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ML-For-Beginners/translations/hk/2-Regression/4-Logistic/README.md

19 KiB

使用邏輯回歸預測分類

邏輯回歸與線性回歸資訊圖表

課前測驗

本課程提供 R 版本!

簡介

在這最後一課關於回歸的課程中,我們將探討邏輯回歸,這是基本的 經典 機器學習技術之一。你可以使用這種技術來發現模式並預測二元分類。例如:這顆糖果是巧克力還是不是?這種疾病是否具有傳染性?這位顧客是否會選擇這個產品?

在本課程中,你將學到:

  • 一個新的數據視覺化庫
  • 邏輯回歸的技術

在這個 學習模組 中加深對這種回歸類型的理解

前置條件

在之前的南瓜數據中,我們已經足夠熟悉它,並意識到有一個二元分類可以使用:Color

讓我們建立一個邏輯回歸模型來預測,根據一些變數,某個南瓜可能的顏色(橙色 🎃 或白色 👻)。

為什麼我們在回歸課程中討論二元分類?僅僅是語言上的方便,因為邏輯回歸實際上是一種分類方法,儘管它是基於線性的。在下一組課程中了解其他分類數據的方法。

定義問題

對於我們的目的,我們將其表述為二元分類:'白色' 或 '非白色'。我們的數據集中還有一個 '條紋' 類別,但它的樣本數量很少,因此我們不會使用它。即使我們移除數據集中的空值,它也會消失。

🎃 有趣的事實:我們有時會稱白色南瓜為 '鬼南瓜'。它們不太容易雕刻,因此不像橙色南瓜那麼受歡迎,但它們看起來很酷!所以我們也可以將問題重新表述為:'鬼南瓜' 或 '非鬼南瓜'。👻

關於邏輯回歸

邏輯回歸與之前學過的線性回歸在幾個重要方面有所不同。

初學者的機器學習 - 理解邏輯回歸用於分類

🎥 點擊上方圖片觀看邏輯回歸的簡短視頻概述。

二元分類

邏輯回歸不提供與線性回歸相同的功能。前者提供關於二元分類("白色或非白色")的預測,而後者能夠預測連續值,例如根據南瓜的產地和收穫時間,價格將上漲多少

南瓜分類模型

資訊圖表由 Dasani Madipalli 提供

其他分類

邏輯回歸還有其他類型,包括多項式和序數:

  • 多項式:涉及多個類別,例如 "橙色、白色和條紋"。
  • 序數:涉及有序的類別,適合我們希望按邏輯順序排列結果,例如南瓜按有限數量的大小排序(迷你、小、中、大、特大、超大)。

多項式與序數回歸

變數不需要相關

還記得線性回歸在變數相關性更高時效果更好嗎?邏輯回歸則相反——變數不需要相關性。這適用於我們的數據,因為它的相關性較弱。

需要大量乾淨的數據

如果使用更多數據,邏輯回歸將提供更準確的結果;我們的小型數據集並不適合這項任務,因此請記住這一點。

初學者的機器學習 - 邏輯回歸的數據分析與準備

思考哪些類型的數據適合邏輯回歸

練習 - 整理數據

首先,稍微清理一下數據,刪除空值並選擇部分列:

  1. 添加以下代碼:

    
    columns_to_select = ['City Name','Package','Variety', 'Origin','Item Size', 'Color']
    pumpkins = full_pumpkins.loc[:, columns_to_select]
    
    pumpkins.dropna(inplace=True)
    

    你可以隨時查看新的數據框:

    pumpkins.info
    

視覺化 - 類別圖

到目前為止,你已經在 起始筆記本 中載入了南瓜數據,並清理了它以保留包含一些變數(包括 Color)的數據集。讓我們使用不同的庫 Seaborn 在筆記本中視覺化數據框。Seaborn 是基於之前使用的 Matplotlib。

Seaborn 提供了一些很棒的方式來視覺化數據。例如,你可以比較每個 VarietyColor 的數據分佈,使用類別圖。

  1. 使用 catplot 函數創建這樣的圖,使用南瓜數據 pumpkins,並為每個南瓜類別(橙色或白色)指定顏色映射:

    import seaborn as sns
    
    palette = {
    'ORANGE': 'orange',
    'WHITE': 'wheat',
    }
    
    sns.catplot(
    data=pumpkins, y="Variety", hue="Color", kind="count",
    palette=palette, 
    )
    

    一組視覺化數據的網格

    通過觀察數據,你可以看到 Color 數據與 Variety 的關係。

    根據這個類別圖,你能想到哪些有趣的探索?

數據預處理:特徵和標籤編碼

我們的南瓜數據集包含所有列的字符串值。對人類來說,處理類別數據是直觀的,但對機器來說並非如此。機器學習算法更適合處理數字。因此,編碼是數據預處理階段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它使我們能夠將類別數據轉換為數字數據,而不丟失任何信息。良好的編碼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模型。

對於特徵編碼,有兩種主要的編碼器:

  1. 序數編碼器:適合序數變數,即類別變數,其數據遵循邏輯順序,例如數據集中的 Item Size 列。它創建一個映射,使每個類別由一個數字表示,該數字是列中類別的順序。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OrdinalEncoder
    
    item_size_categories = [['sml', 'med', 'med-lge', 'lge', 'xlge', 'jbo', 'exjbo']]
    ordinal_features = ['Item Size']
    ordinal_encoder = OrdinalEncoder(categories=item_size_categories)
    
  2. 類別編碼器:適合名義變數,即類別變數,其數據不遵循邏輯順序,例如數據集中除 Item Size 外的所有特徵。它是一種獨熱編碼,這意味著每個類別由一個二進制列表示:如果南瓜屬於該 Variety,則編碼變數等於 1否則為 0。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OneHotEncoder
    
    categorical_features = ['City Name', 'Package', 'Variety', 'Origin']
    categorical_encoder = OneHotEncoder(sparse_output=False)
    

接著,使用 ColumnTransformer 將多個編碼器合併到一個步驟中,並應用到適當的列。

    from sklearn.compose import ColumnTransformer
    
    ct = ColumnTransformer(transformers=[
        ('ord', ordinal_encoder, ordinal_features),
        ('cat', categorical_encoder, categorical_features)
        ])
    
    ct.set_output(transform='pandas')
    encoded_features = ct.fit_transform(pumpkins)

另一方面,為了編碼標籤,我們使用 scikit-learn 的 LabelEncoder 類,這是一個工具類,用於將標籤標準化,使其僅包含 0 到 n_classes-1此處為 0 和 1之間的值。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label_encoder = LabelEncoder()
    encoded_label = label_encoder.fit_transform(pumpkins['Color'])

一旦我們編碼了特徵和標籤,就可以將它們合併到新的數據框 encoded_pumpkins 中。

    encoded_pumpkins = encoded_features.assign(Color=encoded_label)

使用序數編碼器處理 Item Size 列有哪些優勢?

分析變數之間的關係

現在我們已經對數據進行了預處理,可以分析特徵和標籤之間的關係,以了解模型在給定特徵的情況下預測標籤的能力。

分析這類關係的最佳方式是繪製數據。我們將再次使用 Seaborn 的 catplot 函數,視覺化 Item SizeVarietyColor 之間的關係。為了更好地繪製數據,我們將使用編碼後的 Item Size 列和未編碼的 Variety 列。

    palette = {
    'ORANGE': 'orange',
    'WHITE': 'wheat',
    }
    pumpkins['Item Size'] = encoded_pumpkins['ord__Item Size']

    g = sns.catplot(
        data=pumpkins,
        x="Item Size", y="Color", row='Variety',
        kind="box", orient="h",
        sharex=False, margin_titles=True,
        height=1.8, aspect=4, palette=palette,
    )
    g.set(xlabel="Item Size", ylabel="").set(xlim=(0,6))
    g.set_titles(row_template="{row_name}")

視覺化數據的類別圖

使用 swarm plot

由於 Color 是二元分類(白色或非白色),它需要一種專門的視覺化方法。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視覺化此分類與其他變數的關係。

你可以使用 Seaborn 圖表並排視覺化變數。

  1. 嘗試使用 'swarm' 圖來顯示值的分佈:

    palette = {
    0: 'orange',
    1: 'wheat'
    }
    sns.swarmplot(x="Color", y="ord__Item Size", data=encoded_pumpkins, palette=palette)
    

    視覺化數據的 swarm 圖

注意:上述代碼可能會產生警告,因為 Seaborn 無法在 swarm 圖中表示如此多的數據點。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減小標記的大小,使用 'size' 參數。然而,請注意這會影響圖表的可讀性。

🧮 數學解析

邏輯回歸依賴於 '最大似然' 的概念,使用 S 型函數。在圖表上S 型函數看起來像一個 'S' 形。它接受一個值並將其映射到 0 和 1 之間。其曲線也被稱為 '邏輯曲線'。公式如下:

邏輯函數

其中 S 型函數的中點位於 x 的 0 點L 是曲線的最大值k 是曲線的陡度。如果函數的結果大於 0.5,該標籤將被分配為二元選擇的 '1' 類別。如果不是,則分配為 '0' 類別。

建立模型

在 Scikit-learn 中建立二元分類模型非常簡單。

初學者的機器學習 - 使用邏輯回歸進行數據分類

🎥 點擊上方圖片觀看建立線性回歸模型的簡短視頻概述

  1. 選擇你想在分類模型中使用的變數,並使用 train_test_split() 分割訓練集和測試集: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X = encoded_pumpkins[encoded_pumpkins.columns.difference(['Color'])]
    y = encoded_pumpkins['Color']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0)
    
    
  2. 現在你可以通過調用 fit() 使用訓練數據訓練模型,並打印出結果: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f1_score, classification_repor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predictions = model.predict(X_test)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predictions))
    print('Predicted labels: ', predictions)
    print('F1-score: ', f1_score(y_test, predictions))
    

    查看模型的得分板。考慮到你只有大約 1000 行數據,結果還不錯:

                       precision    recall  f1-score   support
    
                    0       0.94      0.98      0.96       166
                    1       0.85      0.67      0.75        33
    
        accuracy                                0.92       199
        macro avg           0.89      0.82      0.85       199
        weighted avg        0.92      0.92      0.92       199
    
        Predicted labels: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1 0 0 0 0 0 1 0 1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1]
        F1-score:  0.7457627118644068
    

通過混淆矩陣更好地理解模型

雖然你可以通過打印上述項目獲得得分板報告術語,但使用混淆矩陣可能更容易理解模型的表現。

🎓 '混淆矩陣'(或 '錯誤矩陣')是一個表格,用於表達模型的真陽性與假陽性以及真陰性與假陰性,從而衡量預測的準確性。

  1. 要使用混淆矩陣,調用 confusion_matrix()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confusion_matrix(y_test, predictions)
    

    查看模型的混淆矩陣:

    array([[162,   4],
           [ 11,  22]])
    

在 Scikit-learn 中,混淆矩陣的行(軸 0是實際標籤軸 1是預測標籤。

0 1
0 TN FP
1 FN TP

這裡發生了什麼?假設我們的模型被要求在兩個二元分類中對南瓜進行分類,分類為 '白色' 和 '非白色'。

  • 如果模型預測南瓜為非白色,且實際屬於 '非白色' 類別,我們稱之為真陰性,顯示在左上角。
  • 如果模型預測南瓜為白色,且實際屬於 '非白色' 類別,我們稱之為假陰性,顯示在左下角。
  • 如果模型預測南瓜為非白色,且實際屬於 '白色' 類別,我們稱之為假陽性,顯示在右上角。
  • 如果模型預測南瓜為白色,且實際屬於 '白色' 類別,我們稱之為真陽性,顯示在右下角。

如你所料,真陽性和真陰性的數量越多,假陽性和假陰性的數量越少,模型的表現就越好。 混淆矩陣如何與精確度和召回率相關記住上面列出的分類報告顯示了精確度0.85和召回率0.67)。

精確度 = tp / (tp + fp) = 22 / (22 + 4) = 0.8461538461538461

召回率 = tp / (tp + fn) = 22 / (22 + 11) = 0.6666666666666666

問:根據混淆矩陣,模型表現如何? 答:不錯;有相當多的真陰性,但也有一些假陰性。

讓我們再次回顧之前看到的術語,並結合混淆矩陣中 TP/TN 和 FP/FN 的映射來理解:

🎓 精確度TP/(TP + FP) 從檢索的實例中,相關實例的比例(例如,哪些標籤被正確標記)

🎓 召回率TP/(TP + FN) 從所有相關實例中,檢索到的比例,不論是否正確標記

🎓 f1-score(2 * 精確度 * 召回率)/(精確度 + 召回率) 精確度和召回率的加權平均值,最佳為 1最差為 0

🎓 支援:每個標籤被檢索到的次數

🎓 準確率: (TP + TN)/(TP + TN + FP + FN) 標籤正確預測的百分比

🎓 宏平均:每個標籤的未加權平均值計算,不考慮標籤的不平衡

🎓 加權平均:每個標籤的平均值計算,考慮標籤的不平衡,並根據其支援(每個標籤的真實實例數量)進行加權

你能想到如果想減少假陰性,應該關注哪個指標嗎?

可視化此模型的 ROC 曲線

初學者的機器學習 - 使用 ROC 曲線分析邏輯回歸性能

🎥 點擊上方圖片觀看關於 ROC 曲線的簡短視頻概述

讓我們進行另一個可視化,來查看所謂的 "ROC" 曲線: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oc_curve, roc_auc_score
import matplotlib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matplotlib inline

y_scores = model.predict_proba(X_test)
fpr, tpr, thresholds = roc_curve(y_test, y_scores[:,1])

fig = plt.figure(figsize=(6, 6))
plt.plot([0, 1], [0, 1], 'k--')
plt.plot(fpr, tpr)
plt.xlabel('False Positive Rate')
plt.ylabel('True Positive Rate')
plt.title('ROC Curve')
plt.show()

使用 Matplotlib 繪製模型的 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 或 ROC。ROC 曲線通常用於查看分類器的輸出,從真陽性與假陽性的角度分析。"ROC 曲線通常在 Y 軸上顯示真陽性率,在 X 軸上顯示假陽性率。" 因此,曲線的陡峭程度以及曲線與中線之間的空間很重要:你希望曲線快速向上並超越中線。在我們的例子中,起初有一些假陽性,然後曲線正確地向上並超越中線:

ROC

最後,使用 Scikit-learn 的 roc_auc_score API 計算實際的 "曲線下面積" (AUC)

auc = roc_auc_score(y_test,y_scores[:,1])
print(auc)

結果是 0.9749908725812341。由於 AUC 的範圍是 0 到 1你希望分數越高越好因為一個模型如果能 100% 正確地進行預測,其 AUC 將為 1在這個例子中模型表現 相當不錯

在未來的分類課程中,你將學習如何迭代以改進模型的分數。但目前,恭喜你!你已完成這些回歸課程!


🚀挑戰

關於邏輯回歸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內容!但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進行實驗。找一個適合此類分析的數據集並用它建立模型。你學到了什麼?提示:試試 Kaggle 找一些有趣的數據集。

課後測驗

回顧與自學

閱讀 這篇來自 Stanford 的論文 的前幾頁,了解邏輯回歸的一些實際用途。思考哪些任務更適合我們到目前為止所學的回歸類型。哪種方法效果最好?

作業

重試此回歸


免責聲明
本文件已使用人工智能翻譯服務 Co-op Translator 進行翻譯。雖然我們致力於提供準確的翻譯,但請注意,自動翻譯可能包含錯誤或不準確之處。原始文件的母語版本應被視為權威來源。對於重要信息,建議使用專業人工翻譯。我們對因使用此翻譯而引起的任何誤解或錯誤解釋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