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KiB
第四章——多头注意力机制——QK矩阵相乘
前言
上一章,我们已经研究了矩阵相乘以及QK相乘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完整的走一遍多头注意力机制里的流程。
QK矩阵相乘
上面我们计算好了QK相乘后的矩阵,我们看下原文中的Attention公式
\operatorname{Attention}(Q, K, V)=\operatorname{softmax}\left(\frac{Q K^{T}}{\sqrt{d_{k}}}\right) V
我们单独拿1个批次的第一个头出来
第一行的所有数据,分别上LL
分别跟LLM with me.郭同学热爱AI喜欢游戏
每个词的相关性。第二行则是M
分别跟LLM with me.郭同学热爱AI喜欢游戏
每个词的相关性。越高则代表两个字的相关性越高,越低则代表两个字的相关性越低。
Scale缩放
缩放层。缩放操作通常用于调整矩阵乘法的结果。在计算注意力分数之前,会将查询和键的矩阵乘法结果除以一个缩放因子,通常是键向量维度的平方根。可以看到上面的它的公式就是让QK矩阵去除以根号下的d_k,而d_k就是每个头的维度,即768除以12个头,得到64,d_k=64。
也就是下面这个表的每一个值都会除以64,相当于值会进行缩小。
Mask遮挡
这里讲的是生成型任务如语言模型(例如GPT),Mask遮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模型在预测下一个词时“偷看”到未来的信息。这种技术被称为因果遮挡(Causal Masking)或自回归遮挡。在GPT这样的自回归语言模型中,模型被训练为基于之前的词来预测序列中的下一个词。因此,遮挡确保模型在生成当前词时只能使用它之前的词,而不能使用它之后的词,这符合自然语言的生成过程。
将矩阵的上三角部分(包括对角线)填充为 -inf
或者0。
训练的过程中(语言模型场景),是从前往后训练,然后去预测后面的词(句子),所以训练过程中,我们要遮挡一部分,让模型不知道后面的信息,自动去生成然后校验生成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Softmax归一化
将上面的值转成0到1直接的值,即百分比的概率分布。它会放大分数较高的元素,并抑制分数较低的元素。在注意力机制中,这意味着模型可以更加集中地关注那些与当前查询(Query)最相关的键(Key),从而获取对应的值(Value)。
Softmax函数的公式如下:
\text{Softmax}(z_i) = \frac{e^{z_i}}{\sum_{j=1}^{K} e^{z_j}}
这里就不做详解,你就简单理解为:它可以将一批值,转换为一个概率分布,其中每个元素的值介于0和1之间,并且所有元素的和为1。
可以看到LL
对全部文本信息(包括它本身)的概率总和是1,M
对全部文本信息的概率总和也是1。以此类推,此时整个矩阵的形状是没有变的。
为什么是包括它本身?
1.完整的上下文信息:一个元素的含义往往不仅取决于它与其他元素的关系,也取决于它自身的特性。
2.自引用的重要性:在某些情况下,元素自身可能是理解其上下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代词“它”指代前文提到的名词。
3.灵活性和泛化能力:自注意力机制不对元素之间的关系做任何先验假设,它允许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到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元素与自身的关系。
4.简化模型结构:不做过多的代码处理,使得模型更易于实现和优化。
QK与V矩阵相乘
前面我们QK矩阵相乘,并经过了Scale、Mask和Softmax,接下来就要跟V去做矩阵相乘
如上图所示,V跟一开始的QK一样,都是[4, 12, 16, 64]即64维,前面的矩阵相乘我们知道,只要第一个矩阵的第二个维度值 跟 第二个矩阵的第一个维度值一样,它们就能相乘。即[16, 16]跟[16, 64]是可以矩阵相乘的,得出的矩阵A。
A就代表着我们这个Attention关注度计算。
QKV机制的数学逻辑
我们先看Q@K的结果,里面是每一个token(文字的信息)对应其它文字token的权重关系且是一个百分比的形式。V是原始形状[16, 64],每行就是每个文字随机初始化的数字矩阵(如果是推理截断,这些值则是训练好的),即每个token对应的64维的向量数据,64维。两者矩阵相乘是矩阵A。
这里建议大家回到第四章,再看一遍“什么是矩阵相乘”以及“为什么是矩阵相乘-几何解释”。看完后你再确定矩阵相乘,就是第一个矩阵的第一行 跟 第二个矩阵的第一列相乘求和,以此类推。伪代码如下
# 我随便造一点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np.random.seed(0)
matrix_A = np.random.rand(3, 3)
matrix_B = np.random.rand(3, 6)
product_matrix = np.dot(matrix_A, matrix_B)
print("Matrix A (3x3):")
print(matrix_A)
print("\nMatrix B (3x6):")
print(matrix_B)
print("\nProduct Matrix (3x6):")
print(product_matrix)
可以看到,A1的结果是QK矩阵的第一行跟V矩阵的第一列相乘的结果。而第一行是QK最终通过softmax输出的LL
对全部文本信息的概率总和,而V矩阵的第一列,则是全部文字向量化后,在64维里的第一个维度的数值。即LL
的概率总和(向量) 与 LLM with me.郭同学热爱AI喜欢游戏
的一维向量 相乘。等于LL
在这个维度里(第一维),对所有文本(包括它本身)的关注度的总权重(权重总和)。
当然,我们的V还有第二维,如下所示
A矩阵里的第一行第二列的值,则是QK矩阵第一行跟V的第二列 相乘的结果,也就是LL
对于在第二维,对所有文本的总权重。后续的值则以此类推。
也就是最终的矩阵A里面,就是每个文本对所有文本的关注度的总权重(权重总和),并且有64个维度(每个头和每个批次里)。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训练后,推理阶段就能得出输入文字中,哪些文字的权重比较高(重要性)。
注意力输出结果
前面我们的矩阵A已经算好了,矩阵A经过Concat合并成一开始的[4, 16, 768]的形状,即12个头都合并到一起。再结果一次W的权重矩阵相乘,最终输出[4, 16, 768]维度的矩阵。
大家应该也注意到,除了Wo,另外3个W(qkv)都是[768, 768]维度的矩阵,并且,生成的Q、K、V、A都是统一维度的,这样最大的好处是能简化计算(包括代码)以及并行计算。
Wq、Wk、Wv、Wo这4个矩阵的值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头(以及每个Block里,即我们前面讲到的GPT-3据说有175层)里都是唯一的且只有一份。比如Wq只要是一个头里,不管跟哪个X相乘都是一样的值,除非训练的过程中自动给它调整了。
上亿的参数量是怎么来的
WHAT:大家平时看到的7B、13B模型就代表着70亿、130亿的模型参数的模型。
继续上文。也就是说,每个子模块有4个W(Wq、Wk、Wv、Wo)每个768,以及一开始输入的X也会随之改变(X是词向量,前面我们GPT-2输出的是50257,维度是768),且GPT-3据说有175层(Block)。当训练完成后,4个W权重跟向量X都会固定下来。
公式为:
((4*768)+(1*50257*768))*175 = 6,755,078,400
上面单单是子模块就有67亿的参数量了,还没包括前馈神经网络的部分(后面会详解),神经网络以及LayerNorm等也有需要保存的参数。很容易就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
总结
多头注意力机制通过Q、K、V矩阵的转换和相互作用,实现了对输入序列的并行关注。QK矩阵相乘后,通过缩放、Mask遮挡和Softmax归一化处理,得到注意力权重。这些权重与V矩阵相乘,生成加权的输出表示。多个头的输出被合并,并通过权重矩阵Wo得到最终结果。在大型模型如GPT-3中,这个过程在多个层中重复,每层都有独特的权重矩阵,导致模型的参数量达到数十亿。这些参数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以优化模型的性能。推理阶段,这些权重都会固定住不变(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