁盘IO
如下图B树的内部节点可以存放数据类似ZK的中间节点一样。B树不是每个节点都有足够多的子节点
![BalanceTree](images/Algorithm/BalanceTree.png)
上图是一颗阶数为4的B树。在实际应用中的B树的阶数m都非常大通常大于100所以即使存储大量的数据B树的高度仍然比较小。每个结点中存储了关键字key和关键字对应的数据data以及孩子结点的指针。**我们将一个key和其对应的data称为一个记录**。**但为了方便描述除非特别说明后续文中就用key来代替key, value键值对这个整体**。在数据库中我们将B树和B+树作为索引结构可以加快查询速速此时B树中的key就表示键而data表示了这个键对应的条目在硬盘上的逻辑地址。
#### B+树(B+Tree)
**B+树是从B树的变体**。跟B树的不同
- **内部节点不保存数据,只用于索引**
- **B+树的每个叶子节点之间存在指针相连,而且是单链表**,叶子节点本身依关键字的大小自小而大顺序链接
如下图其实B+树上二叉搜索树的扩展二叉搜索树是每次一分为二B树是每次一分为多现代操作系统中磁盘的存储结构使用的是B+树机制mysql的innodb引擎的存储方式也是B+树机制:
![B+Tree](images/Algorithm/B+Tree.png)
**B+树与B树相比有以下优势**
- **更少的IO次数**B+树的非叶节点只包含键而不包含真实数据因此每个节点存储的记录个数比B数多很多即阶m更大因此B+树的高度更低访问时所需要的IO次数更少。此外由于每个节点存储的记录数更多所以对访问局部性原理的利用更好缓存命中率更高
- **更适于范围查询**在B树中进行范围查询时首先找到要查找的下限然后对B树进行中序遍历直到找到查找的上限而B+树的范围查询,只需要对链表进行遍历即可
- **更稳定的查询效率**B树的查询时间复杂度在1到树高之间(分别对应记录在根节点和叶节点)而B+树的查询复杂度则稳定为树高,因为所有数据都在叶节点。
**B+树劣势**
由于键会重复出现,因此**会占用更多的空间**。但是与带来的性能优势相比空间劣势往往可以接受因此B+树的在数据库中的使用比B树更加广泛。
#### B*树
是B+树的变体,**在B+树的非根和非叶子结点再增加指向兄弟的指针**,且**定义了非叶子结点关键字个数至少为(2/3)×M**即块的最低使用率为2/3代替B+树的1/2
![Bx树](images/Algorithm/Bx树.jpg)
## 高级数据结构
### 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
能保证每次取出的元素都是队列中优先级别最高的。优先级别可以是自定义的,例如,数据的数值越大,优先级越高;或者数据的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优先级别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复杂的计算得到。
**实现方式**
优先队列的本质是一个二叉堆结构。堆在英文里叫 Binary Heap它是利用一个数组结构来实现的完全二叉树。换句话说优先队列的本质是一个数组数组里的每个元素既有可能是其他元素的父节点也有可能是其他元素的子节点而且每个父节点只能有两个子节点很像一棵二叉树的结构。
**优先队列的性质**
- 数组里的第一个元素 array[0] 拥有最高的优先级别
- 给定一个下标 i那么对于元素 array[i] 而言:
- 它的父节点所对应的元素下标是 (i-1)/2
- 它的左孩子所对应的元素下标是 2×i + 1
- 它的右孩子所对应的元素下标是 2×i + 2
- 数组里每个元素的优先级别都要高于它两个孩子的优先级别
**应用场景**: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当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优先级)逐步地筛选出部分乃至全部的数据。
**基本操作**
**① 向上筛选sift up/bubble up**
- 当有新的数据加入到优先队列中,新的数据首先被放置在二叉堆的底部。
- 不断进行向上筛选的操作,即如果发现该数据的优先级别比父节点的优先级别还要高,那么就和父节点的元素相互交换,再接着往上进行比较,直到无法再继续交换为止。
![优先队列-向上筛选](images/Algorithm/优先队列-向上筛选.gif)
**时间复杂度**:由于二叉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并假设堆的大小为 k因此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沿着树的高度往上爬所以只需要 O(logk) 的时间。
**② 向下筛选sift down/bubble down**
- 当堆顶的元素被取出时,要更新堆顶的元素来作为下一次按照优先级顺序被取出的对象,需要将堆底部的元素放置到堆顶,然后不断地对它执行向下筛选的操作。
- 将该元素和它的两个孩子节点对比优先级,如果优先级最高的是其中一个孩子,就将该元素和那个孩子进行交换,然后反复进行下去,直到无法继续交换为止。
![优先队列-向下筛选](images/Algorithm/优先队列-向下筛选.gif)
**时间复杂度**:整个过程就是沿着树的高度往下爬,所以时间复杂度也是 O(logk)。
**案例一:[前 K 个高频元素](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top-k-frequent-elements/)**
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 和一个整数 `k` ,请你返回其中出现频率前 `k` 高的元素。你可以按 **任意顺序** 返回答案。
**最小堆解法**:题目最终需要返回的是前 k 个频率最大的元素,可以想到借助堆这种数据结构,对于 k 频率之后的元素不用再去处理,进一步优化时间复杂度。
![最小堆-前K个高频元素](images/Algorithm/最小堆-前K个高频元素.jpg)
```java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Integer> topKFrequent(int[] nums, int k) {
// 使用字典,统计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元素为键,元素出现的次数为值
HashMap<Integer,Integer> map = new HashMap();
for(int num : nums){
if (map.containsKey(num)) {
map.put(num, map.get(num) + 1);
} else {
map.put(num, 1);
}
}
// 遍历map用最小堆保存频率最大的k个元素
PriorityQueue<Integer> pq = new PriorityQueue<>(new Comparator<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Integer a, Integer b) {
return map.get(a) - map.get(b);
}
});
for (Integer key : map.keySet()) {
if (pq.size() < k) {
pq.add(key);
} else if (map.get(key) > map.get(pq.peek())) {
pq.remove();
pq.add(key);
}
}
// 取出最小堆中的元素
List<Integer> res = new ArrayList<>();
while (!pq.isEmpty()) {
res.add(pq.remove());
}
return res;
}
}
```
### 图Graph
**图(graph)**由多个**节点(vertex)**构成,节点之间阔以互相连接组成一个网络。(x, y)表示一条**边(edge)**,它表示节点 x 与 y 相连。边可能会有**权值(weight/cost)**。
![数据结构-graph](images/Algorithm/数据结构-graph.png)
**常见图算法**
- 图的遍历:深度优先、广度优先
- 环的检测:有向图、无向图
- 拓扑排序
- 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Bellman-Ford、Floyd Warshall
- 连通性相关算法Kosaraju、Tarjan、求解孤岛的数量、判断是否为树
- 图的着色、旅行商问题等
### 前缀树Trie
假如有一个字典,字典里面有如下词:"A""to""tea""ted""ten""i""in""inn",每个单词还能有自己的一些权重值,那么用前缀树来构建这个字典将会是如下的样子:
![前缀树](images/Algorithm/前缀树.png)
**性质**
- 每个节点至少包含两个基本属性
- children数组或者集合罗列出每个分支当中包含的所有字符
- isEnd布尔值表示该节点是否为某字符串的结尾
- 前缀树的根节点是空的
所谓空,即只利用到这个节点的 children 属性,即只关心在这个字典里,有哪些打头的字符
- 除了根节点,其他所有节点都有可能是单词的结尾,叶子节点一定都是单词的结尾
**实现**
- 创建
- 遍历一遍输入的字符串,对每个字符串的字符进行遍历
- 从前缀树的根节点开始,将每个字符加入到节点的 children 字符集当中
- 如果字符集已经包含了这个字符,则跳过
- 如果当前字符是字符串的最后一个,则把当前节点的 isEnd 标记为真。
由上,创建的方法很直观。前缀树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每个节点还能用来保存额外的信息,比如可以用来记录拥有相同前缀的所有字符串。因此,当用户输入某个前缀时,就能在 O(1) 的时间内给出对应的推荐字符串。
- 搜索
与创建方法类似,从前缀树的根节点出发,逐个匹配输入的前缀字符,如果遇到了就继续往下一层搜索,如果没遇到,就立即返回。
### 线段树Segment Tree
假设有一个数组 array[0 … n-1] 里面有 n 个元素,现在要经常对这个数组做两件事。
- 更新数组元素的数值
- 求数组任意一段区间里元素的总和(或者平均值)
**解法 1遍历一遍数组**
- 时间复杂度 O(n)。
**解法 2线段树**
- 线段树,就是一种按照二叉树的形式存储数据的结构,每个节点保存的都是数组里某一段的总和。
- 适用于数据很多,而且需要频繁更新并求和的操作。
- 时间复杂度 O(logn)。
**实现**
如数组是 [1, 3, 5, 7, 9, 11],那么它的线段树如下。
![线段树](images/Algorithm/线段树.png)
根节点保存的是从下标 0 到下标 5 的所有元素的总和,即 36。左右两个子节点分别保存左右两半元素的总和。按照这样的逻辑不断地切分下去最终的叶子节点保存的就是每个元素的数值。
### 树状数组Fenwick Tree
树状数组Fenwick Tree / Binary Indexed Tree
**举例**:假设有一个数组 array[0 … n-1] 里面有 n 个元素,现在要经常对这个数组做两件事。
- 更新数组元素的数值
- 求数组前 k 个元素的总和(或者平均值)
**解法 1线段树**
- 线段树能在 O(logn) 的时间里更新和求解前 k 个元素的总和
**解法 2树状数**
- 该问题只要求求解前 k 个元素的总和,并不要求任意一个区间
- 树状数组可以在 O(logn) 的时间里完成上述的操作
- 相对于线段树的实现,树状数组显得更简单
**树状数组特点**
- 它是利用数组来表示多叉树的结构,在这一点上和优先队列有些类似,只不过,优先队列是用数组来表示完全二叉树,而树状数组是多叉树。
- 树状数组的第一个元素是空节点。
- 如果节点 tree[y] 是 tree[x] 的父节点那么需要满足条件y = x - (x & (-x))。
### 散列表(Hash)
散列表又称为**哈希表**,是将某个对象变换为唯一标识符,该标识符通常用一个短的随机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字符串来代表。哈希可以用来实现各种数据结构,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哈希表(hash table)**。哈希表通常由数组实现。
![数据结构-hash_table](images/Algorithm/数据结构-hash_table.png)
### 二叉堆
**最大堆**: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都 **大于** 或 **等于** 它左、右子节点的值,**堆顶** 是整个堆中的 **最大** 元素。
**最小堆**: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都 **小于** 或 **等于** 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堆顶** 是整个堆中的 **最小** 元素。
# Algorithm
## 复杂度
![SortAlgorithm](images/Algorithm/SortAlgorithm.png)
**相关概念**
- **稳定**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后a仍然在b的前面
- **不稳定**如果a原本在b的前面而a=b排序之后 a 可能会出现在 b 的后面
- **时间复杂度**对排序数据的总的操作次数。反映当n变化时操作次数呈现什么规律
- **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在计算机内执行时所需存储空间的度量它也是数据规模n的函数
**时间复杂度与时间效率**O(1) < O(log2N) < O(n) < O(N \* log2N) < O(N2) < O(N3) < 2N < 3N < N!
一般来说,前四个效率比较高,中间两个差强人意,后三个比较差(只要N比较大,这个算法就动不了了)。
### 常数阶
```java
int sum = 0,n = 100; //执行一次
sum = (1+n)*n/2; //执行一次
System.out.println (sum); //执行一次
```
上面算法的运行的次数的函数为 f(n)=3,根据推导大 O 阶的规则 1,我们需要将常数 3 改为 1,则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1)。如果 sum=(1+n)*n/2 这条语句再执行 10 遍,因为这与问题大小 n 的值并没有关系,所以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仍旧是 O(1),我们可以称之为常数阶。
### 线性阶
线性阶主要要分析循环结构的运行情况,如下所示:
```java
for (int i = 0; i < n; i++) {
//时间复杂度为O(1)的算法
...
}
```
上面算法循环体中的代码执行了n次,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n)。
### 对数阶
接着看如下代码:
```java
int number = 1;
while (number < n) {
number = number * 2;
//时间复杂度为O(1)的算法
...
}
```
可以看出上面的代码,随着 number 每次乘以 2 后,都会越来越接近 n,当 number 不小于 n 时就会退出循环。假设循环的次数为 X,则由 2^x=n 得出 x=log₂n因此得出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n)。
### 平方阶
下面的代码是循环嵌套:
```java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int j = 0; j < n; i++) { //复杂度为O(1)的算法 ... }}
```
内层循环的时间复杂度在讲到线性阶时就已经得知是O(n),现在经过外层循环n次,那么这段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则为O(n²)。
## 算法思想
![算法思想](images/Algorithm/算法思想.jpg)
### 分治(Divide and Conquer)
分治算法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递归的,也比较适合用递归来实现。顾名思义,分而治之。一般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 **分解**:将原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
- **解决**:递归求解各个子问题,若子问题足够小,则直接求解
- **合并**:将子问题的结果合并成原问题
比较经典的应用就是`归并排序 (Merge Sort)` 以及`快速排序 (Quick Sort)` 等。我们来从归并排序理解分治思想,归并排序就是将待排序数组不断二分为规模更小的子问题处理,再将处理好的子问题合并起来。
### 贪心(Greedy)
`贪心算法`是`动态规划`算法的一个子集,可以更高效解决一部分更特殊的问题。实际上,用贪心算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总能给出最优解。因为它在每一步的决策中,选择目前最优策略,不考虑全局是不是最优。
**贪心算法+双指针求解**
- 给一个孩子的饼干应当尽量小并且能满足孩子,大的留来满足胃口大的孩子
- 因为胃口小的孩子最容易得到满足,所以优先满足胃口小的孩子需求
-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使用饼干尝试是否可满足某个孩子
- 当饼干 j >= 胃口 i 时,饼干满足胃口,更新满足的孩子数并移动指针 `i++ j++ res++`
- 当饼干 j < 胃口 i 时,饼干不能满足胃口,需要换大的 `j++`
### 回溯(Backtracking)
使用回溯法进行求解,回溯是一种通过穷举所有可能情况来找到所有解的算法。如果一个候选解最后被发现并不是可行解,回溯算法会舍弃它,并在前面的一些步骤做出一些修改,并重新尝试找到可行解。究其本质,其实就是枚举。
- 如果没有更多的数字需要被输入,说明当前的组合已经产生
- 如果还有数字需要被输入:
- 遍历下一个数字所对应的所有映射的字母
- 将当前的字母添加到组合最后,也就是 `str + tmp[r]`
###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虽然动态规划的最终版本 (降维再去维) 大都不是递归,但解题的过程还是离开不递归的。新手可能会觉得动态规划思想接受起来比较难,确实,动态规划求解问题的过程不太符合人类常规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切换成机器思维。使用动态规划思想解题,首先要明确动态规划的三要素。动态规划三要素:
- `重叠子问题`:切换机器思维,自底向上思考
- `最优子结构`:子问题的最优解能够推出原问题的优解
- `状态转移方程`dp[n] = dp[n-1] + dp[n-2]
## 算法模板
### 递归模板
```java
public void recur(int level, int param) {
// terminator
if (level > MAX_LEVEL) {
// process result
return;
}
// process current logic
process(level, param);
// drill down
recur(level + 1, newParam);
// restore current status
}
```
**List转树形结构**
- **方案一:两层循环实现建树**
- **方案二:使用递归方法建树**
```java
public class TreeNode {
private String id;
private String parent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List<TreeNode> children;
/**
* 方案一:两层循环实现建树
*
* @param treeNodes 传入的树节点列表
* @return
*/
public static List<TreeNode> bulid(List<TreeNode> treeNodes) {
List<TreeNode> trees = new ArrayList<>();
for (TreeNode treeNode : treeNodes) {
if ("0".equals(treeNode.getParentId())) {
trees.add(treeNode);
}
for (TreeNode it : treeNodes) {
if (it.getParentId() == treeNode.getId()) {
if (treeNode.getChildren() == null) {
treeNode.setChildren(new ArrayList<TreeNode>());
}
treeNode.getChildren().add(it);
}
}
}
return trees;
}
/**
* 方案二:使用递归方法建树
*
* @param treeNodes
* @return
*/
public static List<TreeNode> buildByRecursive(List<TreeNode> treeNodes) {
List<TreeNode> trees = new ArrayList<>();
for (TreeNode treeNode : treeNodes) {
if ("0".equals(treeNode.getParentId())) {
trees.add(findChildren(treeNode, treeNodes));
}
}
return trees;
}
/**
* 递归查找子节点
*
* @param treeNodes
* @return
*/
private static TreeNode findChildren(TreeNode treeNode, List<TreeNode> treeNodes) {
for (TreeNode it : treeNodes) {
if (treeNode.getId().equals(it.getParentId())) {
if (treeNode.getChildren() == null) {
treeNode.setChildren(new ArrayList<>());
}
treeNode.getChildren().add(findChildren(it, treeNodes));
}
}
return treeNode;
}
}
```
### 回溯模板
### DFS模板
### BFS模板
## 查找算法
### 顺序查找
就是一个一个依次查找。
### 二分查找
二分查找又叫折半查找,从有序列表的初始候选区`li[0:n]`开始,通过对待查找的值与候选区中间值的比较,可以使候选区减少一半。如果待查值小于候选区中间值,则只需比较中间值左边的元素,减半查找范围。依次类推依次减半。
- 二分查找的前提:**列表有序**
- 二分查找的有点:**查找速度快**
- 二分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二分查找](images/Algorithm/二分查找.gif)
JAVA代码如下
```java
/**
* 执行递归二分查找,返回第一次出现该值的位置
*
* @param array 已排序的数组
* @param start 开始位置0
* @param end 结束位置array.length-1
* @param findValue 需要找的值
* @return 值在数组中的位置从0开始。找不到返回-1
*/
public static int searchRecursive(int[] array, int start, int end, int findValue) {
// 如果数组为空,直接返回-1即查找失败
if (array == null) {
return -1;
}
if (start <= end) {
// 中间位置
int middle = (start + end) / 1;
// 中值
int middleValue = array[middle];
if (findValue == middleValue) {
// 等于中值直接返回
return middle;
} else if (findValue < middleValue) {
// 小于中值时在中值前面找
return searchRecursive(array, start, middle - 1, findValue);
} else {
// 大于中值在中值后面找
return searchRecursive(array, middle + 1, end, findValue);
}
} else {
// 返回-1即查找失败
return -1;
}
}
/**
* 循环二分查找,返回第一次出现该值的位置
*
* @param array 已排序的数组
* @param findValue 需要找的值
* @return 值在数组中的位置从0开始。找不到返回-1
*/
public static int searchLoop(int[] array, int findValue) {
// 如果数组为空,直接返回-1即查找失败
if (array == null) {
return -1;
}
// 起始位置
int start = 0;
// 结束位置
int end = array.length - 1;
while (start <= end) {
// 中间位置
int middle = (start + end) / 2;
// 中值
int middleValue = array[middle];
if (findValue == middleValue) {
// 等于中值直接返回
return middle;
} else if (findValue < middleValue) {
// 小于中值时在中值前面找
end = middle - 1;
} else {
// 大于中值在中值后面找
start = middle + 1;
}
}
// 返回-1即查找失败
return -1;
}
```
### 插值查找
插值查找算法类似于二分查找不同的是插值查找每次从自适应mid处开始查找。将折半查找中的求mid索引的公式low表示左边索引lefthigh表示右边索引rightkey就是前面我们讲的findVal。
![二分查找mid](images/Algorithm/二分查找mid.png) **改为** ![插值查找mid](images/Algorithm/插值查找mid.png)
**注意事项**
- 对于数据量较大,关键字分布比较均匀的查找表来说,采用插值查找,速度较快
- 关键字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该方法不一定比折半查找要好
```java
/**
* 插值查找
*
* @param arr 已排序的数组
* @param left 开始位置0
* @param right 结束位置array.length-1
* @param findValue
* @return
*/
public static int insertValueSearch(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int findValue) {
//注意findVal < arr[0] 和 findVal > arr[arr.length - 1] 必须需要, 否则我们得到的 mid 可能越界
if (left > right || findValue < arr[0] || findValue > arr[arr.length - 1]) {
return -1;
}
// 求出mid, 自适应
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 * (findValue - arr[left]) / (arr[right] - arr[left]);
int midValue = arr[mid];
if (findValue > midValue) {
// 向右递归
return insertValueSearch(arr, mid + 1, right, findValue);
} else if (findValue < midValue) {
// 向左递归
return insertValueSearch(arr, left, mid - 1, findValue);
} else {
return mid;
}
}
```
### 斐波那契查找
黄金分割点是指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会带来意向不大的效果。斐波那契数列{1, 1,2, 3, 5, 8, 13,21, 34, 55 }发现斐波那契数列的两个相邻数的比例无限接近黄金分割值0.618。
斐波那契查找原理与前两种相似,仅仅改变了中间结点(mid)的位置mid不再是中间或插值得到而是位于黄金分割点附近即mid=low+F(k-1)-1(F代表斐波那契数列),如下图所示:
![斐波那契查找](images/Algorithm/斐波那契查找.png)
JAVA代码如下
```java
/**
* 因为后面我们mid=low+F(k-1)-1需要使用到斐波那契数列因此我们需要先获取到一个斐波那契数列
* <p>
* 非递归方法得到一个斐波那契数列
*
* @return
*/
private static int[] getFibonacci() {
int[] fibonacci = new int[20];
fibonacci[0] = 1;
fibonacci[1] = 1;
for (int i = 2; i < fibonacci.length; i++) {
fibonacci[i] = fibonacci[i - 1] + fibonacci[i - 2];
}
return fibonacci;
}
/**
* 编写斐波那契查找算法
* <p>
* 使用非递归的方式编写算法
*
* @param arr 数组
* @param findValue 我们需要查找的关键码(值)
* @return 返回对应的下标,如果没有-1
*/
public static int fibonacciSearch(int[] arr, int findValue) {
int low = 0;
int high = arr.length - 1;
int k = 0;// 表示斐波那契分割数值的下标
int mid = 0;// 存放mid值
int[] fibonacci = getFibonacci();// 获取到斐波那契数列
// 获取到斐波那契分割数值的下标
while (high > fibonacci[k] - 1) {
k++;
}
// 因为 fibonacci[k] 值可能大于 arr 的 长度因此我们需要使用Arrays类构造一个新的数组
int[] temp = Arrays.copyOf(arr, fibonacci[k]);
// 实际上需求使用arr数组最后的数填充 temp
for (int i = high + 1; i < temp.length; i++) {
temp[i] = arr[high];
}
// 使用while来循环处理找到我们的数 findValue
while (low <= high) {
mid = low + fibonacci[k] - 1;
if (findValue < temp[mid]) {
high = mid - 1;
k--;
} else if (findValue > temp[mid]) {
low = mid + 1;
k++;
} else {
return Math.min(mid, high);
}
}
return -1;
}
```
## 搜素算法
### 深度优先搜索(DFS)
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 / DFS是一种**优先遍历子节点**而不是回溯的算法。
![深度优先搜索](images/Algorithm/深度优先搜索.jpg)
**DFS解决的是连通性的问题**。即给定两个点,一个是起始点,一个是终点,判断是不是有一条路径能从起点连接到终点。起点和终点,也可以指的是某种起始状态和最终的状态。问题的要求并不在乎路径是长还是短,只在乎有还是没有。
**代码案例**
```java
/**
* Depth-First Search(DFS)
* <p>
* 从根节点出发,沿着左子树方向进行纵向遍历,直到找到叶子节点为止。然后回溯到前一个节点,进行右子树节点的遍历,直到遍历完所有可达节点为止。
* <p>
* 数据结构:栈
* 父节点入栈,父节点出栈,先右子节点入栈,后左子节点入栈。递归遍历全部节点即可
*
* @author lry
*/
public class DepthFirstSearch {
/**
* 树节点
*
* @param <V>
*/
@Data
@NoArgsConstructor
@AllArgsConstructor
public static class TreeNode<V> {
private V value;
private List<TreeNode<V>> childList;
// 二叉树节点支持如下
public TreeNode<V> getLeft() {
if (childList == null || childList.isEmpty()) {
return null;
}
return childList.get(0);
}
public TreeNode<V> getRight() {
if (childList == null || childList.isEmpty()) {
return null;
}
return childList.get(1);
}
}
/**
* 模型:
* .......A
* ...../ \
* ....B C
* .../ \ / \
* ..D E F G
* ./ \ / \
* H I J 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eeNode<String> treeNodeA = new TreeNode<>("A",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B = new TreeNode<>("B",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C = new TreeNode<>("C",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D = new TreeNode<>("D",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E = new TreeNode<>("E",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F = new TreeNode<>("F",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G = new TreeNode<>("G",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H = new TreeNode<>("H",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I = new TreeNode<>("I",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J = new TreeNode<>("J",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K = new TreeNode<>("K", new ArrayList<>());
// A->B,C
treeNodeA.getChildList().add(treeNodeB);
treeNodeA.getChildList().add(treeNodeC);
// B->D,E
treeNodeB.getChildList().add(treeNodeD);
treeNodeB.getChildList().add(treeNodeE);
// C->F,G
treeNodeC.getChildList().add(treeNodeF);
treeNodeC.getChildList().add(treeNodeG);
// D->H,I
treeNodeD.getChildList().add(treeNodeH);
treeNodeD.getChildList().add(treeNodeI);
// G->J,K
treeNodeG.getChildList().add(treeNodeJ);
treeNodeG.getChildList().add(treeNodeK);
System.out.println("非递归方式");
dfsNotRecursive(treeNodeA);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前续遍历");
dfsPreOrderTraversal(treeNodeA, 0);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后续遍历");
dfsPostOrderTraversal(treeNodeA, 0);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中续遍历");
dfsInOrderTraversal(treeNodeA, 0);
}
/**
* 非递归方式
*
* @param tree
* @param <V>
*/
public static <V> void dfsNotRecursive(TreeNode<V> tree) {
if (tree != null) {
// 次数之所以用 Map 只是为了保存节点的深度,如果没有这个需求可以改为 Stack<TreeNode<V>>
Stack<Map<TreeNode<V>, Integer>> stack = new Stack<>();
Map<TreeNode<V>, Integer> root = new HashMap<>();
root.put(tree, 0);
stack.push(root);
while (!stack.isEmpty()) {
Map<TreeNode<V>, Integer> item = stack.pop();
TreeNode<V> node = item.keySet().iterator().next();
int depth = item.get(node);
// 打印节点值以及深度
System.out.print("-->[" + node.getValue().toString() + "," + depth + "]");
if (node.getChildList() != null && !node.getChildList().isEmpty()) {
for (TreeNode<V> treeNode : node.getChildList()) {
Map<TreeNode<V>, Integer> map = new HashMap<>();
map.put(treeNode, depth + 1);
stack.push(map);
}
}
}
}
}
/**
* 递归前序遍历方式
* <p>
*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 :指先访问根,然后访问子树的遍历方式,二叉树则为:根->左->右
*
* @param tree
* @param depth
* @param <V>
*/
public static <V> void dfsPreOrderTraversal(TreeNode<V> tree, int depth) {
if (tree != null) {
// 打印节点值以及深度
System.out.print("-->[" + tree.getValue().toString() + "," + depth + "]");
if (tree.getChildList() != null && !tree.getChildList().isEmpty()) {
for (TreeNode<V> item : tree.getChildList()) {
dfsPreOrderTraversal(item, depth + 1);
}
}
}
}
/**
* 递归后序遍历方式
* <p>
* 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指先访问子树,然后访问根的遍历方式,二叉树则为:左->右->根
*
* @param tree
* @param depth
* @param <V>
*/
public static <V> void dfsPostOrderTraversal(TreeNode<V> tree, int depth) {
if (tree != null) {
if (tree.getChildList() != null && !tree.getChildList().isEmpty()) {
for (TreeNode<V> item : tree.getChildList()) {
dfsPostOrderTraversal(item, depth + 1);
}
}
// 打印节点值以及深度
System.out.print("-->[" + tree.getValue().toString() + "," + depth + "]");
}
}
/**
* 递归中序遍历方式
* <p>
*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指先访问左(右)子树,然后访问根,最后访问右(左)子树的遍历方式,二叉树则为:左->根->右
*
* @param tree
* @param depth
* @param <V>
*/
public static <V> void dfsInOrderTraversal(TreeNode<V> tree, int depth) {
if (tree.getLeft() != null) {
dfsInOrderTraversal(tree.getLeft(), depth + 1);
}
// 打印节点值以及深度
System.out.print("-->[" + tree.getValue().toString() + "," + depth + "]");
if (tree.getRight() != null) {
dfsInOrderTraversal(tree.getRight(), depth + 1);
}
}
}
```
### 广度优先搜索(BFS)
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 Search / BFS是**优先遍历邻居节点**而不是子节点的图遍历算法。
![广度优先搜索](images/Algorithm/广度优先搜索.jpg)
**BFS一般用来解决最短路径的问题**。和深度优先搜索不同,广度优先的搜索是从起始点出发,一层一层地进行,每层当中的点距离起始点的步数都是相同的,当找到了目的地之后就可以立即结束。广度优先的搜索可以同时从起始点和终点开始进行,称之为双端 BFS。这种算法往往可以大大地提高搜索的效率。
**代码案例**
```java
/**
* Breadth-First Search(BFS)
* <p>
* 从根节点出发,在横向遍历二叉树层段节点的基础上纵向遍历二叉树的层次。
* <p>
* 数据结构:队列
* 父节点入队,父节点出队列,先左子节点入队,后右子节点入队。递归遍历全部节点即可
*
* @author lry
*/
public class BreadthFirstSearch {
/**
* 树节点
*
* @param <V>
*/
@Data
@NoArgsConstructor
@AllArgsConstructor
public static class TreeNode<V> {
private V value;
private List<TreeNode<V>> childList;
}
/**
* 模型:
* .......A
* ...../ \
* ....B C
* .../ \ / \
* ..D E F G
* ./ \ / \
* H I J 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eeNode<String> treeNodeA = new TreeNode<>("A",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B = new TreeNode<>("B",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C = new TreeNode<>("C",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D = new TreeNode<>("D",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E = new TreeNode<>("E",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F = new TreeNode<>("F",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G = new TreeNode<>("G",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H = new TreeNode<>("H",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I = new TreeNode<>("I",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J = new TreeNode<>("J", new ArrayList<>());
TreeNode<String> treeNodeK = new TreeNode<>("K", new ArrayList<>());
// A->B,C
treeNodeA.getChildList().add(treeNodeB);
treeNodeA.getChildList().add(treeNodeC);
// B->D,E
treeNodeB.getChildList().add(treeNodeD);
treeNodeB.getChildList().add(treeNodeE);
// C->F,G
treeNodeC.getChildList().add(treeNodeF);
treeNodeC.getChildList().add(treeNodeG);
// D->H,I
treeNodeD.getChildList().add(treeNodeH);
treeNodeD.getChildList().add(treeNodeI);
// G->J,K
treeNodeG.getChildList().add(treeNodeJ);
treeNodeG.getChildList().add(treeNodeK);
System.out.println("递归方式");
bfsRecursive(Arrays.asList(treeNodeA), 0);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非递归方式");
bfsNotRecursive(treeNodeA);
}
/**
* 递归遍历
*
* @param children
* @param depth
* @param <V>
*/
public static <V> void bfsRecursive(List<TreeNode<V>> children, int depth) {
List<TreeNode<V>> thisChildren, allChildren = new ArrayList<>();
for (TreeNode<V> child : children) {
// 打印节点值以及深度
System.out.print("-->[" + child.getValue().toString() + "," + depth + "]");
thisChildren = child.getChildList();
if (thisChildren != null && thisChildren.size() > 0) {
allChildren.addAll(thisChildren);
}
}
if (allChildren.size() > 0) {
bfsRecursive(allChildren, depth + 1);
}
}
/**
* 非递归遍历
*
* @param tree
* @param <V>
*/
public static <V> void bfsNotRecursive(TreeNode<V> tree) {
if (tree != null) {
// 跟上面一样,使用 Map 也只是为了保存树的深度,没这个需要可以不用 Map
Queue<Map<TreeNode<V>, Integer>> queue = new ArrayDeque<>();
Map<TreeNode<V>, Integer> root = new HashMap<>();
root.put(tree, 0);
queue.offer(root);
while (!queue.isEmpty()) {
Map<TreeNode<V>, Integer> itemMap = queue.poll();
TreeNode<V> node = itemMap.keySet().iterator().next();
int depth = itemMap.get(node);
//打印节点值以及深度
System.out.print("-->[" + node.getValue().toString() + "," + depth + "]");
if (node.getChildList() != null && !node.getChildList().isEmpty()) {
for (TreeNode<V> child : node.getChildList()) {
Map<TreeNode<V>, Integer> map = new HashMap<>();
map.put(child, depth + 1);
queue.offer(map);
}
}
}
}
}
}
```
### 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 是典型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广度优先搜索思想),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基本思想**
通过Dijkstra计算图G中的最短路径时需要指定起点s(即从顶点s开始计算)。
此外引进两个集合S和U。S的作用是记录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以及相应的最短路径长度)而U则是记录还未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以及该顶点到起点s的距离)。
初始时S中只有起点sU中是除s之外的顶点并且U中顶点的路径是"起点s到该顶点的路径"。然后从U中找出路径最短的顶点并将其加入到S中接着更新U中的顶点和顶点对应的路径。 然后再从U中找出路径最短的顶点并将其加入到S中接着更新U中的顶点和顶点对应的路径。 ... 重复该操作,直到遍历完所有顶点。
**操作步骤**
- 初始时S只包含起点sU包含除s外的其他顶点且U中顶点的距离为"起点s到该顶点的距离"[例如U中顶点v的距离为(s,v)的长度然后s和v不相邻则v的距离为∞]
- U中选出"距离最短的顶点k"并将顶点k加入到S中同时从U中移除顶点k
- 更新U中各个顶点到起点s的距离。之所以更新U中顶点的距离是由于上一步中确定了k是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从而可以利用k来更新其它顶点的距离例如(s,v)的距离可能大于(s,k)+(k,v)的距离
- 重复步骤(2)和(3),直到遍历完所有顶点
**迪杰斯特拉算法图解**
![img](images/Algorithm/1117043-20170407105053816-427306966.png)
以上图G4为例来对迪杰斯特拉进行算法演示(以第4个顶点D为起点)
![img](images/Algorithm/1117043-20170407105111300-518814658.png)
**代码案例**
```java
public class Dijkstra {
// 代表正无穷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M = 10000;
public static String[] names = new String[]{"A", "B", "C", "D", "E", "F", "G",};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二维数组每一行分别是 A、B、C、D、E 各点到其余点的距离,
// A -> A 距离为0, 常量M 为正无穷
int[][] weight1 = {
{0, 12, M, M, M, 16, 14},
{12, 0, 10, M, M, 7, M},
{M, 10, 0, 3, 5, 6, M},
{M, M, 3, 0, 4, M, M},
{M, M, 5, 4, 0, 2, 8},
{16, 7, 6, M, 2, 0, 9},
{14, M, M, M, 8, 9, 0}
};
int start = 0;
int[] shortPath = dijkstra(weight1, start);
System.out.println("===============");
for (int i = 0; i < shortPath.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从" + names[start] + "出发到" + names[i] + "的最短距离为:" + shortPath[i]);
}
}
/**
* Dijkstra算法
*
* @param weight 图的权重矩阵
* @param start 起点编号start从0编号顶点存在数组中
* @return 返回一个int[] 数组表示从start到它的最短路径长度
*/
public static int[] dijkstra(int[][] weight, int start) {
// 顶点个数
int n = weight.length;
// 标记当前该顶点的最短路径是否已经求出,1表示已求出
int[] visited = new int[n];
// 保存start到其他各点的最短路径
int[] shortPath = new int[n];
// 保存start到其他各点最短路径的字符串表示
String[] path = new String[n];
for (int i = 0; i < n; i++) {
path[i] = names[start] + "-->" + names[i];
}
// 初始化,第一个顶点已经求出
shortPath[start] = 0;
visited[start] = 1;
// 要加入n-1个顶点
for (int count = 1; count < n; count++) {
// 选出一个距离初始顶点start最近的未标记顶点
int k = -1;
int dMin = Integer.MAX_VALUE;
for (int i = 0; i < n; i++) {
if (visited[i] == 0 && weight[start][i] < dMin) {
dMin = weight[start][i];
k = i;
}
}
// 将新选出的顶点标记为已求出最短路径且到start的最短路径就是dmin
shortPath[k] = dMin;
visited[k] = 1;
// 以k为中间点修正从start到未访问各点的距离
for (int i = 0; i < n; i++) {
// 如果 '起始点到当前点距离' + '当前点到某点距离' < '起始点到某点距离', 则更新
if (visited[i] == 0 && weight[start][k] + weight[k][i] < weight[start][i]) {
weight[start][i] = weight[start][k] + weight[k][i];
path[i] = path[k] + "-->" + names[i];
}
}
}
for (int i = 0; i < n; i++) {
System.out.println("从" + names[start] + "出发到" + names[i] + "的最短路径为:" + path[i]);
}
return shortPath;
}
}
```
### kruskal(克鲁斯卡尔)算法
https://www.cnblogs.com/skywang12345/category/508186.html
## 排序算法
十种常见排序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 **非线性时间比较类排序**
通过比较来决定元素间的相对次序由于其时间复杂度不能突破O(nlogn),因此称为非线性时间比较类排序。
- **线性时间非比较类排序**
不通过比较来决定元素间的相对次序,它可以突破基于比较排序的时间下界,以线性时间运行,因此称为线性时间非比较类排序。
![排序算法](images/Algorithm/排序算法.png)
###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冒泡排序](images/Algorithm/冒泡排序.jpg)
![冒泡排序](images/Algorithm/冒泡排序.gif)
**算法步骤**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它们两个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样在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重复步骤1~3直到排序完成
**代码实现**
```java
/**
* 冒泡排序
* <p>
* 描述:每轮连续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前数大于后数,则进行替换。每轮完成后,本轮最大值已被移至最后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bubbleSort(int[] arr) {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 1; i++) {
for (int j = 0; j < arr.length - 1 - i; j++) {
// 每次比较2个相邻的数,前一个小于后一个
if (arr[j] > arr[j + 1]) {
int t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mp;
}
}
}
return arr;
}
```
以下是冒泡排序算法复杂度: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 | 最坏情况 | 空间复杂度 |
| :------------- | :------- | :------- | :--------- |
| O(n²) | O(n) | O(n²) | O(1) |
冒泡排序是最容易实现的排序, 最坏的情况是每次都需要交换, 共需遍历并交换将近n²/2次, 时间复杂度为O(n²). 最佳的情况是内循环遍历一次后发现排序是对的, 因此退出循环, 时间复杂度为O(n)。平均来讲, 时间复杂度为O(n²). 由于冒泡排序中只有缓存的temp变量需要内存空间, 因此空间复杂度为常量O(1)。
Tips: 由于冒泡排序只在相邻元素大小不符合要求时才调换他们的位置, 它并不改变相同元素之间的相对顺序, 因此它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选择排序(Selection-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选择排序](images/Algorithm/选择排序.jpg)
![选择排序](images/Algorithm/选择排序.gif)
**算法描述**
n个记录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 初始状态无序区为R[1..n],有序区为空
- 第i趟排序(i=1,2,3…n-1)开始时当前有序区和无序区分别为R[1..i-1]和R(i..n。该趟排序从当前无序区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R[k]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交换使R[1..i]和R[i+1..n)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1个的新无序区
- n-1趟结束数组有序化了
**代码实现**
```java
/**
* 选择排序
* <p>
* 描述:每轮选择出最小值,然后依次放置最前面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selectSort(int[] arr) {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 1; i++) {
// 选最小的记录
int min = i;
for (int j = i + 1; j < arr.length; j++) {
if (arr[min] > arr[j]) {
min = j;
}
}
// 内层循环结束后即找到本轮循环的最小的数以后再进行交换交换a[i]和a[min]
if (min != i) {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min];
arr[min] = temp;
}
}
return arr;
}
```
以下是选择排序复杂度: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 | 最坏情况 | 空间复杂度 |
| :------------- | :------- | :------- | :--------- |
| O(n²) | O(n²) | O(n²) | O(1) |
选择排序的简单和直观名副其实这也造就了它”出了名的慢性子”无论是哪种情况哪怕原数组已排序完成它也将花费将近n²/2次遍历来确认一遍。即便是这样它的排序结果也还是不稳定的。 唯一值得高兴的是,它并不耗费额外的内存空间。
###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插入排序Insertion-Sort的算法描述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插入排序由于操作不尽相同可分为 `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又称二分插入排序)、`链表插入排序`、`希尔排序` 。
![插入排序](images/Algorithm/插入排序.jpg)
![插入排序](images/Algorithm/插入排序.gif)
**算法描述**
一般来说插入排序都采用in-place在数组上实现。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该元素可以认为已经被排序
- 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已经排序的元素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
- 如果该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 重复步骤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 将新元素插入到该位置后
- 重复步骤2~5
**代码实现**
```java
/**
* 直接插入排序
* <p>
* 1.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该元素可以认为已经被排序
* 2. 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已经排序的元素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
* 3. 如果该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 4. 重复步骤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 5. 将新元素插入到该位置后
* 6. 重复步骤2~5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insertionSort(int[] arr) {
for (int i = 1; i < arr.length; i++) {
// 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已经排序的元素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
int temp = arr[i];
for (int j = i; j >= 0; j--) {
if (j > 0 && arr[j - 1] > temp) {
// 如果该元素已排序大于取出的元素temp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arr[j] = arr[j - 1];
} else {
// 将新元素插入到该位置后
arr[j] = temp;
break;
}
}
}
return arr;
}
/**
* 折半插入排序
* <p>
* 往前找合适的插入位置时采用二分查找的方式,即折半插入
* <p>
* 交换次数较多的实现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insertionBinarySort(int[] arr) {
for (int i = 1; i < arr.length; i++) {
if (arr[i] < arr[i - 1]) {
int tmp = arr[i];
// 记录搜索范围的左边界,右边界
int low = 0, high = i - 1;
while (low <= high) {
// 记录中间位置Index
int mid = (low + high) / 2;
// 比较中间位置数据和i处数据大小以缩小搜索范围
if (arr[mid] < tmp) {
// 左边指针则一只中间位置+1
low = mid + 1;
} else {
// 右边指针则一只中间位置-1
high = mid - 1;
}
}
// 将low~i处数据整体向后移动1位
for (int j = i; j > low; j--) {
arr[j] = arr[j - 1];
}
arr[low] = tmp;
}
}
return arr;
}
```
插入排序复杂度: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 | 最坏情况 | 空间复杂度 |
| :------------- | :------- | :------- | :--------- |
| O(n²) | O(n) | O(n²) | O(1) |
Tips由于直接插入排序每次只移动一个元素的位 并不会改变值相同的元素之间的排序, 因此它是一种稳定排序。插入排序在实现上通常采用in-place排序即只需用到O(1)的额外空间的排序),因而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
### 希尔排序Shell Sort
1959年Shell发明第一个突破O(n2)的排序算法,是简单插入排序的改进版。它与插入排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优先比较距离较远的元素。希尔排序又叫**缩小增量排序**。
![希尔排序](images/Algorithm/希尔排序.gif)
**算法描述**
先将整个待排序的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具体算法描述:
- 选择一个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
- 按增量序列个数k对序列进行k 趟排序
- 每趟排序根据对应的增量ti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m 的子序列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仅增量因子为1 时,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
**代码实现**
```java
/**
* 希尔排序
* <p>
* 1. 选择一个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一般初次取数组半长之后每次再减半直到增量为1
* 2. 按增量序列个数k对序列进行k 趟排序;
* 3. 每趟排序根据对应的增量ti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m 的子序列,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
* 仅增量因子为1 时,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shellSort(int[] arr) {
int gap = arr.length / 2;
// 不断缩小gap直到1为止
for (; gap > 0; gap /= 2) {
// 使用当前gap进行组内插入排序
for (int j = 0; (j + gap) < arr.length; j++) {
for (int k = 0; (k + gap) < arr.length; k += gap) {
if (arr[k] > arr[k + gap]) {
int temp = arr[k + gap];
arr[k + gap] = arr[k];
arr[k] = temp;
}
}
}
}
return arr;
}
```
以下是希尔排序复杂度: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 | 最坏情况 | 空间复杂度 |
| :------------- | :--------- | :--------- | :--------- |
| O(nlog2 n) | O(nlog2 n) | O(nlog2 n) | O(1) |
Tips希尔排序的核心在于间隔序列的设定。既可以提前设定好间隔序列也可以动态的定义间隔序列。动态定义间隔序列的算法是《算法第4版》的合著者Robert Sedgewick提出的。 
### 归并排序Merging Sort
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2-路归并。
![归并排序](images/Algorithm/归并排序.jpg)
![归并排序](images/Algorithm/归并排序.gif)
**算法描述**
**a.递归法**假设序列共有n个元素
①. 将序列每相邻两个数字进行归并操作,形成 floor(n/2)个序列,排序后每个序列包含两个元素;
②. 将上述序列再次归并,形成 floor(n/4)个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四个元素;
③. 重复步骤②,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毕。
**b.迭代法**
①. 申请空间,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
②. 设定两个指针,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③. 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位置
④. 重复步骤③直到某一指针到达序列尾
⑤. 将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
**代码实现**
```java
/**
* 归并排序(递归)
* <p>
* ①. 将序列每相邻两个数字进行归并操作,形成 floor(n/2)个序列,排序后每个序列包含两个元素;
* ②. 将上述序列再次归并,形成 floor(n/4)个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四个元素;
* ③. 重复步骤②,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毕。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mergeSort(int[] arr) {
return mergeSort(arr, 0, arr.length - 1);
}
private static int[] mergeSort(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nt center = (high + low) / 2;
if (low < high) {
// 递归直到low==high也就是数组已不能再分了
mergeSort(arr, low, center);
mergeSort(arr, center + 1, high);
// 当数组不能再分,开始归并排序
mergeSort(arr, low, center, high);
}
return arr;
}
private static void mergeSort(int[] a, int low, int mid, int high) {
int[] temp = new int[high - low + 1];
int i = low, j = mid + 1, k = 0;
// 把较小的数先移到新数组中
while (i <= mid && j <= high) {
if (a[i] < a[j]) {
temp[k++] = a[i++];
} else {
temp[k++] = a[j++];
}
}
// 把左边剩余的数移入数组
while (i <= mid) {
temp[k++] = a[i++];
}
// 把右边边剩余的数移入数组
while (j <= high) {
temp[k++] = a[j++];
}
// 把新数组中的数覆盖nums数组
for (int x = 0; x < temp.length; x++) {
a[x + low] = temp[x];
}
}
```
以下是归并排序算法复杂度: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 | 最坏情况 | 空间复杂度 |
| :------------- | :-------- | :-------- | :--------- |
| O(nlog₂n) | O(nlog₂n) | O(nlog₂n) | O(n) |
从效率上看,归并排序可算是排序算法中的”佼佼者”. 假设数组长度为n那么拆分数组共需logn, 又每步都是一个普通的合并子数组的过程, 时间复杂度为O(n) 故其综合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另一方面, 归并排序多次递归过程中拆分的子数组需要保存在内存空间, 其空间复杂度为O(n)。
Tips和选择排序一样归并排序的性能不受输入数据的影响但表现比选择排序好的多因为始终都是`O(nlogn`的时间复杂度。代价是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
### 快速排序Quick Sort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借用了分治的思想由C. A. R. Hoare在1962年提出。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快速排序](images/Algorithm/快速排序.gif)
**算法描述**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来把一个串list分为两个子串sub-lists。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
-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代码实现**
```java
/**
* 快速排序(递归)
* <p>
* ①.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基准"pivot
* ②.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比基准值小的元素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比基准值大的元素摆在基准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结束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 ③. 递归地recursively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quickSort(int[] arr) {
return quickSort(arr, 0, arr.length - 1);
}
private static int[] quickSort(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f (arr.length <= 0 || low >= high) {
return arr;
}
int left = low;
int right = high;
// 挖坑1保存基准的值
int temp = arr[left];
while (left < right) {
// 坑2从后向前找到比基准小的元素插入到基准位置坑1中
while (left < right && arr[right] >= temp) {
right--;
}
arr[left] = arr[right];
// 坑3从前往后找到比基准大的元素放到刚才挖的坑2中
while (left < right && arr[left] <= temp) {
left++;
}
arr[right] = arr[left];
}
// 基准值填补到坑3中准备分治递归快排
arr[left] = temp;
quickSort(arr, low, left - 1);
quickSort(arr, left + 1, high);
return arr;
}
/**
* 快速排序(非递归)
* <p>
* ①.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基准"pivot
* ②.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比基准值小的元素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比基准值大的元素摆在基准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结束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 ③. 把分区之后两个区间的边界low和high压入栈保存并循环①、②步骤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quickSortByStack(int[] arr) {
Stack<Integer> stack = new Stack<>();
// 初始状态的左右指针入栈
stack.push(0);
stack.push(arr.length - 1);
while (!stack.isEmpty()) {
// 出栈进行划分
int high = stack.pop();
int low = stack.pop();
int pivotIdx = partition(arr, low, high);
// 保存中间变量
if (pivotIdx > low) {
stack.push(low);
stack.push(pivotIdx - 1);
}
if (pivotIdx < high && pivotIdx >= 0) {
stack.push(pivotIdx + 1);
stack.push(high);
}
}
return arr;
}
private static int partition(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f (arr.length <= 0) return -1;
if (low >= high) return -1;
int l = low;
int r = high;
// 挖坑1保存基准的值
int pivot = arr[l];
while (l < r) {
// 坑2从后向前找到比基准小的元素插入到基准位置坑1中
while (l < r && arr[r] >= pivot) {
r--;
}
arr[l] = arr[r];
// 坑3从前往后找到比基准大的元素放到刚才挖的坑2中
while (l < r && arr[l] <= pivot) {
l++;
}
arr[r] = arr[l];
}
// 基准值填补到坑3中准备分治递归快排
arr[l] = pivot;
return l;
}
```
以下是快速排序算法复杂度: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 | 最坏情况 | 空间复杂度 |
| :------------- | :-------- | :------- | :--------------------- |
| O(nlog₂n) | O(nlog₂n) | O(n²) | O(1)(原地分区递归版) |
快速排序排序效率非常高。 虽然它运行最糟糕时将达到O(n²)的时间复杂度, 但通常平均来看, 它的时间复杂为O(nlogn), 比同样为O(nlogn)时间复杂度的归并排序还要快. 快速排序似乎更偏爱乱序的数列, 越是乱序的数列, 它相比其他排序而言, 相对效率更高。
Tips: 同选择排序相似, 快速排序每次交换的元素都有可能不是相邻的, 因此它有可能打破原来值为相同的元素之间的顺序. 因此, 快速排序并不稳定。
### 基数排序Radix Sort
基数排序是按照低位先排序,然后收集;再按照高位排序,然后再收集;依次类推,直到最高位。有时候有些属性是有优先级顺序的,先按低优先级排序,再按高优先级排序。最后的次序就是高优先级高的在前,高优先级相同的低优先级高的在前。
![基数排序](images/Algorithm/基数排序.gif)
**算法描述**
- 取得数组中的最大数,并取得位数
- arr为原始数组从最低位开始取每个位组成radix数组
- 对radix进行计数排序利用计数排序适用于小范围数的特点
**代码实现**
```java
/**
* 基数排序LSD 从低位开始)
* <p>
* 基数排序适用于:
* (1)数据范围较小建议在小于1000
* (2)每个数值都要大于等于0
* <p>
* ①. 取得数组中的最大数,并取得位数;
* ②. arr为原始数组从最低位开始取每个位组成radix数组
* ③. 对radix进行计数排序利用计数排序适用于小范围数的特点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radixSort(int[] arr) {
// 取得数组中的最大数,并取得位数
int max = 0;
for (int item : arr) {
if (max < item) {
max = item;
}
}
int maxDigit = 1;
while (max / 10 > 0) {
maxDigit++;
max = max / 10;
}
// 申请一个桶空间
int[][] buckets = new int[10][arr.length];
int base = 10;
// 从低位到高位,对每一位遍历,将所有元素分配到桶中
for (int i = 0; i < maxDigit; i++) {
// 存储各个桶中存储元素的数量
int[] bktLen = new int[10];
// 分配:将所有元素分配到桶中
for (int value : arr) {
int whichBucket = (value % base) / (base / 10);
buckets[whichBucket][bktLen[whichBucket]] = value;
bktLen[whichBucket]++;
}
// 收集:将不同桶里数据挨个捞出来,为下一轮高位排序做准备,由于靠近桶底的元素排名靠前,因此从桶底先捞
int k = 0;
for (int b = 0; b < buckets.length; b++) {
for (int p = 0; p < bktLen[b]; p++) {
arr[k++] = buckets[b][p];
}
}
base *= 10;
}
return arr;
}
```
以下是基数排序算法复杂度其中k为最大数的位数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 | 最坏情况 | 空间复杂度 |
| :------------- | :--------- | :--------- | :--------- |
| O(d*(n+r)) | O(d*(n+r)) | O(d*(n+r)) | O(n+r) |
其中,**d 为位数r 为基数n 为原数组个数**。在基数排序中,因为没有比较操作,所以在复杂上,最好的情况与最坏的情况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均为 `O(d*(n + r))`。基数排序更适合用于对时间, 字符串等这些**整体权值未知的数据**进行排序。
Tips: 基数排序不改变相同元素之间的相对顺序,因此它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 堆排序Heap Sort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排序的过程就是将待排序的序列构造成一个堆选出堆中最大的移走再把剩余的元素调整成堆找出最大的再移走重复直至有序。
**算法描述**
- 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R1,R2….Rn)构建成大顶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 将堆顶元素R[1]与最后一个元素R[n]交换,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1)和新的有序区(Rn),且满足R[1,2…n-1]<=R[n]
- 由于交换后新的堆顶R[1]可能违反堆的性质,因此需要对当前无序区(R1,R2,……Rn-1)调整为新堆然后再次将R[1]与无序区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2)和新的有序区(Rn-1,Rn)。不断重复此过程直到有序区的元素个数为n-1则整个排序过程完成
**动图演示**
![堆排序](images/Algorithm/堆排序.gif)
**代码实现**
```java
/**
* 堆排序算法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heapSort(int[] arr) {
// 将无序序列构建成一个堆,根据升序降序需求选择大顶堆或小顶堆
for (int i = arr.length / 2 - 1; i >= 0; i--) {
adjustHeap(arr, i, arr.length);
}
// 将最大的节点放在堆尾,然后从根节点重新调整
for (int j = arr.length - 1; j > 0; j--) {
// 交换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0];
arr[0] = temp;
// 完成将以i对应的非叶子结点的树调整成大顶堆
adjustHeap(arr, 0, j);
}
return arr;
}
/**
* 功能: 完成将以i对应的非叶子结点的树调整成大顶堆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aram i 表示非叶子结点在数组中索引
* @param length 表示对多少个元素继续调整, length 是在逐渐的减少
*/
private static void adjustHeap(int[] arr, int i, int length) {
// 先取出当前元素的值,保存在临时变量
int temp = arr[i];
//开始调整。说明1. k = i * 2 + 1 k 是 i结点的左子结点
for (int k = i * 2 + 1; k < length; k = k * 2 + 1) {
// 说明左子结点的值小于右子结点的值
if (k + 1 < length && arr[k] < arr[k + 1]) {
// k 指向右子结点
k++;
}
// 如果子结点大于父结点
if (arr[k] > temp) {
// 把较大的值赋给当前结点
arr[i] = arr[k];
// i 指向 k,继续循环比较
i = k;
} else {
break;
}
}
//当for 循环结束后我们已经将以i 为父结点的树的最大值,放在了 最顶(局部)。将temp值放到调整后的位置
arr[i] = temp;
}
```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 | 最坏情况 | 空间复杂度 |
| :------------- | :------------- | :------------- | :--------- |
| O(n \log_{2}n) | O(n \log_{2}n) | O(n \log_{2}n) | O(1) |
Tips: **由于堆排序中初始化堆的过程比较次数较多, 因此它不太适用于小序列.** 同时由于多次任意下标相互交换位置, 相同元素之间原本相对的顺序被破坏了, 因此, 它是不稳定的排序.
### 计数排序Counting Sort
计数排序不是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其核心在于将输入的数据值转化为键存储在额外开辟的数组空间中。 作为一种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排序,计数排序要求输入的数据必须是有确定范围的整数。
**算法描述**
- 找出待排序的数组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
- 统计数组中每个值为i的元素出现的次数存入数组C的第i项
- 对所有的计数累加从C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每一项和前一项相加
- 反向填充目标数组将每个元素i放在新数组的第C(i)项每放一个元素就将C(i)减去1
**动图演示**
![计数排序](images/Algorithm/计数排序.gif)
**代码实现**
```java
/**
* 计数排序算法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ingSort(int[] arr) {
// 得到数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算出差值d
int max = arr[0];
int min = arr[0];
for (int i = 1; i < arr.length; i++) {
if (arr[i] > max) {
max = arr[i];
}
if (arr[i] < min) {
min = arr[i];
}
}
int d = max - min;
// 创建统计数组并计算统计对应元素个数
int[] countArray = new int[d + 1];
for (int value : arr) {
countArray[value - min]++;
}
// 统计数组变形,后面的元素等于前面的元素之和
int sum = 0;
for (int i = 0; i < countArray.length; i++) {
sum += countArray[i];
countArray[i] = sum;
}
// 倒序遍历原始数组,从统计数组找到正确位置,输出到结果数组
int[] sortedArray = new int[arr.length];
for (int i = arr.length - 1; i >= 0; i--) {
sortedArray[countArray[arr[i] - min] - 1] = arr[i];
countArray[arr[i] - min]--;
}
return sortedArray;
}
```
**算法分析**
计数排序是一个稳定的排序算法。当输入的元素是 n 个 0到 k 之间的整数时时间复杂度是O(n+k)空间复杂度也是O(n+k)其排序速度快于任何比较排序算法。当k不是很大并且序列比较集中时计数排序是一个很有效的排序算法。
### 桶排序Bucket Sort
桶排序是计数排序的升级版。它利用了函数的映射关系,高效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映射函数的确定。桶排序 (Bucket sort)的工作的原理:假设输入数据服从均匀分布,将数据分到有限数量的桶里,每个桶再分别排序(有可能再使用别的排序算法或是以递归方式继续使用桶排序进行排)。
![桶排序](images/Algorithm/桶排序.png)
![BucketSort](images/Algorithm/BucketSort.gif)
**算法描述**
- 设置一个定量的数组当作空桶
- 遍历输入数据,并且把数据一个一个放到对应的桶里去
- 对每个不是空的桶进行排序
- 从不是空的桶里把排好序的数据拼接起来
**代码实现**
```java
/**
* 桶排序算法
*
* @param arr 待排序数组
*/
public static int[] bucketSort(int[] arr) {
// 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
int max = Integer.MIN_VALUE;
int min = Integer.MAX_VALUE;
for (int value : arr) {
max = Math.max(max, value);
min = Math.min(min, value);
}
// 计算桶的数量
int bucketNum = (max - min) / arr.length + 1;
List<List<Integer>> bucketArr = new ArrayList<>(bucketNum);
for (int i = 0; i < bucketNum; i++) {
bucketArr.add(new ArrayList<>());
}
// 将每个元素放入桶
for (int value : arr) {
int num = (value - min) / (arr.length);
bucketArr.get(num).add(value);
}
// 对每个桶进行排序
for (List<Integer> integers : bucketArr) {
Collections.sort(integers);
}
// 将桶中的元素赋值到原序列
int index = 0;
for (List<Integer> integers : bucketArr) {
for (Integer integer : integers) {
arr[index++] = integer;
}
}
return arr;
}
```
**算法分析**
桶排序最好情况下使用线性时间O(n)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与对各个桶之间数据进行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因为其它部分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n)。很显然,桶划分的越小,各个桶之间的数据越少,排序所用的时间也会越少。但相应的空间消耗就会增大。
# Case
## 双指针
### 删除排序数组中的重复项
给你一个有序数组 nums ,请你 原地 删除重复出现的元素,使每个元素 只出现一次 ,返回删除后数组的新长度。不要使用额外的数组空间,你必须在 原地 修改输入数组 并在使用 O(1) 额外空间的条件下完成。
```java
/**
* 双指针解决
*/
public int removeDuplicates(int[] A) {
// 边界条件判断
if (A == null || A.length == 0){
return 0;
}
int left = 0;
for (int right = 1; right < A.length; right++){
// 如果左指针和右指针指向的值一样,说明有重复的,
// 这个时候,左指针不动,右指针继续往右移。如果他俩
// 指向的值不一样就把右指针指向的值往前挪
if (A[left] != A[right]){
A[++left] = A[right];
}
}
return ++left;
}
```
### 移动零
给定一个数组 `nums`,编写一个函数将所有 `0` 移动到数组的末尾,同时保持非零元素的相对顺序。
**示例:**输入: [0,1,0,3,12],输出: [1,3,12,0,0]
可以参照双指针的思路解决指针j是一直往后移动的如果指向的值不等于0才对他进行操作。而i统计的是前面0的个数我们可以把j-i看做另一个指针它是指向前面第一个0的位置然后我们让j指向的值和j-i指向的值交换
```java
public void moveZeroes(int[] nums) {
int i = 0;// 统计前面0的个数
for (int j = 0; j < nums.length; j++) {
if (nums[j] == 0) {//如果当前数字是0就不操作
i++;
} else if (i != 0) {
//否则把当前数字放到最前面那个0的位置然后再把
//当前位置设为0
nums[j - i] = nums[j];
nums[j] = 0;
}
}
}
```
## 反转
### 旋转数组
给定一个数组,将数组中的元素向右移动 `k` 个位置,其中 `k` 是非负数。
先反转全部数组在反转前k个最后在反转剩余的如下所示
![旋转数组](images/Algorithm/旋转数组.png)
```java
public void rotate(int[] nums, int k) {
int length = nums.length;
k %= length;
reverse(nums, 0, length - 1);//先反转全部的元素
reverse(nums, 0, k - 1);//在反转前k个元素
reverse(nums, k, length - 1);//接着反转剩余的
}
//把数组中从[startend]之间的元素两两交换,也就是反转
public void reverse(int[] nums, int start, int end) {
while (start < end) {
int temp = nums[start];
nums[start++] = nums[end];
nums[end--] = temp;
}
}
```
## 栈
### 判断字符串括号是否合法
字符串中只有字符'('和')'。合法字符串需要括号可以配对。如:()()()(())是合法的。)(()((()是非法的。
**① 栈**
![判断字符串括号是否合法](images/Algorithm/判断字符串括号是否合法.gif)
```java
/**
* 判断字符串括号是否合法
*
* @param s
* @return
*/
public boolean isValid(String s) {
// 当字符串本来就是空的时候我们可以快速返回true
if (s == null || s.length() == 0) {
return true;
}
// 当字符串长度为奇数的时候,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合法字符串
if (s.length() % 2 == 1) {
return false;
}
// 消除法的主要核心逻辑:
Stack<Character> t = new Stack<>();
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 取出字符
char c = s.charAt(i);
if (c == '(') {
// 如果是'(',那么压栈
t.push(c);
} else if (c == ')') {
// 如果是')',那么就尝试弹栈
if (t.empty()) {
// 如果弹栈失败那么返回false
return false;
}
t.pop();
}
}
return t.empty();
}
```
**复杂度分析**:每个字符只入栈一次,出栈一次,所以时间复杂度为 O(N),而空间复杂度为 O(N),因为最差情况下可能会把整个字符串都入栈。
**② 栈深度扩展**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栈中存放的元素是一样的。全部都是左括号'(',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元素,优化方法如下。**栈中元素都相同时,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栈,只需要记录栈中元素个数。** 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下图所示:
![leftBraceNumber加减](images/Algorithm/leftBraceNumber加减.gif)
```java
/**
* 判断字符串括号是否合法
*
* @param s
* @return
*/
public boolean isValid(String s) {
// 当字符串本来就是空的时候我们可以快速返回true
if (s == null || s.length() == 0) {
return true;
}
// 当字符串长度为奇数的时候,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合法字符串
if (s.length() % 2 == 1) {
return false;
}
// 消除法的主要核心逻辑:
int leftBraceNumber = 0;
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 取出字符
char c = s.charAt(i);
if (c == '(') {
// 如果是'(',那么压栈
leftBraceNumber++;
} else if (c == ')') {
// 如果是')',那么就尝试弹栈
if (leftBraceNumber <= 0) {
// 如果弹栈失败那么返回false
return false;
}
--leftBraceNumber;
}
}
return leftBraceNumber == 0;
}
```
**复杂度分析**:每个字符只入栈一次,出栈一次,所以时间复杂度为 O(N),而空间复杂度为 O(1),因为我们已经只用一个变量来记录栈中的内容。
**③ 栈广度扩展**
接下来再来看看如何进行广度扩展。观察题目可以发现,栈中只存放了一个维度的信息:左括号'('和右括号')'。如果栈中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一点,就可以得到下面这道扩展题。给定一个只包括 '('')''{''}''['']' 的字符串,判断字符串是否有效。有效字符串需满足:
- 左括号必须用相同类型的右括号闭合
- 左括号必须以正确的顺序闭合
- 注意空字符串可被认为是有效字符串
```java
/**
* 判断字符串括号是否合法
*
* @param s
* @return
*/
public boolean isValid(String s) {
if (s == null || s.length() == 0) {
return true;
}
if (s.length() % 2 == 1) {
return false;
}
Stack<Character> t = new Stack<>();
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char c = s.charAt(i);
if (c == '{' || c == '(' || c == '[') {
t.push(c);
} else if (c == '}') {
if (t.empty() || t.peek() != '{') {
return false;
}
t.pop();
} else if (c == ']') {
if (t.empty() || t.peek() != '[') {
return false;
}
t.pop();
} else if (c == ')') {
if (t.empty() || t.peek() != '(') {
return false;
}
t.pop();
} else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empty();
}
```
### 大鱼吃小鱼
在水中有许多鱼,可以认为这些鱼停放在 x 轴上。再给定两个数组 SizeDirSize[i] 表示第 i 条鱼的大小Dir[i] 表示鱼的方向 0 表示向左游1 表示向右游)。这两个数组分别表示鱼的大小和游动的方向,并且两个数组的长度相等。鱼的行为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 所有的鱼都同时开始游动,每次按照鱼的方向,都游动一个单位距离
- 当方向相对时,大鱼会吃掉小鱼;
- 鱼的大小都不一样。
输入Size = [4, 3, 2, 1, 5], Dir = [1, 1, 1, 1, 0]输出1。请完成以下接口来计算还剩下几条鱼
![大鱼吃小鱼](images/Algorithm/大鱼吃小鱼.gif)
```java
/**
* 大鱼吃小鱼
*
* @param fishSize
* @param fishDirection
* @return
*/
public int solution(int[] fishSize, int[] fishDirection) {
// 首先拿到鱼的数量: 如果鱼的数量小于等于1那么直接返回鱼的数量
final int fishNumber = fishSize.length;
if (fishNumber <= 1) {
return fishNumber;
}
// 0表示鱼向左游
final int left = 0;
// 1表示鱼向右游
final int right = 1;
Stack<Integer> t = new Stack<>();
for (int i = 0; i < fishNumber; i++) {
// 当前鱼的情况1游动的方向2大小
final int curFishDirection = fishDirection[i];
final int curFishSize = fishSize[i];
// 当前的鱼是否被栈中的鱼吃掉了
boolean hasEat = false;
// 如果栈中还有鱼,并且栈中鱼向右,当前的鱼向左游,那么就会有相遇的可能性
while (!t.empty() && fishDirection[t.peek()] == right && curFishDirection == left) {
// 如果栈顶的鱼比较大,那么把新来的吃掉
if (fishSize[t.peek()] > curFishSize) {
hasEat = true;
break;
}
// 如果栈中的鱼较小,那么会把栈中的鱼吃掉,栈中的鱼被消除,所以需要弹栈。
t.pop();
}
// 如果新来的鱼,没有被吃掉,那么压入栈中。
if (!hasEat) {
t.push(i);
}
}
return t.size();
}
```
### 找出数组中右边比我小的元素
一个整数数组 A找到每个元素右边第一个比我小的下标位置没有则用 -1 表示。输入:[5, 2],输出:[1, -1]。
```java
/**
* 找出数组中右边比我小的元素
*
* @param A
* @return
*/
public static int[] findRightSmall(int[] A) {
// 结果数组
int[] ans = new int[A.length];
// 注意,栈中的元素记录的是下标
Stack<Integer> t = new Stack<>();
for (int i = 0; i < A.length; i++) {
final int x = A[i];
// 每个元素都向左遍历栈中的元素完成消除动作
while (!t.empty() && A[t.peek()] > x) {
// 消除的时候,记录一下被谁消除了
ans[t.peek()] = i;
// 消除时候,值更大的需要从栈中消失
t.pop();
}
// 剩下的入栈
t.push(i);
}
// 栈中剩下的元素,由于没有人能消除他们,因此,只能将结果设置为-1。
while (!t.empty()) {
ans[t.peek()] = -1;
t.pop();
}
return ans;
}
```
### 字典序最小的 k 个数的子序列
给定一个正整数数组和 k要求依次取出 k 个数输出其中数组的一个子序列需要满足1. **长度为 k**2.**字典序最小**。
输入nums = [3,5,2,6], k = 2输出[2,6]
**解释**:在所有可能的解:{[3,5], [3,2], [3,6], [5,2], [5,6], [2,6]} 中,[2,6] 字典序最小。所谓字典序就是给定两个数组x = [x1,x2,x3,x4]y = [y1,y2,y3,y4],如果 0 ≤ p < ixp == yp xi < yi,那么我们认为 x 的字典序小于 y
```java
/**
* 字典序最小的 k 个数的子序列
*
* @param nums
* @param k
* @return
*/
public int[] findSmallSeq(int[] nums, int k) {
int[] ans = new int[k];
Stack<Integer> s = new Stack();
// 这里生成单调栈
for (int i = 0; i < nums.length; i++) {
final int x = nums[i];
final int left = nums.length - i;
// 注意我们想要提取出k个数所以注意控制扔掉的数的个数
while (!s.empty() && (s.size() + left > k) && s.peek() > x) {
s.pop();
}
s.push(x);
}
// 如果递增栈里面的数太多那么我们只需要取出前k个就可以了。
// 多余的栈中的元素需要扔掉。
while (s.size() > k) {
s.pop();
}
// 把k个元素取出来注意这里取的顺序!
for (int i = k - 1; i >= 0; i--) {
ans[i] = s.peek();
s.pop();
}
return ans;
}
```
## FIFO队列
### 二叉树的层次遍历(两种方法)
从上到下按层打印二叉树,同一层结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打印,每一层打印到一行。输入:
![二叉树的层次遍历](images/Algorithm/二叉树的层次遍历.png)
输出:[[3], [9, 8], [6, 7]]
```java
// 二叉树结点的定义
public class TreeNode {
// 树结点中的元素值
int val = 0;
// 二叉树结点的左子结点
TreeNode left = null;
// 二叉树结点的右子结点
TreeNode right = null;
}
```
**Queue表示FIFO队列解法**
![Queue表示FIFO队列解法](images/Algorithm/Queue表示FIFO队列解法.gif)
```java
public List<List<Integer>>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 生成FIFO队列
Queue<TreeNode> Q = new LinkedList<>();
// 如果结点不为空那么加入FIFO队列
if (root != null) {
Q.offer(root);
}
// ans用于保存层次遍历的结果
List<List<Integer>> ans = new LinkedList<>();
// 开始利用FIFO队列进行层次遍历
while (Q.size() > 0) {
// 取出当前层里面元素的个数
final int qSize = Q.size();
// 当前层的结果存放于tmp链表中
List<Integer> tmp = new LinkedList<>();
// 遍历当前层的每个结点
for (int i = 0; i < qSize; i++) {
// 当前层前面的结点先出队
TreeNode cur = Q.poll();
// 把结果存放当于当前层中
tmp.add(cur.val);
// 把下一层的结点入队,注意入队时需要非空才可以入队。
if (cur.left != null) {
Q.offer(cur.left);
}
if (cur.right != null) {
Q.offer(cur.right);
}
}
// 把当前层的结果放到返回值里面。
ans.add(tmp);
}
return ans;
}
```
**ArrayList表示FIFO队列解法**
![ArrayList表示FIFO队列解法](images/Algorithm/ArrayList表示FIFO队列解法.gif)
```java
public List<List<Integer>>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List<List<Integer>> ans = new ArrayList<>();
// 初始化当前层结点
List<TreeNode> curLevel = new ArrayList<>();
// 注意需要root不空的时候才加到里面。
if (root != null) {
curLevel.add(root);
}
while (curLevel.size() > 0) {
// 准备用来存放下一层的结点
List<TreeNode> nextLevel = new ArrayList<>();
// 用来存放当前层的结果
List<Integer> curResult = new ArrayList<>();
// 遍历当前层的每个结点
for (TreeNode cur : curLevel) {
// 把当前层的值存放到当前结果里面
curResult.add(cur.val);
// 生成下一层
if (cur.left != null) {
nextLevel.add(cur.left);
}
if (cur.right != null) {
nextLevel.add(cur.right);
}
}
// 注意这里的更迭!滚动前进
curLevel = nextLevel;
// 把当前层的值放到结果里面
ans.add(curResult);
}
return ans;
}
```
### 循环队列
设计一个可以容纳 k 个元素的循环队列。需要实现以下接口:
```java
public class MyCircularQueue {
// 参数k表示这个循环队列最多只能容纳k个元素
public MyCircularQueue(int k){}
// 将value放到队列中, 成功返回true
public boolean enQueue(int value){return false;}
// 删除队首元素成功返回true
public boolean deQueue(){return false;}
// 得到队首元素,如果为空,返回-1
public int Front(){return 0;}
// 得到队尾元素,如果队列为空,返回-1
public int Rear(){return 0;}
// 看一下循环队列是否为空
public boolean isEmpty(){return false;}
// 看一下循环队列是否已放满k个元素
public boolean isFull(){return false;}
}
```
循环队列的重点在于**循环使用固定空间**,难点在于**控制好 front/rear 两个首尾指示器**。
**方法一:k个元素空间**
只使用 k 个元素的空间,三个变量 front, rear, used 来控制循环队列。标记 k = 6 时,循环队列的三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循环队列k个元素空间](images/Algorithm/循环队列k个元素空间.png)
```java
public class MyCircularQueue {
// 已经使用的元素个数
private int used = 0;
// 第一个元素所在位置
private int front = 0;
// rear是enQueue可在存放的位置注意开闭原则 [front, rear)
private int rear = 0;
// 循环队列最多可以存放的元素个数
private int capacity = 0;
// 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
private int[] a = null;
public MyCircularQueue(int k) {
// 初始化循环队列
capacity = k;
a = new int[capacity];
}
public boolean enQueue(int value) {
// 如果已经放满了
if (isFull()) {
return false;
}
// 如果没有放满那么a[rear]用来存放新进来的元素
a[rear] = value;
// rear注意取模
rear = (rear + 1) % capacity;
// 已经使用的空间
used++;
// 存放成功!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deQueue() {
// 如果是一个空队列,当然不能出队
if (isEmpty()) {
return false;
}
// 第一个元素取出
int ret = a[front];
// 注意取模
front = (front + 1) % capacity;
// 已经存放的元素减减
used--;
// 取出元素成功
return true;
}
public int front() {
// 如果为空,不能取出队首元素
if (isEmpty()) {
return -1;
}
// 取出队首元素
return a[front];
}
public int rear() {
// 如果为空,不能取出队尾元素
if (isEmpty()) {
return -1;
}
// 注意这里不能使用rear - 1
// 需要取模
int tail = (rear - 1 + capacity) % capacity;
return a[tail];
}
// 队列是否为空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used == 0;
}
// 队列是否满了
public boolean isFull() {
return used == capacity;
}
}
```
**复杂度分析**:入队操作与出队操作都是 O(1)。
**方法二:k+1个元素空间**
方法 1 利用 used 变量对满队列和空队列进行了区分。实际上,这种区分方式还有另外一种办法,使用 k+1 个元素的空间,两个变量 front, rear 来控制循环队列的使用。具体如下:
- 在申请数组空间的时候,申请 k + 1 个空间
- 在放满循环队列的时候,必须要保证 rear front 之间有空隙
如下图(此时 k = 5所示
![循环队列k+1个元素空间](images/Algorithm/循环队列k+1个元素空间.png)
```java
public class MyCircularQueue {
// 队列的头部元素所在位置
private int front = 0;
// 队列的尾巴,注意我们采用的是前开后闭原则, [front, rear)
private int rear = 0;
private int[] a = null;
private int capacity = 0;
public MyCircularQueue(int k) {
// 初始化队列,注意此时队列中元素个数为
// k + 1
capacity = k + 1;
a = new int[k + 1];
}
public boolean enQueue(int value) {
// 如果已经满了,无法入队
if (isFull()) {
return false;
}
// 把元素放到rear位置
a[rear] = value;
// rear向后移动
rear = (rear + 1) % capacity;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deQueue() {
// 如果为空,无法出队
if (isEmpty()) {
return false;
}
// 出队之后front要向前移
front = (front + 1) % capacity;
return true;
}
public int front() {
// 如果能取出第一个元素取a[front];
return isEmpty() ? -1 : a[front];
}
public int rear() {
//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前开后闭原则
// [front, rear)
// 所以在取最后一个元素时,应该是
// (rear - 1 + capacity) % capacity;
int tail = (rear - 1 + capacity) % capacity;
return isEmpty() ? -1 : a[tail];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 队列是否为空
return front == rear;
}
public boolean isFull() {
// rear与front之间至少有一个空格
// 当rear指向这个最后的一个空格时
// 队列就已经放满了!
return (rear + 1) % capacity == front;
}
}
```
**复杂度分析**:入队与出队操作都是 O(1)。
## 单调队列
单调队列属于**双端队列**的一种。双端队列与 FIFO 队列的区别在于:
- FIFO 队列只能从尾部添加元素,首部弹出元素
- 双端队列可以从首尾两端 push/pop 元素
### 滑动窗口的最大值
给定一个数组和滑动窗口的大小,请找出所有滑动窗口里的最大值。输入:nums = [1,3,-1,-3,5,3], k = 3输出[3,3,5,5]。
![滑动窗口的最大值](images/Algorithm/滑动窗口的最大值.png)
```java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单调队列使用双端队列来实现
private ArrayDeque<Integer> Q = new ArrayDeque<>();
// 入队的时候last方向入队但是入队的时候
// 需要保证整个队列的数值是单调的
// (在这个题里面我们需要是递减的)
// 并且需要注意这里是Q.getLast() < val
// 如果写成Q.getLast() <= val就变成了严格单调递增
private void push(int val) {
while (!Q.isEmpty() && Q.getLast() < val) {
Q.removeLast();
}
// 将元素入队
Q.addLast(val);
}
// 出队的时候,要相等的时候才会出队
private void pop(int val) {
if (!Q.isEmpty() && Q.getFirst() == val) {
Q.removeFirst();
}
}
public int[] maxSlidingWindow(int[] nums, int k) {
List<Integer> ans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nums.length; i++) {
push(nums[i]);
// 如果队列中的元素还少于k个
// 那么这个时候,还不能去取最大值
if (i < k - 1) {
continue;
}
// 队首元素就是最大值
ans.add(Q.getFirst());
// 尝试去移除元素
pop(nums[i - k + 1]);
}
// 将ans转换成为数组返回!
return ans.stream().mapToInt(Integer::valueOf).toArray();
}
}
```
**复杂度分析**:每个元素都只入队一次,出队一次,每次入队与出队都是 O(1) 的复杂度,因此整个算法的复杂度为 O(n)。
### 捡金币游戏
给定一个数组 A[],每个位置 i 放置了金币 A[i],小明从 A[0] 出发。当小明走到 A[i] 的时候,下一步他可以选择 A[i+1, i+k](当然,不能超出数组边界)。每个位置一旦被选择,将会把那个位置的金币收走(如果为负数,就要交出金币)。请问,最多能收集多少金币?
输入:[1,-1,-100,-1000,100,3], k = 2输出4。
**解释**:从 A[0] = 1 出发,收获金币 1。下一步走往 A[2] = -100, 收获金币 -100。再下一步走到 A[4] = 100,收获金币 100,最后走到 A[5] = 3,收获金币 3。最多收获 1 - 100 + 100 + 3 = 4。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走法了。
```java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axResult(int[] A, int k) {
// 处理掉各种边界条件!
if (A == null || A.length == 0 || k <= 0) {
return 0;
}
final int N = A.length;
// 每个位置可以收集到的金币数目
int[] get = new int[N];
// 单调队列,这里并不是严格递减
ArrayDeque<Integer> Q = new ArrayDeque<Integer>();
for (int i = 0; i < N; i++) {
// 在取最大值之前,需要保证单调队列中都是有效值。
// 也就是都在区间里面的值
// 当要求get[i]的时候,
// 单调队列中应该是只能保存[i-k, i-1]这个范围
if (i - k > 0) {
if (!Q.isEmpty() && Q.getFirst() == get[i - k - 1]) {
Q.removeFirst();
}
}
// 从单调队列中取得较大值
int old = Q.isEmpty() ? 0 : Q.getFirst();
get[i] = old + A[i];
// 入队的时候,采用单调队列入队
while (!Q.isEmpty() && Q.getLast() < get[i]) {
Q.removeLast();
}
Q.addLast(get[i]);
}
return get[N - 1];
}
}
```
**复杂度分析**:每个元素只入队一次,出队一次,每次入队与出队复杂度都是 O(n)。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O(n),空间复杂度为 O(n)。
# Design Pattern
Java编程语言中,常用的设计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 **建造类设计模式**:主要用于定义和约束如何创建一个新的对象
- **结构类设计模式**:主要用于定义如何使用多个对象组合出一个或多个复合对象
- **行为类设计模式**:主要用于定义和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规则和限定对象的职责边界线
设计模式功能:
- **建造类**
- **单例(Singleton)模式**:某个类只能生成一个实例,该类提供了一个全局访问点供外部获取该实例,其拓展是有限多例模式
- **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产品的接口,由子类决定生产什么产品
- **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模式**:提供一个创建产品族的接口,其每个子类可以生产一系列相关的产品
- **建造者(Builder)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分解成多个相对简单的部分,然后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创建它们,最后构建成该复杂对象
- **原型(Prototype)模式**:将一个对象作为原型,通过对其进行复制而克隆出多个和原型类似的新实例
- **结构类**
- **适配器(Adapter)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 **组合(Composite)模式**:将对象组合成树状层次结构,使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具有一致的访问性
- **代理(Proxy)模式**:为某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即客户端通过代理间接地访问该对象,从而限制、增强或修改该对象的一些特性
- **享元(Flyweight)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
- **外观(Facade)模式**:为多个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使这些子系统更加容易被访问
- **桥接(Bridge)模式**: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它是用组合关系代替继承关系来实现,从而降低了抽象和实现这两个可变维度的耦合度
- **装饰(Decorator)模式**:动态的给对象增加一些职责,即增加其额外的功能
- **行为类**
- **模板方法(TemplateMethod)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而将算法的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该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 **策略(Strategy)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改变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
- **命令(Command)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
- **职责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把请求从链中的一个对象传到下一个对象,直到请求被响应为止。通过这种方式去除对象之间的耦合
- **状态(State)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能力
- **观察者(Observer)模式**: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关系,当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把这种改变通知给其他多个对象,从而影响其他对象的行为
- **中介者(Mediator)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简化原有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降低系统中对象间的耦合度,使原有对象之间不必相互了解
- **迭代器(Iterator)模式**:提供一种方法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
- **访问者(Visitor)模式**:在不改变集合元素的前提下,为一个集合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即每个元素有多个访问者对象访问
- **备忘录(Memento)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获取并保存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以便以后恢复它
- **解释器(Interpreter)模式**:提供如何定义语言的文法,以及对语言句子的解释方法,即解释器
## 创建型模式
建造类设计模式提供了对创建对象的基本定义和约束条件,以寻求最佳的实例化Java对象解决方案。
### 简单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images/Algorithm/简单工厂模式.png)
### 工厂模式-Factory
Java程序设计过程中,当一个超类(super class)具有多个子类(sub class),且需要频繁的创建子类对象时,我们可以采用工厂模式。工厂模式的作用是将子类的实例化工作统一交由工厂类来完成,通过对输入参数的判断,工厂类自动实例化具体的子类。实现工厂模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 超类(super class):超类是一个抽象类
- 子类(sub class):子类需继承超类
- 工厂类(factory class):工厂类根据输入参数实例化子类
![工厂模式](images/Algorithm/工厂模式.png)
###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抽象工厂模式与工厂模式很类似,抽象工厂模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工厂的工厂”。在工厂模式中,根据提供的输入参数返回产品类的实例化对象,这个过程需要通过if-else或者switch这样的逻辑判断语句来完成具体子类的判定。而在抽象工厂模式中,每种产品都有具体的工厂类与之对应,从而避免在编码过程中使用大量的逻辑判断代码。抽象工厂模式会根据输入的工厂类型以返回具体的工厂子类。抽象工厂类只负责实例化工厂子类,不参与商品子类的实例化工作。
### 单例模式-Singleton
单例模式限制类的实例化过程,以确保在Java虚拟机(JVM)中有且只有一个类的实例化对象。单例模式是Java中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设计模式之一。单例模式通常需具备如下的几个特征:
- 单例模式限制类的实例化,且Java虚拟机中只能存在一个该类的示例化对象
- 单例模式必须提供一个全局可用的访问入口来获取该类的实例化对象
- 单例模式常被用于日志记录,驱动程序对象设计,缓存以及线程池
- 单例模式也会被用于其他的设计模式当中,如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等
![单例模式](images/Algorithm/单例模式.png)
### 建造者模式-Builder
建造者模式通常被用于需要多个步骤创建对象的场景中。建造者模式的主要意图是将类的构建逻辑转移到类的实例化之外,当一个类有许多的属性,当在实例化该类的对象时,并不一定拥有该实例化对象的全部属性信息,便可使用建造者模式通过逐步获取实例化对象的属性信息,来完成该类的实例化过程。而工厂模式和抽象工厂模式需要在实例化时获取该类实例化对象的全部属性信息。
![建造者模式](images/Algorithm/建造者模式.png)
### 原型模式-Prototype
原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类通过复制(克隆)的方式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当示例化一个类的对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系统资源时,可是采用原型模式,将原始已存在的对象通过复制(克隆)机制创建新的对象,然后根据需要,对新对象进行修改。原型模式要求被复制的对象自身具备拷贝功能,此功能不能由外界完成。
## 结构型模式
结构类设计模式主要解决如何通过多个小对象组合出一个大对象的问题,如使用继承和接口实现将多个类组合在一起。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适配器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使现有的多个可用接口能够在一起为客服端提供新的接口服务。在适配器模式中,负责连接不同接口的对象成为适配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找到很多实际的案例来理解适配器的工作原理,例如常用的手机充电头,在手机和电源插座之间,手机充电头就扮演一个适配器的角色,它能够同时适配220V200V120V等不同的电压,最终将电转换成手机可用的5V电压为手机进行充电。
![适配器模式-默认适配器](images/Algorithm/适配器模式-默认适配器.png)
![适配器模式-对象适配器](images/Algorithm/适配器模式-对象适配器.png)
![适配器模式-类继承](images/Algorithm/适配器模式-类继承.png)
### 组合模式-Composite
组合模式的主要作用是让整体与局部之前具有相同的行为。例如我们需要绘制一个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或其他多边形),首先需要准备一张空白的纸,然后是选择一种绘制图案的颜色,再次是确定绘制图案的大小,最后是绘制图案。不管是绘制正方形还是三角形,都需要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组合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保证了客户端在调用单个对象与组合对象时,在其操作流程上是保持一致的。
**案例**:每个员工都有姓名、部门、薪水这些属性,同时还有下属员工集合(虽然可能集合为空),而下属员工和自己的结构是一样的,也有姓名、部门这些属性,同时也有他们的下属员工集合。
![组合模式](images/Algorithm/组合模式.png)
### 代理模式-Proxy
代理模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一个代理对象或者一个占位符来控制对实际对象的访问行为。代理模式通常用于需要频繁操作一些复杂对象的地方,通过使用代理模式,可以借由代理类来操作目标对象,简化操作流程。
![代理模式](images/Algorithm/代理模式.png)
### 享元模式-Flywight
享元模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共享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例如当需要创建一个类的很多对象时,可以使用享元模式,通过共享对象信息来减轻内存负载。如果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采用享元模式,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 应用程序需要创建的对象数量是否很大?
- 对象的创建对内存消耗和时间消耗是否有严格的要求?
- 对象的属性是否可以分为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对象的外在属性是否支持有客户端定义?
### 门面模式-Facade
门面模式(也叫外观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以便客户端更容易去使用子系统中的接口。简单的理解是外观模式为众多复杂接口定义了一个更高级别的接口。外观模式的目的是让接口更容易被使用。
![门面模式](images/Algorithm/门面模式.png)
### 桥梁模式-Bridge
桥梁模式的主要用途是将抽象类与抽象类的具体实现相分离,以实现结构上的解耦,使抽象和实现可以独立的进行变化。桥梁模式的实现优先遵循组合而不是继承,当使用桥梁模式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客户端中因此接口的内部实现。
![桥梁模式-1](images/Algorithm/桥梁模式-1.png)
![桥梁模式-2](images/Algorithm/桥梁模式-2.png)
### 修饰模式-Decorator
修饰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在运行时动态的组合类的行为。通常,你会添加一些新的类或者新的方法来扩展已有的代码库,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你需要在程序运行时为某个对象组合新的行为,此时你可以采用修饰模式。
### 过滤器模式-Filter
过滤器模式是使用不同的标准来过滤一组对象,通过逻辑运算以解耦的方式将对象组合起来。
## 行为型模式
行为类设计模式主要用于定义和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规则和职责边界,为对象之间更好的交互提供解决方案。
###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模板方法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在一个方法里实现一个算法,可以将算法中的的一些步骤抽象为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的实现推迟到子类中去实现。例如建造一栋房子,我们需要设计图纸,打地基,构筑墙体,安装门窗和内部装修。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房屋样式(别墅,高楼,板房等),不同的门窗和不同的装修材料和风格,但是其顺序不能颠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模板方法,规定方法的执行顺序,而将方法的实现推迟到子类中完成。
![模板方法模式](images/Algorithm/模板方法模式.png)
### 解释器模式-Mediator
解释器(中介)模式的主要设计意图是定义一个中间对象,封装一组对象的交互,从而降低对象的耦合度,避免了对象间的显示引用,并可以独立地改变对象的行为。解释器(中介)模式可以在系统中的不同对象之间提供集中式的交互介质,降低系统中各组件的耦合度。
###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责任链模式主要作用是让多个对象具有对同一任务(请求)的处理机会,以解除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度。try-catch就是一个典型的责任链模式的应用案例。在try-catch语句中,可以同时存在多个catch语句块,每个catch语句块都是处理该特定异常的处理器。当try语句块中发生异常是,异常将被发送到第一个catch语句块进行处理,如果第一个语句块无法处理它,它将会被请求转发到链中的下一个catch语句块。如果最后一个catch语句块仍然不能处理该异常,则该异常将会被向上抛出。
![责任链模式](images/Algorithm/责任链模式.png)
###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观察者模式的目的是在多个对象之间定义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观察者会通知依赖它的对象,并根据新状态做出相应的反应。简单来说,如果你需要在对象状态发生改变时及时收到通知,你可以定义一个监听器,对该对象的状态进行监听,此时的监听器即为观察者(Observer),被监听对象称为主题(Subject)。Java消息服务(JMS)即采用了观察者设计模式(同时还使用了中介模式),允许应用程序订阅数据并将数据发布到其他应用程序中。
![观察者模式](images/Algorithm/观察者模式.png)
### 策略模式-Strategy
策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可互换的方法封装在各自独立的类中,并且让每个方法都实现一个公共的操作。策略模式定义了策略的输入与输出,实现则由各个独立的类完成。策略模式可以让一组策略共存,代码互不干扰,它不仅将选择策略的逻辑从策略本身中分离出来,还帮助我们组织和简化了代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Collections.sort()方法,采用Comparator作为方法参数,根据Comparator接口实现类的不同,对象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序。
![策略模式](images/Algorithm/策略模式.png)
### 命令模式-Command
命令模式的设计意图是将请求封装在对象的内部。直接调用是执行方法的通常做法,然而,在有些时候我们无法控制方法被执行的时机和上下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方法封装到对象的内部,通过在对象内部存储调用方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让客户端或者服务自由决定何时调用方法。
![命令模式](images/Algorithm/命令模式.png)
### 状态模式-State
状态模式的设计意图是更具对象的状态改变其行为。如果我们必须根据对象的状态改变对象的行为,可以在对象中定义一个状态变量,并使用逻辑判断语句块(如if-else)根据状态执行不同的操作。
![状态模式](images/Algorithm/状态模式.png)
### 访客模式-Visitor
访客模式的设计意图是在不改变现有类层次结构的前提下,对该层次结构进行扩展。例如在购物网站中,我们将不同的商品添加进购物车,然后支付按钮时,它会计算出需要支付的总金额数。我们可以在购物车类中完成金额的计算,也可以使用访客模式,将购物应付金额逻辑转移到新的类中。
### 转义模式-Interpreter
转义(翻译)模式的设计意图是让你根据事先定义好的一系列组合规则,组合可执行的对象。实现转义(翻译)模式的一个基本步骤如下:
- 创建执行解释工作的上下文引擎
- 根据不同的表达式实现类,实现上下文中的解释工作
- 创建一个客户端,客户端从用户那里获取输入,并决定使用哪一种表达式来输出转义后的内容
###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迭代器模式为迭代一组对象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方法。迭代器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Java Collection框架中,Iterator接口提供了遍历集合元素的方法。迭代器模式不仅仅是遍历集合,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类型的迭代器。迭代器模式通过集合隐藏内部的遍历细节,客户端只需要使用对应的迭代方法即可完成元素的遍历操作。
### 备忘录模式-Memento
备忘录模式的设计意图是为对象的状态提供存储和恢复功能。备忘录模式由两个对象来实现-OriginatorCaretakerOriginator需要具有保存和恢复对象状态的能力,它使用内部类来保存对象的状态。内部内则称为备忘录,因为它是对象私有的,因此外部类不能直接访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