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7137 lines
312 KiB

3 years ago
<div style="color:#16b0ff;font-size:50px;font-weight: 900;text-shadow: 5px 5px 10px var(--theme-color);font-family: 'Comic Sans MS';">Middleware</div>
<span style="color:#16b0ff;font-size:20px;font-weight: 900;font-family: 'Comic Sans MS';">Introduction</span>:收纳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 `Redis`、`RocketMQ`、`Zookeeper`、`Netty`、`Tomcat` 等总结!
[TOC]
# SPI
SPI 全称为 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是一种服务发现机制。SPI 的本质是将接口实现类的全限定名,配置在文件中,并由服务加载器读取配置文件,加载实现类。这样可以在运行时,动态为接口替换实现类,正因为该特性,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 SPI 机制为程序提供拓展功能。
## Java SPI
JDK 中 提供了一个 `SPI` 的功能,核心类是 `java.util.ServiceLoader`。其作用就是,可以通过类名获取在 `META-INF/services/` 下的多个配置实现文件。为了解决上面的扩展问题,现在我们在`META-INF/services/`下创建一个`com.github.yu120.test.SuperLoggerConfiguration`文件(没有后缀)。文件中只有一行代码,那就是我们默认的`com.github.yu120.test.XMLConfiguration`(注意,一个文件里也可以写多个实现,回车分隔)。然后通过 ServiceLoader 获取我们的 SPI 机制配置的实现类:
```java
// META-INF/services/com.github.test.test.SuperLoggerConfiguration:
com.github.yu120.test.XMLConfiguration
ServiceLoader<SuperLoggerConfiguration> serviceLoader = ServiceLoader.load(SuperLoggerConfiguration.class);
Iterator<SuperLoggerConfiguration> iterator = serviceLoader.iterator();
SuperLogger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
while(iterator.hasNext()) {
// 加载并初始化实现类
configuration = iterator.next();
}
// 对最后一个configuration类调用configure方法
configuration.configure(configFile);
```
## [Dubbo SPI](https://github.com/apache/dubbo/tree/master/dubbo-common/src/main/java/org/apache/dubbo/common/extension)
Dubbo SPI 的相关逻辑被封装在了 ExtensionLoader类中它的getExtensionLoader方法用于从缓存中获取与接口对应的ExtensionLoader若缓存未命中则创建一个新的实例。Dubbo SPI的核心思想其实很简单
- 通过配置文件,解耦拓展接口和拓展实现类
- 通过IOC自动注入依赖的拓展实现类对象
- 通过URL参数在运行时确认真正的自定义拓展类对象
Dubbo SPI 所需的配置文件需放置在 META-INF/dubbo 路径下配置内容如下以下demo来自dubbo官方文档
```properties
optimusPrime = org.apache.spi.OptimusPrime
bumblebee = org.apache.spi.Bumblebee
```
与 Java SPI 实现类配置不同Dubbo SPI 是通过键值对的方式进行配置,这样我们可以按需加载指定的实现类。另外在使用时还需要在接口上标注 @SPI 注解。
## [Motan SPI](https://github.com/weibocom/motan/tree/master/motan-core/src/main/java/com/weibo/api/motan/core/extension)
Motan使用SPI机制来实现模块间的访问基于接口和name来获取实现类降低了模块间的耦合。
Motan的SPI的实现在 `motan-core/com/weibo/api/motan/core/extension` 中。组织结构如下:
```tex
motan-core/com.weibo.api.motan.core.extension
|-ActivationSPI的扩展功能例如过滤、排序
|-ActivationComparator排序比较器
|-ExtensionLoader核心主要负责SPI的扫描和加载
|-Scope模式枚举单例、多例
|-Spi注解作用在接口上表明这个接口的实现可以通过SPI的形式加载
|-SpiMeta注解作用在具体的SPI接口的实现类上标注该扩展的名称
```
## SpringBoot SPI
Spring 的 SPI 配置文件是一个固定的文件 - `META-INF/spring.factories`,功能上和 JDK 的类似,每个接口可以有多个扩展实现,使用起来非常简单:
```java
// 获取所有factories文件中配置的LoggingSystemFactory
List<LoggingSystemFactory>> factories = SpringFactoriesLoader.loadFactories(LoggingSystemFactory.class, classLoader);
```
下面是一段 Spring Boot 中 spring.factories 的配置
```properties
# Logging Systems
org.springframework.boot.logging.LoggingSystemFactory=\
org.springframework.boot.logging.logback.LogbackLoggingSystem.Factory,\
org.springframework.boot.logging.log4j2.Log4J2LoggingSystem.Factory
# PropertySource Loaders
org.springframework.boot.env.PropertySourceLoader=\
org.springframework.boot.env.PropertiesPropertySourceLoader,\
org.springframework.boot.env.YamlPropertySourceLoader
```
# Redis
## 数据类型
在 Redis 中,常用的 5 种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如下:
- **String** 缓存、计数器、分布式锁等
- **List** 链表、队列、微博关注人时间轴列表等
- **Hash** 用户信息、Hash 表等
- **Set** 去重、赞、踩、共同好友等
- **Zset** 访问量排行榜、点击量排行榜等
3 years ago
![img](images/Middleware/1289934-20190621163930814-1395015700.png)
3 years ago
### String(字符串)
String 数据结构是简单的 key-value 类型value 不仅可以是 String也可以是数字当数字类型用 Long 可以表示的时候encoding 就是整型,其他都存储在 sdshdr 当做字符串)。
### Hash(字典)
3 years ago
![img](images/Middleware/1289934-20190621232209365-1000366002.png)
3 years ago
在 Memcached 中,我们经常将一些结构化的信息打包成 hashmap在客户端序列化后存储为一个字符串的值一般是 JSON 格式比如用户的昵称、年龄、性别、积分等。这时候在需要修改其中某一项时通常需要将字符串JSON取出来然后进行反序列化修改某一项的值再序列化成字符串JSON存储回去。简单修改一个属性就干这么多事情消耗必定是很大的也不适用于一些可能并发操作的场合比如两个并发的操作都需要修改积分。而 Redis 的 Hash 结构可以使你像在数据库中 Update 一个属性一样只修改某一项属性值。
- 存储、读取、修改用户属性
3 years ago
实战场景:
- 缓存: 经典使用场景把常用信息字符串图片或者视频等信息放到redis中redis作为缓存层mysql做持久化层降低mysql的读写压力
- 计数器redis是单线程模型一个命令执行完才会执行下一个同时数据可以一步落地到其他的数据源
- session常见方案spring session + redis实现session共享
3 years ago
### List(列表)
List 说白了就是链表redis 使用双端链表实现的 List相信学过数据结构知识的人都应该能理解其结构。使用 List 结构,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最新消息排行等功能(比如新浪微博的 TimeLine 。List 的另一个应用就是消息队列,可以利用 List 的 *PUSH 操作,将任务存在 List 中,然后工作线程再用 POP 操作将任务取出进行执行。Redis 还提供了操作 List 中某一段元素的 API你可以直接查询删除 List 中某一段的元素。
- 微博 TimeLine
- 消息队列
3 years ago
![img](images/Middleware/1289934-20190621233618769-504231907.png)
使用列表的技巧
- lpush+lpop=Stack(栈)
- lpush+rpop=Queue队列
- lpush+ltrim=Capped Collection有限集合
- lpush+brpop=Message Queue消息队列
实战场景:
- timeline例如微博的时间轴有人发布微博用lpush加入时间轴展示新的列表信息。
3 years ago
### Set(集合)
3 years ago
![img](images/Middleware/1289934-20190622001013515-677922001.png)
3 years ago
Set 就是一个集合,集合的概念就是一堆不重复值的组合。利用 Redis 提供的 Set 数据结构,可以存储一些集合性的数据。比如在微博应用中,可以将一个用户所有的关注人存在一个集合中,将其所有粉丝存在一个集合。因为 Redis 非常人性化的为集合提供了求交集、并集、差集等操作,那么就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如共同关注、共同喜好、二度好友等功能,对上面的所有集合操作,你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命令选择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还是存集到一个新的集合中。
- 共同好友、二度好友
- 利用唯一性,可以统计访问网站的所有独立 IP
- 好友推荐的时候,根据 tag 求交集,大于某个 threshold 就可以推荐
3 years ago
实战场景;
- 标签tag,给用户添加标签,或者用户给消息添加标签,这样有同一标签或者类似标签的可以给推荐关注的事或者关注的人
- 点赞或点踩收藏等可以放到set中实现
3 years ago
### Sorted Set(有序集合)
3 years ago
![img](images/Middleware/1289934-20190622000959260-539243592.png)
3 years ago
和Sets相比Sorted Sets是将 Set 中的元素增加了一个权重参数 score使得集合中的元素能够按 score 进行有序排列,比如一个存储全班同学成绩的 Sorted Sets其集合 value 可以是同学的学号,而 score 就可以是其考试得分,这样在数据插入集合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天然的排序。另外还可以用 Sorted Sets 来做带权重的队列,比如普通消息的 score 为1重要消息的 score 为2然后工作线程可以选择按 score 的倒序来获取工作任务。让重要的任务优先执行。
- 带有权重的元素,比如一个游戏的用户得分排行榜
- 比较复杂的数据结构,一般用到的场景不算太多
3 years ago
实战场景:
- 排行榜:有序集合经典使用场景。例如小说视频等网站需要对用户上传的小说视频做排行榜,榜单可以按照用户关注数,更新时间,字数等打分,做排行。
## 特殊数据结构
### HyperLogLog
hyperloglog可用极小空间完成独立数统计。命令如下
| 命令 | 作用 |
| ----------------------------- | ----------------------- |
| pfadd key element ... | 将所有元素添加到key中 |
| pfcount key | 统计key的估算值(不精确) |
| pgmerge new_key key1 key2 ... | 合并key至新key |
### Geo
geo是地理空间位置。redis支持将geo信息存储到有序集合中再通过geohash算法进行填充。命令如下
| 命令 | 作用 |
| ------------------------------------ | ------------------------------------- |
| geoadd key latitude longitude member | 添加成员位置(纬度、经度、名称)到key中 |
| geopos key member ... | 获取成员geo坐标 |
| geodist key member1 member2 | 计算成员位置间距离 |
| georadius | 基于经纬度坐标范围查询 |
| georadiusbymember | 基于成员位置范围查询 |
| geohash | 计算经纬度hash |
### Pub/Sub
发布订阅类似于广播功能。redis发布订阅包括 发布者、订阅者、Channel。常用命令如下
| 命令 | 作用 | 时间复杂度 |
| ----------------------- | ---------------------------------- | ------------------------------------------------------------ |
| subscribe channel | 订阅一个频道 | O(n) |
| unsubscribe channel ... | 退订一个/多个频道 | O(n) |
| publish channel msg | 将信息发送到指定的频道 | O(n+m)n 是频道 channel 的订阅者数量, M 是使用模式订阅(subscribed patterns)的客户端的数量 |
| pubsub CHANNELS | 查看订阅与发布系统状态(多种子模式) | O(n) |
| psubscribe | 订阅多个频道 | O(n) |
| unsubscribe | 退订多个频道 | O(n) |
### bitmap
bitmap是一串连续的2进制数字0或1每一位所在的位置为偏移(offset)在bitmap上可执行AND, OR, XOR以及其它位操作。常用命令如下
| 命令 | 作用 | 时间复杂度 |
| --------------------------- | --------------------------------------------------- | ---------- |
| setbit key offset val | 给指定key的值的第offset赋值val | O(1) |
| getbit key offset | 获取指定key的第offset位 | O(1) |
| bitcount key start end | 返回指定key中[start,end]中为1的数量 | O(n) |
| bitop operation destkey key | 对不同的二进制存储数据进行位运算(AND、OR、NOT、XOR) | O(n) |
### Redis Module
#### BloomFilter
#### RedisSearch
#### Redis-ML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底层数据结构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当然是为了追求速度,不同数据类型使用不同的数据结构速度才得以提升。每种数据类型都有一种或者多种数据结构来支撑,底层数据结构有 6 种。
![Redis数据类型与底层数据结构关系](images/Middleware/Redis数据类型与底层数据结构关系.png)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SDS(简单动态字符)
![img](images/Middleware/SDS简单动态字符.png)
3 years ago
C 语言字符串结构与 SDS 字符串结构对比图如上所示: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SDS 中 len 保存这字符串的长度O(1) 时间复杂度查询字符串长度信息
- 空间预分配SDS 被修改后,程序不仅会为 SDS 分配所需要的必须空间,还会分配额外的未使用空间
- 惰性空间释放:当对 SDS 进行缩短操作时,程序并不会回收多余的内存空间,而是使用 free 字段将这些字节数量记录下来不释放,后面如果需要 append 操作,则直接使用 free 中未使用的空间,减少了内存的分配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hash表(字典)
3 years ago
![img](images/Middleware/Redis全局hash字典.png)
3 years ago
Redis 整体就是一个 哈希表来保存所有的键值对,无论数据类型是 5 种的任意一种。哈希表,本质就是一个数组,每个元素被叫做哈希桶,不管什么数据类型,每个桶里面的 entry 保存着实际具体值的指针。
3 years ago
整个数据库就是一个全局哈希表,而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是 O(1),只需要计算每个键的哈希值,便知道对应的哈希桶位置,定位桶里面的 entry 找到对应数据,这个也是 Redis 快的原因之一。
**那 Hash 冲突怎么办?**
3 years ago
当写入 Redis 的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哈希冲突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的 key 计算出一样的哈希值。Redis 通过链式哈希解决冲突:也就是同一个 桶里面的元素使用链表保存。但是当链表过长就会导致查找性能变差可能,所以 Redis 为了追求快,使用了两个全局哈希表。用于 rehash 操作,增加现有的哈希桶数量,减少哈希冲突。开始默认使用 hash 表 1 保存键值对数据,哈希表 2 此刻没有分配空间。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linkedList(双端列表)
3 years ago
![quicklist](images/Middleware/quicklist.png)
3 years ago
后续版本对列表数据结构进行了改造,使用 quicklist 代替了 ziplist 和 linkedlist。quicklist 是 ziplist 和 linkedlist 的混合体,它将 linkedlist 按段切分,每一段使用 ziplist 来紧凑存储,多个 ziplist 之间使用双向指针串接起来。这也是为何 Redis 快的原因,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性能的细节。
3 years ago
### zipList压缩列表
3 years ago
![ZipList压缩列表](images/Middleware/ZipList压缩列表.png)
压缩列表是 List 、hash、 sorted Set 三种数据类型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列表只有少量数据的时候,并且每个列表项要么就是小整数值,要么就是长度比较短的字符串,那么 Redis 就会使用压缩列表来做列表键的底层实现。
ziplist 是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组成的顺序型的数据结构ziplist 中可以包含多个 entry 节点每个节点可以存放整数或者字符串。ziplist 在表头有三个字段 zlbytes、zltail 和 zllen分别表示列表占用字节数、列表尾的偏移量和列表中的 entry 个数;压缩列表在表尾还有一个 zlend表示列表结束。
3 years ago
```go
struct ziplist<T> {
int32 zlbytes; // 整个压缩列表占用字节数
int32 zltail_offset; // 最后一个元素距离压缩列表起始位置的偏移量,用于快速定位到最后一个节点
int16 zllength; // 元素个数
T[] entries; // 元素内容列表,挨个挨个紧凑存储
int8 zlend; // 标志压缩列表的结束,值恒为 0xFF
}
```
如果我们要查找定位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可以通过表头三个字段的长度直接定位,复杂度是 O(1)。而查找其他元素时,就没有这么高效了,只能逐个查找,此时的复杂度就是 O(N)。
3 years ago
### skipList(跳跃表)
3 years ago
![skipList跳跃表](images/Middleware/skipList跳跃表.png)
3 years ago
sorted set 类型的排序功能便是通过「跳跃列表」数据结构来实现。跳跃表skiplist是一种有序数据结构它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
跳跃表支持平均 OlogN、最坏 ON复杂度的节点查找还可以通过顺序性操作来批量处理节点。跳表在链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层级索引通过索引位置的几个跳转实现数据的快速定位。
3 years ago
### 整数数组intset
3 years ago
当一个集合只包含整数值元素并且这个集合的元素数量不多时Redis 就会使用整数集合作为集合键的底层实现,节省内存。结构如下:
3 years ago
```go
typedef struct intset{
//编码方式
uint32_t encoding;
//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uint32_t length;
//保存元素的数组
int8_t contents[];
}intset;
```
contents 数组是整数集合的底层实现:整数集合的每个元素都是 contents 数组的一个数组项item各个项在数组中按值的大小从小到大有序地排列并且数组中不包含任何重复项。length 属性记录了整数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也即是 contents 数组的长度。
## 持久化
### RDB
**① save命令 —— 同步数据到磁盘上**
`save` 命令执行一个同步操作以RDB文件的方式保存所有数据的快照。
![RDB-save命令](images/Middleware/RDB-save.jpg)
由于 `save` 命令是同步命令会占用Redis的主进程。若Redis数据非常多时`save`命令执行速度会非常慢阻塞所有客户端的请求。因此很少在生产环境直接使用SAVE 命令可以使用BGSAVE 命令代替。如果在BGSAVE命令的保存数据的子进程发生错误的时用 SAVE命令保存最新的数据是最后的手段。
**② bgsave命令 —— 异步保存数据到磁盘上**
`bgsave` 命令执行一个异步操作以RDB文件的方式保存所有数据的快照。
![RDB-gbsave](images/Middleware/RDB-gbsave.jpg)
Redis使用Linux系统的`fock()`生成一个子进程来将DB数据保存到磁盘主进程继续提供服务以供客户端调用。如果操作成功可以通过客户端命令LASTSAVE来检查操作结果。
**③ 自动生成RDB**
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对 Redis 进行设置, 让它在“ N 秒内数据集至少有 M 个改动”这一条件被满足时, 自动进行数据集保存操作。比如说, 以下设置会让 Redis 在满足“ 60 秒内有至少有 1000 个键被改动”这一条件时, 自动进行数据集保存操作:
```shell
# RDB自动持久化规则
# 当 900 秒内有至少有 1 个键被改动时,自动进行数据集保存操作
save 900 1
# 当 300 秒内有至少有 10 个键被改动时,自动进行数据集保存操作
save 300 10
# 当 60 秒内有至少有 10000 个键被改动时,自动进行数据集保存操作
save 60 10000
# RDB持久化文件名
dbfilename dump-<port>.rdb
# 数据持久化文件存储目录
dir /var/lib/redis
# bgsave发生错误时是否停止写入通常为yes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
# rdb文件是否使用压缩格式
rdbcompression yes
# 是否对rdb文件进行校验和检验通常为yes
rdbchecksum yes
```
3 years ago
RDBRedis DataBase持久化方式是指用数据集快照的方式半持久化模式记录 Redis 数据库的所有键值对,在某个时间点将数据写入一个临时文件,持久化结束后,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上次持久化的文件,达到数据恢复。
- 优点
- 只有一个文件 dump.rdb方便持久化。
- 容灾性好,一个文件可以保存到安全的磁盘。
- 性能最大化fork 子进程来完成写操作,让主进程继续处理命令,所以是 IO 最大化。使用单独子进程来进行持久化,主进程不会进行任何 IO 操作,保证了 Redis的高性能。
- 相对于数据集大时,比 AOF 的启动效率更高。
- 缺点
- 数据安全性低。RDB 是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持久化,如果持久化之间 Redis 发生故障,会发生数据丢失。所以这种方式更适合数据要求不严谨的时候
3 years ago
### AOF
AOF 机制对每条写入命令作为日志,以 append-only 的模式写入一个日志文件中,因为这个模式是**只追加**的方式,所以没有任何磁盘寻址的开销,所以很快,有点像 Mysql 中的binlogAOF更适合做热备。
优点:
- AOF是一秒一次去通过一个后台的线程fsync操作数据丢失不用怕
缺点:
- 对于相同数量的数据集而言AOF文件通常要大于RDB文件。RDB 在**恢复**大数据集时的速度比 AOF 的恢复速度要快
- 根据同步策略的不同AOF在运行效率上往往会慢于RDB。总之每秒同步策略的效率是比较高的
**AOF整个流程分两步**
- 第一步是命令的实时写入不同级别可能有1秒数据损失。命令先追加到`aof_buf`然后再同步到AO磁盘**如果实时写入磁盘会带来非常高的磁盘IO影响整体性能**
- 第二步是对aof文件的**重写**目的是为了减少AOF文件的大小可以自动触发或者手动触发(**BGREWRITEAOF**)是Fork出子进程操作期间Redis服务仍可用
![AOF](images/Middleware/AOF.jpg)
- 在重写期间,由于主进程依然在响应命令,为了保证最终备份的完整性;它`依然会写入旧`的AOF中如果重写失败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失
- 为了把重写期间响应的写入信息也写入到新的文件中,因此也会`为子进程保留一个buf`防止新写的file丢失数据
- 重写是直接把`当前内存的数据生成对应命令`并不需要读取老的AOF文件进行分析、命令合并
- **无论是 RDB 还是 AOF 都是先写入一个临时文件,然后通过`rename`完成文件的替换工作**。
关于Fork的建议
- 降低fork的频率比如可以手动来触发RDB生成快照、与AOF重写
- 控制Redis最大使用内存防止fork耗时过长
- 配置牛逼点合理配置Linux的内存分配策略避免因为物理内存不足导致fork失败
- Redis在执行`BGSAVE`和`BGREWRITEAOF`命令时,哈希表的负载因子>=5而未执行这两个命令时>=1。目的是**尽量减少写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内存写入操作
- **哈希表的扩展因子**:哈希表已保存节点数量 / 哈希表大小。因子决定了是否扩展哈希表
3 years ago
AOF(Append-only file)持久化方式:是指所有的命令行记录以 Redis 命令请求协议的格式完全持久化存储保存为 aof 文件。
- 优点
- 数据安全aof 持久化可以配置 appendfsync 属性,有 always每进行一次命令操作就记录到 aof 文件中一次
- 通过 append 模式写文件,即使中途服务器宕机,可以通过 redis-check-aof 工具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
- AOF 机制的 rewrite 模式。AOF 文件没被 rewrite 之前(文件过大时会对命令进行合并重写),可以删除其中的某些命令(比如误操作的 flushall
- 缺点
- AOF 文件比 RDB 文件大,且恢复速度慢
- 数据集大的时候,比 RDB 启动效率低
3 years ago
## 过期策略
**过期策略用于处理过期缓存数据**。Redis采用过期策略`惰性删除` + `定期删除`。memcached采用过期策略`惰性删除`。
### 定时过期
每个设置过期时间的key都需要创建一个定时器到过期时间就会立即对key进行清除。该策略可以立即清除过期的数据对内存很友好但是**会占用大量的CPU资源去处理过期的数据**,从而影响缓存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 惰性过期
只有当访问一个key时才会判断该key是否已过期过期则清除。该策略可以最大化地节省CPU资源却**对内存非常不友好**。极端情况可能出现大量的过期key没有再次被访问从而不会被清除占用大量内存。
### 定期过期
每隔一定的时间会扫描一定数量的数据库的expires字典中一定数量的key并清除其中已过期的key。该策略是前两者的一个折中方案。通过调整定时扫描的时间间隔和每次扫描的限定耗时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使得CPU和内存资源**达到最优**的平衡效果。
expires字典会保存所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的过期时间数据其中 key 是指向键空间中的某个键的指针value是该键的毫秒精度的UNIX时间戳表示的过期时间。键空间是指该Redis集群中保存的所有键。
## 内存淘汰策略
3 years ago
```properties
# 配置最大内存限制
maxmemory 1000mb
# 配置淘汰策略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
3 years ago
当达到内存使用上限超过`maxmemory`时,可在配置文件`redis.conf`中指定 `maxmemory-policy` 的清理缓存:
- `volatile-lru`: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淘汰**最长时间**没有被使用)
- `volatile-lfu`: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某段时间内**最近最不经常**的数据淘汰(淘汰一段时间内**使用次数**最少)
- `volatile-ttl`: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将要过期**的数据淘汰
- `volatile-random`: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 `allkeys-lru`:从所有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 `allkeys-lfu`:从所有数据集中选择某段时间内内**最近最不经常**的数据淘汰
- `allkeys-random`:从所有数据集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 `noenviction驱逐`:当达到最大内存时直接返回错误,不覆盖或逐出任何数据
**Redis为什么要有淘汰机制**
Redis淘汰机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内存用一定的缓存丢失来换取内存的使用效率。
**Redis的过期策略?**
Redis有两种过期策略定期删除和惰性删除
- - **定期删除**Redis每个100ms随机抽取一些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检查其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就删除。
- **惰性删除**在获取某个key的时候Redis检查一下如果该key设置了过期时间则判断该过期时间是否已经过期如果过期了就直接删掉并不返回任何东西。
**Redis的内存淘汰机制?**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当Redis内存快耗尽时Redis会启动内存淘汰机制将部分key清掉以腾出内存。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常见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ODE5NjUwNQ==&mid=2653328521&idx=1&sn=97e4c97264a048ce13ba09fefa317b8c&chksm=f3879d7fc4f0146951090f16c267167cdcf584fe3caa885f9012ff2f8d4f1decbc8a5d8fb888&mpshare=1&scene=23&srcid=08175xQJR1aBzpGulVsfUIKO&sharer_sharetime=1629162636282&sharer_shareid=0f9991a2eb945ab493c13ed9bfb8bf4b&exportkey=A3IxBD6vssKPMBrFeRe474c%3D&pass_ticket=PR%2FK8afpsNEi%2BddqfJ7hs4AucApd5fjNtWZXpgb9L8YVYdX9SuEkeZYVHnTPPBgQ&wx_header=0#rd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NjI0MTYwNQ==&mid=2247487592&idx=1&sn=9ea77048fbe5b4be4959245234b9e71e&chksm=c23b1642f54c9f54476bfd0b439b4be3c9746060bd5c32de312ab64b8638e3639655db6335f8&mpshare=1&scene=1&srcid=0817ypmJIVx2ocUwmiznff8K&sharer_sharetime=1629207327488&sharer_shareid=0f9991a2eb945ab493c13ed9bfb8bf4b&exportkey=A39xVeDz1JilVNbTG5kmJLw%3D&pass_ticket=PR%2FK8afpsNEi%2BddqfJ7hs4AucApd5fjNtWZXpgb9L8YVYdX9SuEkeZYVHnTPPBgQ&wx_header=0#rd
**分析题目**保证Redis 中的 20w 数据都是热点数据 说明是 被频繁访问的数据并且要保证Redis的内存能够存放20w数据要计算出Redis内存的大小。
- **保留热点数据:**对于保留 Redis 热点数据来说,我们可以使用 Redis 的内存淘汰策略来实现,可以使用**allkeys-lru淘汰策略**该淘汰策略是从 Redis 的数据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删除,这样频繁被访问的数据就可以保留下来了
- **保证 Redis 只存20w的数据**1个中文占2个字节假如1条数据有100个中文则1条数据占200字节20w数据 乘以 200字节 等于 4000 字节大概等于38M;所以要保证能存20w数据Redis 需要38M的内存
**题目MySQL里有2000w数据redis中只存20w的数据如何保证redis中的数据都是热点数据?**
限定 Redis 占用的内存Redis 会根据自身数据淘汰策略,加载热数据到内存。所以,计算一下 20W 数据大约占用的内存,然后设置一下 Redis 内存限制即可。
**题目:假如 Redis 里面有 1 亿个 key其中有 10w 个 key 是以某个固定的已知的前缀开头的,如果将它们全部找出来?**
使用 keys 指令可以扫出指定模式的 key 列表。对方接着追问:如果这个 Redis 正在给线上的业务提供服务,那使用 keys 指令会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你要回答 Redis 关键的一个特性Redis 的单线程的。keys 指令会导致线程阻塞一段时间,线上服务会停顿,直到指令执行完毕,服务才能恢复。这个时候可以使用 scan 指令scan 指令可以无阻塞地提取出指定模式的 key 列表,但是会有一定的重复概率,在客户端做一次去重就可以了,但是整体所花费的时间会比直接用 keys 指令长。
3 years ago
## 应用场景
- 缓存-键过期时间
- 把session会话存在redis,过期删除
- 缓存用户信息缓存Mysql部分数据用户先访问redisredis没有再访问mysql然后回写给redis
- 商城优惠卷过期时间
- 排行榜-列表&有序集合
- 热度/点击数排行榜
- 直播间礼物积分排行
- 计数器-天然支持计数器
- 帖子浏览数
- 视频播放数
- 评论数
- 点赞/踩
- 社交网络-集合
- 粉丝
- 共同好友
- 兴趣爱好
- 标签
- 消息队列-发布订阅
- 配合ELK缓存收集来的日志
## 主从复制
**概念定义**
- runID 服务器运行的ID
- offset 主服务器的复制偏移量和从服务器复制的偏移量
- replication backlog 主服务器的复制积压缓冲区
在redis2.8之后使用psync命令代替sync命令来执行复制的同步操作psync命令具有完整重同步和部分重同步两种模式
- 其中完整同步用于处理初次复制情况完整重同步的执行步骤和sync命令执行步骤一致都是通过让主服务器创建并发送rdb文件以及向从服务器发送保存在缓冲区的写命令来进行同步
- 部分重同步是用于处理断线后重复制情况:当从服务器在断线后重新连接主服务器时,主服务可以讲主从服务器连接断开期间执行的写命令发送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只要接收并执行这些写命令,就可以讲数据库更新至主服务器当前所处的状态
### 完整重同步
![Redis主从复制-完整重同步](images/Middleware/Redis主从复制-完整重同步.jpg)
1. slave发送psync给master由于是第一次发送不带上runid和offset
2. master接收到请求发送master的runid和offset给从节点
3. master生成保存rdb文件
4. master发送rdb文件给slave
5. 在发送rdb这个操作的同时写操作会复制到缓冲区replication backlog buffer中并从buffer区发送到slave
6. slave将rdb文件的数据装载并更新自身数据
如果网络的抖动或者是短时间的断链也需要进行完整同步就会导致大量的开销这些开销包括了bgsave的时间rdb文件传输的时间slave重新加载rdb时间如果slave有aof还会导致aof重写。这些都是大量的开销所以在redis2.8之后也实现了部分重同步的机制。
### 部分重同步
![Redis主从复制-部分重同步](images/Middleware/Redis主从复制-部分重同步.jpg)
- 网络发生错误master和slave失去连接
- master依然向buffer缓冲区写入数据
- slave重新连接上master
- slave向master发送自己目前的runid和offset
- master会判断slave发送给自己的offset是否存在buffer队列中如果存在则发送continue给slave如果不存在意味着可能错误了太多的数据缓冲区已经被清空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进行全量的复制
- master发送从offset偏移后的缓冲区数据给slave
- slave获取数据更新自身数据
## 部署架构
### 单节点(Single)
**优点**
- 架构简单,部署方便
- 高性价比:缓存使用时无需备用节点(单实例可用性可以用 supervisor 或 crontab 保证),当然为了满足业务的高可用性,也可以牺牲一个备用节点,但同时刻只有一个实例对外提供服务
- 高性能
**缺点**
- 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 在缓存使用,进程重启后,数据丢失,即使有备用的节点解决高可用性,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缓存预热问题,因此不适用于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的业务
- 高性能受限于单核CPU的处理能力(Redis是单线程机制)CPU为主要瓶颈所以适合操作命令简单排序/计算较少场景
### 主从复制(Replication)
**基本原理**
主从复制模式中包含一个主数据库实例Master与一个或多个从数据库实例Slave如下图
![Redis主从复制模式(Replication)](images/Middleware/Redis主从复制模式(Replication).png)
![Redis主从复制模式(Replication)优缺点](images/Middleware/Redis主从复制模式(Replication)优缺点.png)
### 哨兵(Sentinel)
Sentinel主要作用如下
- **监控**Sentinel 会不断的检查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行
- **通知**当被监控的某个Redis服务器出现问题Sentinel通过API脚本向管理员或者其他的应用程序发送通知
- **自动故障转移**当主节点不能正常工作时Sentinel会开始一次自动的故障转移操作它会将与失效主节点是主从关系的其中一个从节点升级为新的主节点并且将其他的从节点指向新的主节点
![Redis哨兵模式(Sentinel)](images/Middleware/Redis哨兵模式(Sentinel).png)
![Redis哨兵模式(Sentinel)优缺点](images/Middleware/Redis哨兵模式(Sentinel)优缺点.png)
### 集群(Cluster)
![Redis集群模式(Cluster)](images/Middleware/Redis集群模式(Cluster).png)
![Redis集群模式(Cluster)优缺点](images/Middleware/Redis集群模式(Cluster)优缺点.png)
## 环境搭建
**Redis安装及配置**
Redis的安装十分简单打开redis的官网 [http://redis.io](http://redis.io/) 。
- 下载一个最新版本的安装包,如 redis-version.tar.gz
- 解压 `tar zxvf redis-version.tar.gz`
- 执行 make (执行此命令可能会报错例如确实gcc一个个解决即可)
如果是 mac 电脑安装redis将十分简单执行`brew install redis`即可。安装好redis之后我们先不慌使用先进行一些配置。打开`redis.conf`文件,我们主要关注以下配置:
```shell
port 6379 # 指定端口为 6379也可自行修改
daemonize yes # 指定后台运行
```
### 单节点(Single)
安装好redis之后我们来运行一下。启动redis的命令为 :
```shell
$ <redishome>/bin/redis-server path/to/redis.config
```
假设我们没有配置后台运行daemonize no,那么我们会看到如下启动日志:
```shell
93825:C 20 Jan 2019 11:43:22.640 # oO0OoO0OoO0Oo Redis is starting oO0OoO0OoO0Oo
93825:C 20 Jan 2019 11:43:22.640 # Redis version=5.0.3, bits=64, commit=00000000, modified=0, pid=93825, just started
93825:C 20 Jan 2019 11:43:22.640 # Configuration loaded
93825:S 20 Jan 2019 11:43:22.641 * Increased maximum number of open files to 10032 (it was originally set to 256).
_._
_.-``__ ''-._
_.-`` `. `_. ''-._ Redis 5.0.3 (00000000/0) 64 bit
.-`` .-```. ```\/ _.,_ ''-._
( ' , .-` | `, ) Running in standalone mode
|`-._`-...-` __...-.``-._|'` _.-'| Port: 6380
| `-._ `._ / _.-' | PID: 93825
`-._ `-._ `-./ _.-' _.-'
|`-._`-._ `-.__.-' _.-'_.-'|
| `-._`-._ _.-'_.-' | http://redis.io
`-._ `-._`-.__.-'_.-' _.-'
|`-._`-._ `-.__.-' _.-'_.-'|
| `-._`-._ _.-'_.-' |
`-._ `-._`-.__.-'_.-' _.-'
`-._ `-.__.-' _.-'
`-._ _.-'
`-.__.-'
```
### 主从复制(Replication)
Redis主从配置非常简单过程如下(演示情况下主从配置在一台电脑上)
**第一步**复制两个redis配置文件启动两个redis只需要一份redis程序两个不同的redis配置文件即可
```shell
mkdir redis-master-slave
cp path/to/redis/conf/redis.conf path/to/redis-master-slave master.conf
cp path/to/redis/conf/redis.conf path/to/redis-master-slave slave.conf
```
**第二步**:修改配置
```shell
## master.conf
port 6379
## master.conf
port 6380
slaveof 127.0.0.1 6379
```
**第三步**分别启动两个redis
```shell
redis-server path/to/redis-master-slave/master.conf
redis-server path/to/redis-master-slave/slave.conf
```
启动之后,打开两个命令行窗口,分别执行 `telnet localhost 6379``telnet localhost 6380`,然后分别在两个窗口中执行 `info` 命令,可以看到:
```shell
# Replication
role:master
# Replication
role:slave
master_host:127.0.0.1
master_port:6379
```
主从配置没问题。然后在master 窗口执行 set 之后到slave窗口执行get可以get到说明主从同步成功。这时我们如果在slave窗口执行 set ,会报错:
```shell
-READONLY You can't write against a read only replica.
```
因为从节点是只读的。
### 哨兵(Sentinel)
Sentinel是用来监控主从节点的健康情况。客户端连接Redis主从的时候先连接SentinelSentinel会告诉客户端主Redis的地址是多少然后客户端连接上Redis并进行后续的操作。当主节点挂掉的时候客户端就得不到连接了因而报错了客户端重新向Sentinel询问主master的地址然后客户端得到了[新选举出来的主Redis],然后又可以愉快的操作了。
**哨兵sentinel配置**
为了说明sentinel的用处我们做个试验。配置3个redis1主2从1个哨兵。步骤如下
```shell
mkdir redis-sentinel
cd redis-sentinel
cp redis/path/conf/redis.conf path/to/redis-sentinel/redis01.conf
cp redis/path/conf/redis.conf path/to/redis-sentinel/redis02.conf
cp redis/path/conf/redis.conf path/to/redis-sentinel/redis03.conf
touch sentinel.conf
```
上我们创建了 3个redis配置文件1个哨兵配置文件。我们将 redis01设置为master将redis02redis03设置为slave。
```shell
vim redis01.conf
port 63791
vim redis02.conf
port 63792
slaveof 127.0.0.1 63791
vim redis03.conf
port 63793
slaveof 127.0.0.1 63791
vim sentinel.conf
daemonize yes
port 26379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27.0.0.1 63793 1 # 下面解释含义
```
上面的主从配置都熟悉,只有哨兵配置 sentinel.conf需要解释一下
```shell
mymaster # 为主节点名字,可以随便取,后面程序里边连接的时候要用到
127.0.0.1 63793 # 为主节点的 ip,port
1 # 后面的数字 1 表示选举主节点的时候投票数。1表示有一个sentinel同意即可升级为master
```
**启动哨兵**
上面我们配置好了redis主从1主2从以及1个哨兵。下面我们分别启动redis并启动哨兵
```shell
redis-server path/to/redis-sentinel/redis01.conf
redis-server path/to/redis-sentinel/redis02.conf
redis-server path/to/redis-sentinel/redis03.conf
redis-server path/to/redis-sentinel/sentinel.conf --sentinel
```
启动之后,可以分别连接到 3个redis上执行info查看主从信息。
**模拟主节点宕机情况**
运行上面的程序(**注意在实验这个效果的时候可以将sleep时间加长或者for循环增多以防程序提前停止不便看整体效果**然后将主redis关掉模拟redis挂掉的情况。现在主redis为redis01,端口为63791
```shell
redis-cli -p 63791 shutdown
```
### 集群(Cluster)
上述所做的这些工作只是保证了数据备份以及高可用目前为止我们的程序一直都是向1台redis写数据其他的redis只是备份而已。实际场景中单个redis节点可能不满足要求因为
- 单个redis并发有限
- 单个redis接收所有数据最终回导致内存太大内存太大回导致rdb文件过大从很大的rdb文件中同步恢复数据会很慢
所以需要redis cluster 即redis集群。Redis 集群是一个提供在**多个Redis间节点间共享数据**的程序集。Redis集群并不支持处理多个keys的命令因为这需要在不同的节点间移动数据从而达不到像Redis那样的性能,在高负载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错误。Redis 集群通过分区来提供**一定程度的可用性**,在实际环境中当某个节点宕机或者不可达的情况下继续处理命令.。Redis 集群的优势:
- 自动分割数据到不同的节点上
- 整个集群的部分节点失败或者不可达的情况下能够继续处理命令
为了配置一个redis cluster,我们需要准备至少6台redis为啥至少6台呢我们可以在redis的官方文档中找到如下一句话
> Note that the minimal cluster that works as expected requires to contain at least three master nodes.
因为最小的redis集群需要至少3个主节点既然有3个主节点而一个主节点搭配至少一个从节点因此至少得6台redis。然而对我来说就是复制6个redis配置文件。本实验的redis集群搭建依然在一台电脑上模拟。
**配置 redis cluster 集群**
上面提到配置redis集群需要至少6个redis节点。因此我们需要准备及配置的节点如下
```shell
# 主redis01 从 redis02 slaveof redis01
# 主redis03 从 redis04 slaveof redis03
# 主redis05 从 redis06 slaveof redis05
mkdir redis-cluster
cd redis-cluster
mkdir redis01 到 redis06 6个文件夹
cp redis.conf 到 redis01 ... redis06
# 修改端口, 分别配置3组主从关系
```
**启动redis集群**
上面的配置完成之后分别启动6个redis实例。配置正确的情况下都可以启动成功。然后运行如下命令创建集群
```shell
redis-5.0.3/src/redis-cli --cluster create 127.0.0.1:6371 127.0.0.1:6372 127.0.0.1:6373 127.0.0.1:6374 127.0.0.1:6375 127.0.0.1:6376 --cluster-replicas 1
```
**注意**这里使用的是ip:port而不是 domain:port ,因为我在使用 localhost:6371 之类的写法执行的时候碰到错误:
```shell
ERR Invalid node address specified: localhost:6371
```
执行成功之后连接一台redis执行 cluster info 会看到类似如下信息:
```shell
cluster_state:ok
cluster_slots_assigned:16384
cluster_slots_ok:16384
cluster_slots_pfail:0
cluster_slots_fail:0
cluster_known_nodes:6
cluster_size:3
cluster_current_epoch:6
cluster_my_epoch:1
cluster_stats_messages_ping_sent:1515
cluster_stats_messages_pong_sent:1506
cluster_stats_messages_sent:3021
cluster_stats_messages_ping_received:1501
cluster_stats_messages_pong_received:1515
cluster_stats_messages_meet_received:5
cluster_stats_messages_received:3021
```
我们可以看到`cluster_state:ok``cluster_slots_ok:16384``cluster_size:3`。
3 years ago
# Kafka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RocketMQ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RocketMQ 是阿里巴巴开源的分布式消息中间件。支持事务消息、顺序消息、批量消息、定时消息、消息回溯等。它里面有几个区别于标准消息中件间的概念如Group、Topic、Queue等。系统组成则由Producer、Consumer、Broker、NameServer等。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功能优势**
3 years ago
- **削峰填谷**:主要解决瞬时写压力大于应用服务能力导致消息丢失、系统奔溃等问题
- **系统解耦**:解决不同重要程度、不同能力级别系统之间依赖导致一死全死
- **提升性能**:当存在一对多调用时,可以发一条消息给消息系统,让消息系统通知相关系统
- **蓄流压测**:线上有些链路不好压测,可以通过堆积一定量消息再放开来压测
3 years ago
- **异步处理**:不需要同步执行的远程调用可以有效提高响应时间
## 架构设计
### 部署模型
![img](images/Middleware/1090617-20190626233829426-1023022108.png)
### 角色
#### Broker
- 理解成RocketMQ本身
- Broker主要用于Producer和Consumer接收和发送消息
- Broker会定时向NameSrver提交自己的信息
- 是消息中间件的消息存储、转发服务器
- 每个Broker节点在启动时都会遍历NameServer列表与每个NameServer建立长连接注册自己的信息之后定时上报
#### NameServer
- 理解成Zookeeper的效果只是他没用zk而是自己写了个NameServer来替代zk
- 底层由Netty实现提供了路由管理、服务注册、服务发现的功能是一个无状态节点
- NameServer是服务发现者集群中各个角色Producer、Broker、Consumer等都需要定时向NameServer上报自己的状态以便互相发现彼此超时不上报的话NameServer会把它从列表中剔除
- NameServer可以部署多个当多个NameServer存在的时候其他角色同时向他们上报信息以保证高可用
- NameServer集群间互不通信没有主备的概念
- NameServer内存式存储NameServer中的Broker、Topic等信息默认不会持久化所以他是无状态节点
#### Producer
- 消息的生产者
- 随机选择其中一个NameServer节点建立长连接获得Topic路由信息包括Topic下的Queue这些Queue分布在哪些Broker上等等
- 接下来向提供Topic服务的Master建立长连接因为RocketMQ只有Master才能写消息且定时向Master发送心跳
#### Consumer
- 消息的消费者
- 通过NameServer集群获得Topic的路由信息连接到对应的Broker上消费消息
- 由于Master和Slave都可以读取消息因此Consumer会与Master和Slave都建立连接进行消费消息
### 核心流程
- Broker都注册到Nameserver上
- Producer发消息的时候会从Nameserver上获取发消息的Topic信息
- Producer向提供服务的所有Master建立长连接且定时向Master发送心跳
- Consumer通过NameServer集群获得Topic的路由信息
- Consumer会与所有的Master和所有的Slave都建立连接进行监听新消息
### 实现原理
RocketMQ由NameServer注册中心集群、Producer生产者集群、Consumer消费者集群和若干BrokerRocketMQ进程组成它的架构原理是这样的
- Broker在启动的时候去向所有的NameServer注册并保持长连接每30s发送一次心跳
- Producer在发送消息的时候从NameServer获取Broker服务器地址根据负载均衡算法选择一台服务器来发送消息
- Conusmer消费消息的时候同样从NameServer获取Broker地址然后主动拉取消息来消费
![RocketMQ实现原理](images/Middleware/RocketMQ实现原理.jpg)
## 核心概念
### Message(消息)
消息载体。Message发送或者消费的时候必须指定Topic。Message有一个可选的Tag项用于过滤消息还可以添加额外的键值对。
### Topic(主题)
消息的逻辑分类发消息之前必须要指定一个topic才能发就是将这条消息发送到这个topic上。消费消息的时候指定这个topic进行消费。就是逻辑分类。
### Queue(队列)
1个Topic会被分为N个Queue数量是可配置的。message本身其实是存储到queue上的消费者消费的也是queue上的消息。多说一嘴比如1个topic4个queue有5个Consumer都在消费这个topic那么会有一个consumer浪费掉了因为负载均衡策略每个consumer消费1个queue5>4溢出1个这个会不工作。
### Tag(标签)
Tag 是 Topic 的进一步细分顾名思义标签。每个发送的时候消息都能打tag消费的时候可以根据tag进行过滤选择性消费。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消费模式(Message Model)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消息模型集群Clustering和广播Broadcasting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集群模式(Clustering)
3 years ago
生产者往某个队列里面发送消息,一个队列可以存储多个生产者的消息,一个队列也可以有多个消费者,但是消费者之间是竞争关系,即每条消息只能被一个消费者消费。
![集群模式](images/Middleware/集群模式.jpg)
3 years ago
- 每条消息只需要被处理一次Broker只会把消息发送给消费集群中的一个消费者
- 在消息重投时,不能保证路由到同一台机器上
- 消费状态由Broker维护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广播模式(Broadcasting)
3 years ago
**为了解决一条消息能被多个消费者消费的问题**,发布/订阅模型就来了。该模型是将消息发往一个`Topic`即主题中,所有订阅了这个 `Topic` 的订阅者都能消费这条消息。
![广播模式](images/Middleware/广播模式.jpg)
3 years ago
- 消费进度由Consumer维护
- 保证每个消费者都消费一次消息
- 消费失败的消息不会重投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Message Order(消息顺序)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消息顺序顺序Orderly和并发Concurrently
#### 顺序Orderly
#### 并发Concurrently
### Producer Group(生产组)
消息生产者组。标识发送同一类消息的Producer通常发送逻辑一致。发送普通消息的时候仅标识使用并无特别用处。若事务消息如果某条发送某条消息的producer-A宕机使得事务消息一直处于PREPARED状态并超时则broker会回查同一个group的其 他producer确认这条消息应该commit还是rollback。但开源版本并不完全支持事务消息阉割了事务回查的代码
### Consumer Group(消费组)
消息消费者组。标识一类Consumer的集合名称这类Consumer通常消费一类消息且消费逻辑一致。同一个Consumer Group下的各个实例将共同消费topic的消息起到负载均衡的作用。消费进度以Consumer Group为粒度管理不同Consumer Group之间消费进度彼此不受影响即消息A被Consumer Group1消费过也会再给Consumer Group2消费。
注: RocketMQ要求同一个Consumer Group的消费者必须要拥有相同的注册信息即必须要听一样的topic(并且tag也一样)。
### Offset
在 Topic 的消费过程中,由于消息需要被不同的组进行多次消费,所以消费完的消息并不会立即被删除,这就需要 RocketMQ 为每个消费组在每个队列上维护一个消费位置Consumer Offset这个位置之前的消息都被消费过之后的消息都没有被消费过每成功消费一条消息消费位置就加一。这个消费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在使用消息队列的时候丢消息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消费位置处理不当导致的。
![RocketMQ-Offset](images/Middleware/RocketMQ-Offset.png)
## 核心设计
### 消息清理
Broker中的消息被消费后不会立即删除每条消息都会持久化到CommitLog中每个Consumer连接到Broker后会维持消费进度信息当有消息消费后只是当前Consumer的消费进度CommitLog的offset更新了。默认48小时后会删除不再使用的CommitLog文件
- 检查这个文件最后访问时间
- 判断是否大于过期时间
- 指定时间删除默认凌晨4点
```java
/**
* {@link org.apache.rocketmq.store.DefaultMessageStore.CleanCommitLogService#isTimeToDelete()}
*/
private boolean isTimeToDelete() {
// when = "04";
String when = DefaultMessageStore.this.getMessageStoreConfig().getDeleteWhen();
// 是04点就返回true
if (UtilAll.isItTimeToDo(when)) {
return true;
}
// 不是04点返回false
return false;
}
/**
* {@link org.apache.rocketmq.store.DefaultMessageStore.CleanCommitLogService#deleteExpiredFiles()}
*/
private void deleteExpiredFiles() {
// isTimeToDelete()这个方法是判断是不是凌晨四点,是的话就执行删除逻辑。
if (isTimeToDelete()) {
// 默认是72但是broker配置文件默认改成了48所以新版本都是48。
long fileReservedTime = 48 * 60 * 60 * 1000;
deleteCount = DefaultMessageStore.this.commitLog.deleteExpiredFile(72 * 60 * 60 * 1000, xx, xx, xx);
}
}
/**
* {@link org.apache.rocketmq.store.CommitLog#deleteExpiredFile()}
*/
public int deleteExpiredFile(xxx) {
// 这个方法的主逻辑就是遍历查找最后更改时间+过期时间小于当前系统时间的话就删了也就是小于48小时
return this.mappedFileQueue.deleteExpiredFileByTime(72 * 60 * 60 * 1000, xx, xx, xx);
}
```
### push or pull
RocketMQ没有真正意义的push都是pull虽然有push类但实际底层实现采用的是**长轮询机制**即拉取方式。Broker端属性 `longPollingEnable` 标记是否开启长轮询,默认开启。源码如下:
```java
// {@link org.apache.rocketmq.client.impl.consumer.DefaultMQPushConsumerImpl#pullMessage()}
// 拉取消息结果放到pullCallback里
this.pullAPIWrapper.pullKernelImpl(pullCallback);
```
**为什么要主动拉取消息而不使用事件监听方式?**
事件驱动方式是建立好长连接由事件发送数据的方式来实时推送。如果broker主动推送消息的话有可能push速度快消费速度慢的情况那么就会造成消息在consumer端堆积过多同时又不能被其他consumer消费的情况。而pull的方式可以根据当前自身情况来pull不会造成过多的压力而造成瓶颈。所以采取了pull的方式。
### 负载均衡
RocketMQ通过Topic在多Broker中分布式存储实现。
#### Producer端
发送端指定message queue发送消息到相应的broker来达到写入时的负载均衡
- 提升写入吞吐量当多个producer同时向一个broker写入数据的时候性能会下降
- 消息分布在多broker中为负载消费做准备
**默认策略是随机选择:**
- producer维护一个index
- 每次取节点会自增
- index向所有broker个数取余
- 自带容错策略
**其他实现:**
- SelectMessageQueueByHash
- - hash的是传入的args
- SelectMessageQueueByRandom
- SelectMessageQueueByMachineRoom 没有实现
也可以自定义实现**MessageQueueSelector**接口中的select方法
```java
MessageQueue select(final List<MessageQueue> mqs, final Message msg, final Object arg);
```
#### Consumer端
采用的是平均分配算法来进行负载均衡。
**其他负载均衡算法**
- 平均分配策略(默认)(AllocateMessageQueueAveragely)
- 环形分配策略(AllocateMessageQueueAveragelyByCircle)
- 手动配置分配策略(AllocateMessageQueueByConfig)
- 机房分配策略(AllocateMessageQueueByMachineRoom)
- 一致性哈希分配策略(AllocateMessageQueueConsistentHash)
- 靠近机房策略(AllocateMachineRoomNearby)
**当消费负载均衡Consumer和Queue不对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Consumer和Queue会优先平均分配如果Consumer少于Queue的个数则会存在部分Consumer消费多个Queue的情况如果Consumer等于Queue的个数那就是一个Consumer消费一个Queue如果Consumer个数大于Queue的个数那么会有部分Consumer空余出来白白的浪费了。
3 years ago
## 最佳实践
### Producer
- **Topic**消息主题通过Topic对不同的业务消息进行分类
- **Tag**消息标签用来进一步区分某个Topic下的消息分类消息从生产者发出即带上的属性
- **key**:每个消息在业务层面的唯一标识码,要设置到 keys 字段,方便将来定位消息丢失问题。服务器会为每个消息创建索引(哈希索引),应用可以通过 topickey来查询这条消息内容以及消息被谁消费。由于是哈希索引请务必保证key 尽可能唯一,这样可以避免潜在的哈希冲突
- **日志**:消息发送成功或者失败,要打印消息日志,务必要打印 send result 和key 字段
- **send**send消息方法只要不抛异常就代表发送成功。但是发送成功会有多个状态在sendResult里定义
- **SEND_OK**:消息发送成功
- **FLUSH_DISK_TIMEOUT**:消息发送成功,但是服务器刷盘超时,消息已经进入服务器队列,只有此时服务器宕机,消息才会丢失
- **FLUSH_SLAVE_TIMEOUT**消息发送成功但是服务器同步到Slave时超时消息已经进入服务器队列只有此时服务器宕机消息才会丢失
- **SLAVE_NOT_AVAILABLE**消息发送成功但是此时slave不可用消息已经进入服务器队列只有此时服务器宕机消息才会丢失
- **订阅关系一致**
多个Group ID订阅了多个Topic并且每个Group ID里的多个消费者实例的订阅关系保持了一致。
![RocketMQ消息正确订阅关系](images/Middleware/RocketMQ消息正确订阅关系.png)
### Consumer
- **消费幂等**
为了防止消息重复消费导致业务处理异常消息队列RocketMQ版的消费者在接收到消息后有必要根据业务上的唯一Key对消息做幂等处理。消息重复的场景如下
- **发送时消息重复**
- **投递时消息重复**
- **负载均衡时消息重复**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抖动、Broker重启以及消费者应用重启
- **日志**:消费时记录日志,以便后续定位问题
- **批量消费**:尽量使用批量方式消费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消费吞吐量
3 years ago
### 事务消息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MQ与DB一致性原理两方事务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MQ与DB一致性原理](images/Middleware/MQ与DB一致性原理.png)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事务消息就是MQ提供的类似XA的分布式事务能力通过事务消息可以达到分布式事务的最终一致性。半事务消息就是MQ收到了生产者的消息但是没有收到二次确认不能投递的消息。实现原理如下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生产者先发送一条半事务消息到MQ
- MQ收到消息后返回ack确认
- 生产者开始执行本地事务
- 如果事务执行成功发送commit到MQ失败发送rollback
- 如果MQ长时间未收到生产者的二次确认commit或者rollbackMQ对生产者发起消息回查
- 生产者查询事务执行最终状态
- 根据查询事务状态再次提交二次确认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如果MQ收到二次确认commit就可以把消息投递给消费者反之如果是rollback消息会保存下来并且在3天后被删除。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RocketMQ事务消息](images/Middleware/RocketMQ事务消息.jpg)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保证顺序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RocketMQ的消息是存储到Topic的Queue里面的Queue本身是FIFOFirst Int First Out先进先出队列。所以单个Queue是可以保证有序性的。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顺序消息FIFO 消息)是 MQ 提供的一种严格按照顺序进行发布和消费的消息类型。顺序消息由两个部分组成: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顺序发布**
- **顺序消费**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顺序消息包含两种类型: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分区顺序**一个Partition内所有的消息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进行发布和消费
- **全局顺序**一个Topic内所有的消息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进行发布和消费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img](images/Middleware/471426-20180519131211273-554395305.png)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对于两个订单的消息的原始数据a1、b1、b2、a2、a3、b3绝对时间下发生的顺序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在发送时a订单的消息需要保持a1、a2、a3的顺序b订单的消息也相同但是a、b订单之间的消息没有顺序关系这意味着a、b订单的消息可以在不同的线程中被发送出去
- 在存储时需要分别保证a、b订单的消息的顺序但是a、b订单之间的消息的顺序可以不保证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保持顺序发送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消息被发送时保持顺序。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保持顺序发送存储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消息被存储时保持和发送的顺序一致。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保持顺序消费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消息被消费时保持和存储的顺序一致。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MQPullConsumer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MQPullConsumer由用户控制线程主动从服务端获取消息每次获取到的是一个MessageQueue中的消息。PullResult中的List msgFoundList自然和存储顺序一致用户需要再拿到这批消息后自己保证消费的顺序。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MQPushConsumer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对于PushConsumer由用户注册MessageListener来消费消息在客户端中需要保证调用MessageListener时消息的顺序性。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消息不丢失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一条消息从生产到被消费,将会经历三个阶段: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Rocket消息丢失](images/Middleware/Rocket消息丢失.jpg)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生产阶段Producer 新建消息,然后通过网络将消息投递给 MQ Broker
- 存储阶段:消息将会存储在 Broker 端磁盘中
- 消息阶段Consumer 将会从 Broker 拉取消息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以上任一阶段都可能会丢失消息,我们只要找到这三个阶段丢失消息原因,采用合理的办法避免丢失,就可以彻底解决消息丢失的问题。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生产阶段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Producer通过网络将消息发送给Broker这个发送可能会发生丢失比如网络延迟不可达等。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失败会自动重试即使重试N次也不行后那客户端也会知道消息没成功这也可以自己补偿等不会盲目影响到主业务逻辑。再比如即使Broker挂了那还有其他Broker再提供服务了高可用不影响。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总结:**同步发送+自动重试机制+多个Master节点**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同步发送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有三种send方法同步发送、异步发送、单向发送可以采取同步发送的方式进行发送消息。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同步发送**发消息时会同步阻塞等待broker返回的结果如果没成功则不会收到SendResult这种是最可靠的
- **异步发送**:在回调方法里可以得知是否发送成功
- **单向发送OneWay**:最不靠谱的一种发送方式,我们无法保证消息真正可达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java
/**
* {@link org.apache.rocketmq.client.producer.DefaultMQProducer}
*/
// 同步发送
public SendResult send(Message msg) throws MQClientException, RemotingException, MQBroker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异步发送sendCallback作为回调
public void send(Message msg,SendCallback sendCallback) throws MQClientException, Remoting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单向发送,不关心发送结果,最不靠谱
public void sendOneway(Message msg) throws MQClientException, Remoting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失败重试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发送消息如果失败或者超时了则会自动重试。默认是重试3次可以根据api进行更改比如改为10次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java
producer.setRetryTimesWhenSendFailed(10);
```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底层源码逻辑如下: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java
/**
* {@link org.apache.rocketmq.client.producer.DefaultMQProducer#sendDefaultImpl(Message, CommunicationMode, SendCallback, long)}
*/
// 自动重试次数this.defaultMQProducer.getRetryTimesWhenSendFailed()默认为2如果是同步发送默认重试3次否则重试1次
int timesTotal = communicationMode == CommunicationMode.SYNC ? 1 + this.defaultMQProducer.getRetryTimesWhenSendFailed() : 1;
int times = 0;
for (; times < timesTotal; times++) {
// 选择发送的消息queue
MessageQueue mqSelected = this.selectOneMessageQueue(topicPublishInfo, lastBrokerName);
if (mqSelected != null) {
try {
// 真正的发送逻辑sendKernelImpl。
sendResult = this.sendKernelImpl(msg, mq, communicationMode, sendCallback, topicPublishInfo, timeout - costTime);
switch (communicationMode) {
case ASYNC:
return null;
case ONEWAY:
return null;
case SYNC:
// 如果发送失败了则continue意味着还会再次进入for继续重试发送
if (sendResult.getSendStatus() != SendStatus.SEND_OK) {
if (this.defaultMQProducer.isRetryAnotherBrokerWhenNotStoreOK()) {
continue;
}
}
// 发送成功的话,将发送结果返回给调用者
return sendResult;
default:
break;
}
} catch (RemotingException e) {
continue;
} catch (...) {
continue;
}
}
}
```
#### 故障切换
假设Broker宕机了但是生产环境一般都是多M多S的所以还会有其他Master节点继续提供服务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发送消息我们消息依然可达。因为比如恰巧发送到broker的时候broker宕机了producer收到broker的响应发送失败了这时候producer会自动重试这时候宕机的broker就被踢下线了 所以producer会换一台broker发送消息。
### Broker存储阶段
若想很严格的保证Broker存储消息阶段消息不丢失则需要如下配置但是性能肯定远差于默认配置
```properties
# master 节点配置
flushDiskType = SYNC_FLUSH
brokerRole=SYNC_MASTER
# slave 节点配置
brokerRole=slave
flushDiskType = SYNC_FLUSH
```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 设置Broker同步刷盘策略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设置Broker同步刷盘策略**。默认情况下,消息只要到了 Broker 端,将会优先保存到内存中,然后立刻返回确认响应给生产者。随后 Broker 定期批量的将一组消息从内存异步刷入磁盘。这种方式减少 I/O 次数,可以取得更好的性能,但是如果发生机器断电,异常宕机等情况,消息还未及时刷入磁盘,就会出现丢失消息的情况。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若想保证 Broker 端不丢消息,保证消息的可靠性,我们需要将消息保存机制修改为同步刷盘方式,即消息**存储磁盘成功**,才会返回响应。修改 Broker 端配置如下:
3 years ago
```properties
# 默认情况为 ASYNC_FLUSH
flushDiskType = SYNC_FLUSH
```
若 Broker 未在同步刷盘时间内(**默认为 5s**)完成刷盘,将会返回 `SendStatus.FLUSH_DISK_TIMEOUT` 状态给生产者。
3 years ago
#### 等待Master和Slave刷盘完
等待Master和Slave刷盘完。即使Broker设置了同步刷盘策略但是Broker刷完盘后磁盘坏了这会导致盘上的消息全丢了。但是如果即使是1主1从了但是Master刷完盘后还没来得及同步给Slave就磁盘坏了这会导致盘上的消息全丢了。所以我们还可以配置不仅是等Master刷完盘就通知Producer而是等Master和Slave都刷完盘后才去通知Producer说消息ok了。
```properties
# 默认为 ASYNC_MASTER
brokerRole=SYNC_MASTER
```
3 years ago
### 消费阶段
3 years ago
消费失败了其实也是消息丢失的一种变体。
只有当消费模式为 **MessageModel.CLUSTERING(集群模式)**Broker 才会自动进行重试对于广播消息是不会重试的。对于一直无法消费成功的消息RocketMQ 会在达到最大重试次数之后,将该消息投递至死信队列。然后我们需要关注死信队列,并对该死信消息业务做人工的补偿操作。
#### 手动ACK确认
消费者会先把消息拉取到本地然后进行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完成后手动进行ack确认这时候才会真正的代表消费完成。而不是说pull到本地后消息就算消费完了。举个例子
```java
consumer.registerMessageListener(new MessageListenerConcurrently() {
@Override
public ConsumeConcurrentlyStatus consumeMessage(List<MessageExt> msgs, ConsumeConcurrentlyContext consumeConcurrentlyContext) {
try{
for (MessageExt msg : msgs) {
String str = new String(msg.getBody());
System.out.println(str);
}
return ConsumeConcurrentlyStatus.CONSUME_SUCCESS;
} catch(Throwable t){
log.error("消费异常:{}", msgs, t);
return ConsumeConcurrentlyStatus.RECONSUME_LATER;
}
}
});
```
#### 消费异常自动重试
- 业务消费方返回 ConsumeConcurrentlyStatus.RECONSUME_LATER
- 业务消费方返回 null
- 业务消费方主动/被动抛出异常
针对以上3种情况下Broker一般会进行重试默认最大重试16次RocketMQ 采用了“时间衰减策略”进行消息的重复投递,即重试次数越多,消息消费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我们可以在 RocketMQ 的 `broker.conf` 配置文件中配置 Consumer 侧重试次数及时间间隔(**距离第1次发送的时间间隔**, 配置如下:
```properties
messageDelayLevel=1s 5s 10s 30s 1m 2m 3m 4m 5m 6m 7m 8m 9m 10m 20m 30m 1h 2h
```
消费者客户端,首先判断消费端有没有显式设置最大重试次数 MaxReconsumeTimes 如果没有,则设置默认重试次数为 16否则以设置的最大重试次数为准。
```java
private int getMaxReconsumeTimes() {
// default reconsume times: 16
if (this.defaultMQPushConsumer.getMaxReconsumeTimes() == -1) {
return 16;
} else {
return this.defaultMQPushConsumer.getMaxReconsumeTimes();
}
}
```
#### 消费超时无线重试
如果是消费超时情况MQ会无限制的发送给消费端。这种情况就是Consumer端没有返回`ConsumeConcurrentlyStatus. CONSUME_SUCCESS`,也没有返回`ConsumeConcurrentlyStatus.RECONSUME_LATER`。
#### 死信队列
死信的处理逻辑:
- 首先判断消息当前重试次数是否大于等于 16或者消息延迟级别是否小于 0
- 只要满足上述的任意一个条件,设置新的 topic死信 topic**%DLQ%+consumerGroup**
- 进行前置属性的添加
- 将死信消息投递到上述步骤 2 建立的死信 topic 对应的死信队列中并落盘,使消息持久化
最后单独启动一个死信队列的消费者进行消费,然后进行人工干预处理失败的消息。
## 消息幂等
在所有消息系统中消费消息有三种模式:`at-most-once`(最多一次)、`at-least-once`(最少一次)和 `exactly-only-once`(精确仅一次),分布式消息系统都是在三者间取平衡,前两者是可行的并且被广泛使用。
- `at-most-once`消息投递后不论消息是否被消费成功不会再重复投递有可能会导致消息未被消费RocketMQ 未使用该方式
- `at-lease-once`:消息投递后,消费完成后,向服务器返回 ACK没有消费则一定不会返回 ACK 消息。由于网络异常、客户端重启等原因,服务器未能收到客户端返回的 ACK服务器则会再次投递这就会导致可能重复消费RocketMQ 通过 ACK 来确保消息至少被消费一次
- `exactly-only-once`在分布式系统环境下如果要实现该模式巨大的开销不可避免。RocketMQ 没有保证此特性,无法避免消息重复,由业务上进行幂等性处理。必须下面两个条件都满足,才能认为消息是"Exactly Only Once"
- 发送消息阶段,不允许发送重复消息
- 消费消息阶段,不允许消费重复的消息
3 years ago
# Zookeeper
**下载地址:**http://www.apache.org/dist/zookeeper/
## ZK特性
Zookeeper主要靠其 **分布式数据一致性** 为集群提供 **分布式协调服务**,即指在集群的节点中进行可靠的消息传递,来协调集群的工作。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 **最终一致性:**Client无论连接到哪个Server展示给它都是同一个视图这是zookeeper最重要的性能
- **可靠性:**如果一个消息或事物被一台Server接受那么它将被所有的服务器接受
- **实时性:**Zookeeper不能保证强一致性只保证顺序一致性和最终一致性因此称为**伪实时性**。由于网络延时等原因Zookeeper不能保证两个客户端能同时得到刚更新的数据如果需要最新数据应该在读数据之前调用sync()接口
- **原子性:**更新只能成功或者失败,没有中间状态
- **顺序性:**包括 **全序Total order** 和 **因果顺序Causal order**
- **全序:**如果消息a在消息b之前发送则所有Server应该看到相同的结果
- **因果顺序:**如果消息a在消息b之前发生a导致了b并被一起发送则a始终在b之前被执行
## ZK角色
- **Server服务端**
- **Leader领导者**负责对所有对ZK状态变更的请求将状态更新请求进行排序与编号以保证集群内部消息处理的有序性
- **Learner学习者**
- **Follower追随者**用于接收客户请求并向客户端返回结果,在选举过程中参与投票
- **Observer观察者**其作用是为了扩展集群来提供读取速度可以接收客户端连接将写请求转发给Leader节点但不参与投票只同步Leader状态
- **Client客户端**请求发起方
每个Server在工作过程中有三种状态
- **LOOKING**当前Server不知道Leader是谁正在搜寻
- **LEADING**当前Server即为选举出来的Leader
- **FOLLOWING**Leader已经选举出来当前Server与之同步
3 years ago
![Zookeeper中的角色](images/Middleware/Zookeeper中的角色.jpg)
3 years ago
Zookeeper集群中有Leader、Follower和Observer三种角色
3 years ago
- **领导者Leader**:负责进行投票的发起和决议,更新系统状态
3 years ago
Leader服务器是整个ZooKeeper集群工作机制中的核心其主要工作
- 事务请求的唯一调度和处理者,保证集群事务处理的顺序性
- 集群内部各服务的调度者
3 years ago
- **跟随者Follower**:用于接收客户端请求并给客户端返回结果,在选主过程中进行投票
3 years ago
Follower服务器是ZooKeeper集群状态的跟随者其主要工作
- 处理客户端非事务请求转发事务请求给Leader服务器
- 参与事务请求Proposal的投票
- 参与Leader选举投票
3 years ago
- **观察者Observer**:可以接受客户端连接,将写请求转发给 leader但是observer 不参加投票的过程,只是为了扩展系统,提高读取的速度
3 years ago
Observer是3.3.0 版本开始引入的一个服务器角色它充当一个观察者角色——观察ZooKeeper集群的最新状态变化并将这些状态变更同步过来。其工作
- 处理客户端的非事务请求,转发事务请求给 Leader 服务器
- 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投票
3 years ago
## 数据模型
Zookeeper 的数据模型:
- 层次化的目录结构命名符合常规文件系统规范类似于Linux
- 每个节点在zookeeper中叫做znode,并且其有一个唯一的路径标识
- 节点Znode可以包含数据和子节点但是EPHEMERAL类型的节点不能有子节点
- Znode中的数据可以有多个版本比如某一个路径下存有多个数据版本那么查询这个路径下的数据就需要带上版本
- 客户端应用可以在节点上设置监视器
- 节点不支持部分读写,而是一次性完整读写
![Zookeeper的数据模型](images/Middleware/Zookeeper的数据模型.jpg)
## Server工作状态
3 years ago
服务器具有四种状态,分别是 LOOKING、FOLLOWING、LEADING、OBSERVING。
3 years ago
- LOOKING寻找Leader状态。当服务器处于该状态时它会认为当前集群中没有 Leader因此需要进入 Leader 选举状态
- FOLLOWING跟随者状态。表明当前服务器角色是Follower
- LEADING领导者状态。表明当前服务器角色是Leader
- OBSERVING观察者状态。表明当前服务器角色是Observer
## 运行模式
Zookeeper 有三种运行模式:单机模式、伪集群模式和集群模式。
- **单机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开发测试环境,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多机器资源,另外就是平时的开发调试并不需要极好的稳定性。
- **集群模式**:一个 ZooKeeper 集群通常由一组机器组成,一般 3 台以上就可以组成一个可用的 ZooKeeper 集群了。组成 ZooKeeper 集群的每台机器都会在内存中维护当前的服务器状态,并且每台机器之间都会互相保持通信。
- **伪集群模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集群模式即集群的所有服务器都部署在一台机器上。当你手头上有一台比较好的机器如果作为单机模式进行部署就会浪费资源这种情况下ZooKeeper 允许你在一台机器上通过启动不同的端口来启动多个 ZooKeeper 服务实例,以此来以集群的特性来对外服务。
3 years ago
## Leader选举
### 服务器启动的Leader选举
zookeeper集群初始化阶段服务器myid=1-5**「依次」**启动开始zookeeper选举Leader~
![服务器启动的Leader选举](images/Middleware/服务器启动的Leader选举.png)
- 服务器1myid=1启动当前只有一台服务器无法完成Leader选举
- 服务器2myid=2启动此时两台服务器能够相互通讯开始进入Leader选举阶段
- 每个服务器发出一个投票
服务器1 和 服务器2都将自己作为Leader服务器进行投票投票的基本元素包括服务器的myid和ZXID我们以myidZXID形式表示。初始阶段服务器1和服务器2都会投给自己即服务器1的投票为1,0服务器2的投票为2,0然后各自将这个投票发给集群中的其他所有机器。
- 接受来自各个服务器的投票
每个服务器都会接受来自其他服务器的投票。同时服务器会校验投票的有效性是否本轮投票、是否来自LOOKING状态的服务器。
- 处理投票
收到其他服务器的投票会将别人的投票跟自己的投票PKPK规则如下
- 优先检查ZXID。ZXID比较大的服务器优先作为leader。
- 如果ZXID相同的话就比较myidmyid比较大的服务器作为leader。服务器1的投票是1,0它收到投票是2,0两者zxid都是0因为收到的myid=2大于自己的myid=1所以它更新自己的投票为2,0然后重新将投票发出去。对于服务器2呢即不再需要更新自己的投票把上一次的投票信息发出即可。
- 统计投票
每次投票后服务器会统计所有投票判断是否有过半的机器接受到相同的投票信息。服务器2收到两票少于3n/2+1,n为总服务器5所以继续保持LOOKING状态
- 服务器3myid=3启动继续进入Leader选举阶段
跟前面流程一致服务器1和2先投自己一票因为服务器3的myid最大所以大家把票改投给它。此时服务器为3票大于等于n/2+1,所以服务器3当选为Leader。服务器12更改状态为FOLLOWING服务器3更改状态为LEADING
- 服务器4启动发起一次选举。
此时服务器123已经不是LOOKING状态不会更改选票信息。选票信息结果服务器3为3票服务器4为1票。服务器4并更改状态为FOLLOWING
- 服务器5启动发起一次选举。
同理服务器也是把票投给服务器3服务器5并更改状态为FOLLOWING
- 投票结束服务器3当选为Leader
### 服务器运行期间的Leader选举
zookeeper集群的五台服务器myid=1-5正在运行中突然某个瞬间Leader服务器3挂了这时候便开始Leader选举~
![服务器运行期间的Leader选举](images/Middleware/服务器运行期间的Leader选举.png)
- 变更状态
Leader 服务器挂了之后余下的非Observer服务器都会把自己的服务器状态更改为LOOKING然后开始进入Leader选举流程。
- 每个服务器发起投票
每个服务器都把票投给自己因为是运行期间所以每台服务器的ZXID可能不相同。假设服务1,2,4,5的zxid分别为333,666,999,888则分别产生投票1,33326664,9995,888然后各自将这个投票发给集群中的其他所有机器。
- 接受来自各个服务器的投票
- 处理投票
投票规则是跟Zookeeper集群启动期间一致的优先检查ZXID大的优先作为Leader所以显然服务器zxid=999具有优先权。
- 统计投票
- 改变服务器状态
## 节点znode
**① 节点组成**
每个znode由4部分组成:
- **path**即节点名称,用于存放简单可视化的数据
- **stat**即状态信息描述该znode的版本权限等信息
- **data**与该znode关联的数据
- **children**该znode下的子节点
**② 节点类型**
- **PERSISTENT持久化目录节点**
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
- **PERSISTENT_SEQUENTIAL持久化顺序编号目录节点**
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只是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 **EPHEMERAL临时目录节点**
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被删除
- **EPHEMERAL_SEQUENTIAL临时顺序编号目录节点**
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被删除只是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 关键词
- **zxid事务ID号**
ZooKeeper状态的每一次改变都对应着一个递增的`Transaction id`该id称为zxid。由于zxid的递增性质如果zxid1小于zxid2那么zxid1肯定先于zxid2发生。创建任意节点、更新任意节点的数据、删除任意节点都会导致Zookeeper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zxid的值增加。
- **session会话连接**
在Client和Server通信之前首先需要建立连接该连接称为session。连接建立后如果发生连接超时、授权失败或显式关闭连接连接便处于CLOSED状态此时session结束。
## Watcher监听机制
Zookeeper 允许客户端向服务端的某个Znode注册一个Watcher监听当服务端的一些指定事件触发了这个Watcher服务端会向指定客户端发送一个事件通知来实现分布式的通知功能然后客户端根据 Watcher通知状态和事件类型做出业务上的改变。
![Watcher监听机制的工作原理](images/Middleware/Watcher监听机制的工作原理.png)
- ZooKeeper的Watcher机制主要包括客户端线程、客户端 WatcherManager、Zookeeper服务器三部分
- 客户端向ZooKeeper服务器注册Watcher的同时会将Watcher对象存储在客户端的WatchManager中
- 当zookeeper服务器触发watcher事件后会向客户端发送通知 客户端线程从 WatcherManager 中取出对应的 Watcher 对象来执行回调逻辑
**Watcher特性总结**
- **「一次性:」** 一个Watch事件是一个一次性的触发器。一次性触发客户端只会收到一次这样的信息
- **「异步的:」** Zookeeper服务器发送watcher的通知事件到客户端是异步的不能期望能够监控到节点每次的变化Zookeeper只能保证最终的一致性而无法保证强一致性
- **「轻量级:」** Watcher 通知非常简单,它只是通知发生了事件,而不会传递事件对象内容
- **「客户端串行:」** 执行客户端 Watcher 回调的过程是一个串行同步的过程
- 注册 watcher用getData、exists、getChildren方法
- 触发 watcher用create、delete、setData方法
## ZXID
![Zookeeper-ZXID](images/Middleware/Zookeeper-ZXID.png)
ZXID有两部分组成
- 任期完成本次选举后直到下次选举前由同一Leader负责协调写入
- 事务计数器:单调递增,每生效一次写入,计数器加一
ZXID的低32位是计数器所以同一任期内ZXID是连续的每个结点又都保存着自身最新生效的ZXID通过对比新提案的ZXID与自身最新ZXID是否相差“1”来保证事务严格按照顺序生效的。
## 工作流程
**① 客户端发起的操作的主要流程**
Leader可以执行增删改查操作而Follower只能进行查询操作。所有的更新操作都会被转交给Leader来处理Leader批准的任务再发送给Follower去执行来保证和Leader的一致性。由于网络是不稳定的为了保证执行顺序的一致所有的任务都会被赋予一个唯一的顺序的编号一定是按照这个编号来执行任务保证任务顺序的一致性。
**② 客户端的请求什么时候才能算处理成功?为什么说集群过半机器宕机后无法再工作?**
Leader在收到客户端提交过来的任务后会向集群中所有的Follower发送提案等待Follower的投票Follower们收到这个提议后会进行投票同意或者不同意Leader会回收Follower的投票一旦受到过半的投票表示同意则Leader认为这个提案通过再发送命令要求所有的Follower都进行这个提案中的任务。由于需要过半的机器同意才能执行任务所以一旦集群中过半的机器挂掉整个集群就无法工作了。
- **Leader工作流程**
Leader主要有三个功能
- 恢复数据
- 维持与Learner的心跳接收Learner请求并判断Learner的请求消息类型
- Learner的消息类型主要有如下四种根据不同的消息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
- **PING消息**指Learner的心跳信息
- **REQUEST消息**Follower发送的提议信息包括写请求及同步请求
- **ACK消息**Follower的对提议的回复超过半数的Follower通过则commit该提议
- **REVALIDATE消息**用来延长SESSION有效时间
- **Follower工作流程**
Follower主要有四个功能
- 向Leader发送消息请求PING消息、REQUEST消息、ACK消息、REVALIDATE消息
- 接收Leader消息并进行处理
- 接收Client的请求如果为写请求发送给Leader进行投票
- 返回Client结果
Follower的消息循环处理如下几种来自Leader的消息
- **PING消息** 心跳消息
- **PROPOSAL消息**Leader发起的提案要求Follower投票
- **COMMIT消息**服务器端最新一次提案的信息
- **UPTODATE消息**表明同步完成
- **REVALIDATE消息**根据Leader的REVALIDATE结果关闭待revalidate的session还是允许其接受消息
- **SYNC消息**返回SYNC结果到客户端这个消息最初由客户端发起用来强制得到最新的更新
- **Observer工作流程**
对于Observer的流程不再叙述Observer流程和Follower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Observer不会参加Leader发起的投票。
## ZAB协议
ZooKeeper并没有完全采用Paxos算法而是使用一种称为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ZABZookeeper原子消息广播协议的协议作为其数据一致性的核心算法简称ZAB协议。ZAB协议分为两种模式
- **崩溃恢复模式Recovery**当服务初次启动或Leader节点挂了时系统就会进入恢复模式直到选出了有合法数量Follower的新Leader然后新Leader负责将整个系统同步到最新状态
- **消息广播模式Boardcast**ZAB协议中所有的写请求都由Leader来处理。正常工作状态下Leader接收请求并通过广播协议来处理广播提议投票、广播命令
**① 崩溃恢复模式Recovery**
为了使Leader挂了后系统能正常工作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 已经被处理的消息不能丢
- 被丢弃的消息不能再次出现
**② 消息广播模式Boardcast**
广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简化的二阶段提交过程:
- Leader 接收到消息请求后,将消息赋予一个全局唯一的 64 位自增 id叫做zxid通过 zxid 的大小比较即可实现因果有序这一特性
- Leader 通过先进先出队列(通过 TCP 协议来实现,以此实现了全局有序这一特性)将带有 zxid 的消息作为一个提案proposal分发给所有 follower
- 当 follower 接收到 proposal先将 proposal 写到硬盘,写硬盘成功后再向 leader 回一个 ACK
- 当 leader 接收到合法数量的 ACKs 后leader 就向所有 follower 发送 COMMIT 命令,同事会在本地执行该消息
- 当 follower 收到消息的 COMMIT 命令时,就会执行该消息
**总结**
个人认为 Zab 协议设计的优秀之处有两点一是简化二阶段提交提升了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的性能二是巧妙地利用率自增序列简化了异常恢复的逻辑也很好地保证了顺序处理这一特性。值得注意的是ZAB提交事务并不像2PC一样需要全部Follower都ACK只需要得到quorum超过半数的节点的ACK就可以了。
**③ ZAB 的四个阶段**
- **Leader election选举阶段**节点在一开始都处于选举阶段只要有一个节点得到超半数节点的票数它就可以当选准Leader只有完成ZAB的四个阶段准Leader才会成为真正的Leader。本阶段的目的是就是为了选出一个准Leader然后进入下一个阶段
- **Discovery发现阶段**在次阶段Followers跟准Leader进行通信同步Followers最近接收的事务提议这个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当前大多数节点接收的最新提议
- **Synchronization同步阶段**同步阶段主要是利用Leader前一阶段获得的最新提议历史同步集群中所有的副本。只有当quorum都同步完成准Leader才会成为真正的Leader。Follower只会接收zxid比自己的lastZxid大的提议
- **Broadcast广播阶段**到了这个阶段Zookeeper 集群才能正式对外提供事务服务并且Leader可以进行消息广播。同时如果有新的节点加入还需要对新节点进行同步
**④ JAVA版ZAB协议**
- **Fast Leader Election**Fast Leader Election
前面提到 FLE 会选举拥有最新提议历史lastZixd最大的节点作为 leader这样就省去了发现最新提议的步骤。这是基于拥有最新提议的节点也有最新提交记录的前提。成为 leader 的条件:
- 选epoch最大的
- epoch相等选 zxid 最大的
- epoch和zxid都相等选择server id最大的即配置zoo.cfg中的myid
- **Recovery Phase**这一阶段Follower发送它们的 lastZixd 给LeaderLeader 根据 lastZixd 决定如何同步数据。这里的实现跟前面 Phase 2 有所不同Follower 收到 TRUNC 指令会中止 L.lastCommittedZxid 之后的提议,收到 DIFF 指令会接收新的提议。
- **Broadcast Phase**:暂无
## ZK选举过程
最开始集群启动时会选择xzid最小的机器作为leader。
当Leader崩溃或者Leader失去大多数的Follower这时候ZK进入恢复模式恢复模式需要重新选举出一个新的Leader让所有的Server都恢复到一个正确的状态。ZK的选举算法使用**ZAB协议**
- 选举线程由当前Server发起选举的线程担任其主要功能是对投票结果进行统计并选出推荐的Server
- 选举线程首先向所有Server发起一次询问包括自己
- 选举线程收到回复后,验证是否是自己发起的询问(验证zxid是否一致)然后获取对方的id(myid)并存储到当前询问对象列表中最后获取对方提议的leader相关信息(id,zxid),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到当次选举的投票记录表中
- 收到所有Server回复以后就计算出zxid最大的那个Server并将这个Server相关信息设置成下一次要投票的Server
- 线程将当前zxid最大的Server设置为当前Server要推荐的Leader如果此时获胜的Server获得n/2 + 1的Server票数 设置当前推荐的leader为获胜的Server将根据获胜的Server相关信息设置自己的状态否则继续这个过程直到leader被选举出来
**分析结论**
要使Leader获得多数Server的支持则Server总数最好是奇数2n+1且存活的Server的数目不得少于n+1。因为需要过半存活集群才能工作所以2n个机器提供的集群可靠性其实和2n-1个机器提供的集群可靠性是一样的。
## Zookeeper安装
### 单机模式
**第一步:安装部署**
```shell
# 下载解压
wget http://mirror.bit.edu.cn/apache/zookeeper/zookeeper-3.4.9/zookeeper-3.4.9.tar.gz
tar -zxvf zookeeper-3.4.9.tar.gz
# 设置全局变量
vim ~/.bash_profile
# 最后一行加入
export ZOOKEEPER_HOME=/home/zookeeper/zookeeper-3.4.9
export PATH=$ZOOKEEPER_HOME/bin:$PATH
# 使之生效
source ~/.bash_profile
# 复制配置文件
cp /home/zookeeper/zookeeper-3.4.9/conf/zoo_sample.cfg /home/zookeeper/zookeeper-3.4.9/conf/zoo.cfg
```
**第二步:配置信息**
```shell
# 心跳间隔
tickTime=2000
# 保存数据目录
dataDir=/home/zookeeper/zookeeper-3.4.9/dataDir
# 保存日志目录
dataLogDir=/home/zookeeper/zookeeper-3.4.9/dataLogDir
# 客户端连接Zookeeper的端口
clientPort=2181
# 允许follower连接并同步到leader的初始化连接时间(心跳倍数),超过则连接失败
initLimit=5
# 表示leader和follower之间发送消息时, 请求和应答的最大时间长度
syncLimit=2
```
### 集群模式
**第一步:安装部署**
安装方式参考单机模式。
**第二步:配置信息**
在dataDir根目录下新建myid文件并向文件myid中写入值(如1、2、3……)
```shell
# 1表示当前集群的id号
echo "1" > myid
```
在单机配置情况下,新增下述参数:
```shell
# 格式server.X=A:B:C
# X表示myid(范围1~255)
# A是该server所在的IP地址
# B配置该server和集群中的leader交换消息所使用的端口,即数据同步端口
# C配置选举leader时所使用的端口
server.1=10.24.1.62:2888:3888
server.2=10.24.1.63:2888:3888
server.3=10.24.1.64:2888:3888
```
### 运维命令
```shell
# 启动ZK服务器
./zkServer.sh start
# 使用ZK Client连接指定服务器
./zkCli.sh -server 127.0.0.1:2181
# 查看ZK服务状态
./zkServer.sh status
# 停止ZK服务
./zkServer.sh stop
# 重启ZK服务
./zkServer.sh restart
```
### zoo.cfg配置参数
```shell
# 客户端连接server的端口默认值2181
clientPort=2181
# 存储快照文件snapshot的目录
dataDir=/User/lry/zookeeper/data
# ZK中的最小时间单元单位为毫秒
tickTime=5000
# 事务日志输出目录
dataLogDir=/User/lry/zookeeper/datalog
# Server端最大允许的请求堆积数默认值为1000
globalOutstandingLimit=1000
# 每个事务日志文件的大小默认值64M
preAllocSize=64
# 每进行snapCount次事务日志输出后触发一次快照,默认值100000,实际代码中是随机范围触发,避免并发情况
snapCount=100000
# 单个客户端与单台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数的限制是ip级别的默认是60如果设置为0那么表明不作任何限制
maxClientCnxns=60
# 对于多网卡的机器可以为每个IP指定不同的监听端口。默认是所有IP都监听clientPort指定的端口
clientPortAddress=10.24.22.56
# Session超时时间限制如果客户端设置的超时时间不在这个范围那么会被强制设置为最大或最小时间。默认的Session超时时间是在2*tickTime~20*tickTime这个范围
minSessionTimeoutmaxSessionTimeout
# Follower在启动过程中会从Leader同步所有最新数据然后确定自己能够对外服务的起始状态。Leader允许F在 initLimit 时间内完成这个工作。
initLimit
# 在运行过程中Leader负责与ZK集群中所有机器进行通信例如通过一些心跳检测机制来检测机器的存活状态。如果L发出心跳包在syncLimit之后还没有从F那里收到响应那么就认为这个F已经不在线了。
syncLimit
# 默认情况下Leader是会接受客户端连接并提供正常的读写服务。但是如果你想让Leader专注于集群中机器的协调那么可以将这个参数设置为no这样一来会大大提高写操作的性能
leaderServes=yes
# server.[myid]=[hostname]:[数据同步和其它通讯端口]:[选举投票通讯]
server.x=[hostname]:nnnnn[:nnnnn]
# 对机器分组和权重设置
group.x=nnnnn[:nnnnn]weight.x=nnnnn
# Leader选举过程中打开一次连接的超时时间默认是5s
cnxTimeout
# 每个节点最大数据量是默认是1M
jute.maxbuffer
```
# Netty
## Netty流程
从功能上,流程可以分为服务启动、建立连接、读取数据、业务处理、发送数据、关闭连接以及关闭服务。整体流程如下所示(图中没有包含关闭的部分)
![Netty整体流程](images/Middleware/Netty整体流程.png)
![Netty线程模型](images/Middleware/Netty线程模型.png)
## 处理事件
Netty中Reactor线程和worker线程所处理的事件
1、Server端NioEventLoop处理的事件
![Server端NioEventLoop处理的事件](images/Middleware/Server端NioEventLoop处理的事件.png)
2、Client端NioEventLoop处理的事件
![Client端NioEventLoop处理的事件](images/Middleware/Client端NioEventLoop处理的事件.png)
### 服务启动
服务启动时,以 example 代码中的 EchoServer 为例,启动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源码类如下:
1. `EchoServer#new NioEventLoopGroup(1)->NioEventLoop#provider.openSelector()` : 创建 selector
2. `EchoServer#b.bind(PORT).sync->AbstractBootStrap#doBind()->initAndRegister()-> channelFactory.newChannel() / init(channel)` : 创建 serverSocketChannel 以及初始化
3. `EchoServer#b.bind(PORT).sync->AbstractBootStrap#doBind()->initAndRegister()-> config().group().register(channel)` :从 boss group 中选择一个 NioEventLoop 开始注册 serverSocketChannel
4. `EchoServer#b.bind(PORT).sync->AbstractBootStrap#doBind()->initAndRegister()->config().group().register(channel)->AbstractChannel#register0(promise)->AbstractNioChannel#javaChannel().register(eventLoop().unwrappedSelector(), 0, this)` : 将 server socket channel 注册到选择的 NioEventLoop 的 selector
5. `EchoServer#b.bind(PORT).sync()->AbstractBootStrap#doBind()->doBind0()->AbstractChannel#doBind(localAddress)->NioServerSocketChannel#javaChannel().bind(localAddress, config.getBacklog())` : 绑定地址端口开始启动
6. `EchoServer#b.bind(PORT).sync()->AbstractBootStrap#doBind()->doBind0()->AbstractChannel#pipeline.fireChannelActive()->AbstractNioChannel#selectionKey.interestOps(interestOps|readInterestOp)`: 注册 OP_READ 事件
上述启动流程中1、2、3 由我们自己的线程执行即mainThread4、5、6 是由Boss Thread执行。相应时序图如下
![Netty流程-服务启动](images/Middleware/Netty流程-服务启动.jpg)
### 建立连接
服务启动后便是建立连接的过程了,相应过程及源码类如下:
1.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 NioEventLoop 中的 selector 轮询创建连接事件OP_ACCEPT
2.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MessageChannel#read->NioServerSocketChannel#doReadMessages()->SocketUtil#accept(serverSocketChannel)` 创建 socket channel
3.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MessageChannel#fireChannelRead->ServerBootstrap#ServerBootstrapAcceptor#channelRead-> childGroup.register(child)` 从worker group 中选择一个 NioEventLoop 开始注册 socket channel
4.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MessageChannel#fireChannelRead->ServerBootstrap#ServerBootstrapAcceptor#channelRead-> childGroup.register(child)->AbstractChannel#register0(promise)-> AbstractNioChannel#javaChannel().register(eventLoop().unwrappedSelector(), 0, this)` 将 socket channel 注册到选择的 NioEventLoop 的 selector
5.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MessageChannel#fireChannelRead->ServerBootstrap#ServerBootstrapAcceptor#channelRead-> childGroup.register(child)->AbstractChannel#pipeline.fireChannelActive()-> AbstractNioChannel#selectionKey.interestOps(interestOps | readInterestOp)` 注册 OP_ACCEPT 事件
同样,上述流程中 1、2、3 的执行仍由 Boss Thread 执行,直到 4、5 由具体的 Work Thread 执行。
![Netty流程-建立连接](images/Middleware/Netty流程-建立连接.jpg)
### 读写与业务处理
连接建立完毕后是具体的读写,以及业务处理逻辑。以 EchoServerHandler 为例,读取数据后会将数据传播出去供业务逻辑处理,此时的 EchoServerHandler 代表我们的业务逻辑,而它的实现也非常简单,就是直接将数据写回去。我们将这块看成一个整条,流程如下:
1.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 NioEventLoop 中的 selector` 轮询创建读取事件OP_READ
2.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ByteChannel#read()`nioSocketChannel 开始读取数据
3.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ByteChannel#read()->pipeline.fireChannelRead(byteBuf)`把读取到的数据传播出去供业务处理
4. `AbstractNioByteChannel#pipeline.fireChannelRead->EchoServerHandler#channelRead`在这个例子中即 EchoServerHandler 的执行
5. `EchoServerHandler#write->ChannelOutboundBuffer#addMessage` 调用 write 方法
6. `EchoServerHandler#flush->ChannelOutboundBuffer#addFlush` 调用 flush 准备数据
7. `EchoServerHandler#flush->NioSocketChannel#doWrite` 调用 flush 发送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读写数据都是由 Work Thread 执行的,但是业务处理可以由我们自定义的线程池来处理,并且一般我们也是这么做的,默认没有指定线程的情况下仍然由 Work Thread 代为处理。
![Netty流程-读写与业务处理](images/Middleware/Netty流程-读写与业务处理.jpg)
### 关闭连接
服务处理完毕后,单个连接的关闭是什么样的呢?
1.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 NioEventLoop 中的 selector 轮询创建读取事件OP_READ),这里关闭连接仍然是读取事件
2.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ByteChannel#read()->closeOnRead(pipeline)`当字节<0 时开始执行关闭 nioSocketChannel
3.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ByteChannel#read()->closeOnRead(pipeline)->AbstractChannel#close->AbstractNioChannel#doClose()` 关闭 socketChannel
4.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ByteChannel#read()->closeOnRead(pipeline)->AbstractChannel#close->outboundBuffer.failFlushed/close` 清理消息不接受新信息fail 掉所有 queue 中消息
5. `NioEventLoop#run()->processSelectedKey()->AbstractNioByteChannel#read()->closeOnRead(pipeline)->AbstractChannel#close->fireChannelInactiveAndDeregister->AbstractNioChannel#doDeregister eventLoop().cancel(selectionKey())` 关闭多路复用器的 key
时序图如下:
![Netty流程-关闭连接.jpg](images/Middleware/Netty流程-关闭连接.jpg)
### 关闭服务
最后是关闭整个 Netty 服务:
1. `NioEventLoop#run->closeAll()->selectionKey.cancel/channel.close` 关闭 channel取消 selectionKey
2. `NioEventLoop#run->confirmShutdown->cancelScheduledTasks` 取消定时任务
3. `NioEventLoop#cleanup->selector.close()` 关闭 selector
时序图如下,为了好画将 NioEventLoop 拆成了 2 块:
![Netty流程-关闭服务.jpg](images/Middleware/Netty流程-关闭服务.jpg)
## 长连接优化
### 更多连接
### 更高QPS
## 线程模型
Netty通过Reactor模型基于多路复用器接收并处理用户请求内部实现了两个线程池boss线程池和work线程池其中boss线程池的线程负责处理请求的accept事件当接收到accept事件的请求时把对应的socket封装到一个NioSocketChannel中并交给work线程池其中work线程池负责请求的read和write事件由对应的Handler处理。
### 单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
下图演示了单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之所以称之为单线程还是因为只有一个accpet Thread接受任务之后转发到reactor线程中进行处理。两个黄色框表示的是Reactor Thread Group里面有多个Reactor Thread。一个Reactor Thread Group中的Reactor Thread功能都是相同的例如第一个黄色框中的Reactor Thread都是处理拆分后的任务的第一阶段第二个黄色框中的Reactor Thread都是处理拆分后的任务的第二步骤。任务具体要怎么拆分要结合具体场景下图只是演示作用。**一般来说,都是以比较耗时的操作(例如IO)为切分点**。
![单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images/Middleware/单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png)
特别的如果我们在任务处理的过程中不划分为多个阶段进行处理的话那么单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就退化成了并行工作和模型。**事实上可以认为并行工作者模型就是单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的最简化版本。**
### 多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
所谓多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无非就是有多个accpet线程如下图中的虚线框中的部分。
![多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images/Middleware/多线程reactor线程模型.png)
### 混合型Reactor线程模型
混合型reactor线程模型实际上最能体现reactor线程模型的本质
- 将任务处理切分成多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处理完自己的部分之后,转发到下一个阶段进行处理。不同的阶段之间的执行是异步的,可以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独立的线程池。
- 不同的类型的任务,有着不同的处理流程,划分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如下图蓝色是一种任务、绿色是另一种任务,两种任务有着不同的执行流程
![混合型reactor线程模型](images/Middleware/混合型reactor线程模型.png)
### Netty-Reactor线程模型
![Netty-Reactor](images/Middleware/Netty-Reactor.png)
图中大致包含了5个步骤而我们编写的服务端代码中可能并不能完全体现这样的步骤因为Netty将其中一些步骤的细节隐藏了笔者将会通过图形分析与源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这五个步骤。这个五个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简要概括
- 设置服务端ServerBootStrap启动参数
- 通过ServerBootStrap的bind方法启动服务端bind方法会在parentGroup中注册NioServerScoketChannel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Client发起连接CONNECT请求parentGroup中的NioEventLoop不断轮循是否有新的客户端请求如果有ACCEPT事件触发
- ACCEPT事件触发后parentGroup中NioEventLoop会通过NioServerSocketChannel获取到对应的代表客户端的NioSocketChannel并将其注册到childGroup中
- childGroup中的NioEventLoop不断检测自己管理的NioSocketChannel是否有读写事件准备好如果有的话调用对应的ChannelHandler进行处理
## HashedWheelTimer
时间轮其实就是一种环形的数据结构,可以想象成时钟,分成很多格子,一个格子代表一段时间。并用一个链表保存在该格子上的计划任务,同时一个指针随着时间一格一格转动,并执行相应格子中的所有到期任务。任务通过时间取模决定放入那个格子。
![HashedWheelTimer](images/Middleware/HashedWheelTimer.png)
在网络通信中管理上万的连接每个连接都有超时任务如果为每个任务启动一个Timer超时器那么会占用大量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用Netty工具类HashedWheelTimer。
Netty 的时间轮 `HashedWheelTimer` 给出了一个**粗略的定时器实现**,之所以称之为粗略的实现是**因为该时间轮并没有严格的准时执行定时任务**,而是在每隔一个时间间隔之后的时间节点执行,并执行当前时间节点之前到期的定时任务。
当然具体的定时任务的时间执行精度可以通过调节 HashedWheelTimer 构造方法的时间间隔的大小来进行调节,在大多数网络应用的情况下,由于 IO 延迟的存在,并**不会严格要求具体的时间执行精度**,所以默认的 100ms 时间间隔可以满足大多数的情况,不需要再花精力去调节该时间精度。
**HashedWheelTimer的特点**
- 从源码分析可以看出,其实 HashedWheelTimer 的时间精度并不高,误差能够在 100ms 左右,同时如果任务队列中的等待任务数量过多,可能会产生更大的误差
- 但是 HashedWheelTimer 能够处理非常大量的定时任务,且每次定位到要处理任务的候选集合链表只需要 O(1) 的时间,而 Timer 等则需要调整堆,是 O(logN) 的时间复杂度
- HashedWheelTimer 本质上是`模拟了时间的轮盘`,将大量的任务拆分成了一个个的小任务列表,能够有效`节省 CPU 和线程资源`
### 源码解读
```java
public HashedWheelTimer(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long tickDuration, TimeUnit unit,
int ticksPerWheel, boolean leakDetection, long maxPendingTimeouts) {
......
}
```
- `threadFactory`:自定义线程工厂,用于创建线程对象
- `tickDuration`:间隔多久走到下一槽(相当于时钟走一格)
- `unit`定义tickDuration的时间单位
- `ticksPerWheel`:一圈有多个槽
- `leakDetection`:是否开启内存泄漏检测
- `maxPendingTimeouts`最多待执行的任务个数。0或负数表示无限制
### 优缺点
- **优点**
- 可以添加、删除、取消定时任务
- 能高效的处理大批定时任务
- **缺点**
- 对内存要求较高,占用较高的内存
- 时间精度要求不高
### 定时任务方案
目前主流的一些定时任务方案:
- Timer
-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 ThreadPoolTaskScheduler基于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 Netty的schedule用到了PriorityQueue
- Netty的HashedWheelTimer时间轮
- Kafka的TimingWheel层级时间轮
### 使用案例
```java
// 构造一个 Timer 实例
Timer timer = new HashedWheelTimer();
// 提交一个任务,让它在 5s 后执行
Timeout timeout1 = timer.newTimeout(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Timeout timeout) {
System.out.println("5s 后执行该任务");
}
}, 5, TimeUnit.SECONDS);
// 再提交一个任务,让它在 10s 后执行
Timeout timeout2 = timer.newTimeout(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Timeout timeout) {
System.out.println("10s 后执行该任务");
}
}, 10, TimeUnit.SECONDS);
// 取消掉那个 5s 后执行的任务
if (!timeout1.isExpired()) {
timeout1.cancel();
}
// 原来那个 5s 后执行的任务,已经取消了。这里我们反悔了,我们要让这个任务在 3s 后执行
// 我们说过 timeout 持有上、下层的实例,所以下面的 timer 也可以写成 timeout1.timer()
timer.newTimeout(timeout1.task(), 3, TimeUnit.SECONDS);
```
## ByteBuf
### 工作流程
ByteBuf维护两个不同的索引`读索引(readerIndex)` 和 `写索引(writerIndex)` 。如下图所示:
![ByteBuf工作流程](images/Middleware/ByteBuf工作流程.png)
- `ByteBuf` 维护了 `readerIndex``writerIndex` 索引
-`readerIndex > writerIndex` 时,则抛出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 `ByteBuf`容量 = `writerIndex`
- `ByteBuf` 可读容量 = `writerIndex` - `readerIndex`
- `readXXX()``writeXXX()` 方法将会推进其对应的索引。自动推进
- `getXXX()``setXXX()` 方法将对 `writerIndex``readerIndex` 无影响
### 使用模式
ByteBuf本质是一个由不同的索引分别控制读访问和写访问的字节数组。ByteBuf共有三种模式`堆缓冲区模式(Heap Buffer)`、`直接缓冲区模式(Direct Buffer)` 和 `复合缓冲区模式(Composite Buffer)`
#### 堆缓冲区模式(Heap Buffer)
堆缓冲区模式又称为`支撑数组(backing array)`。将数据存放在JVM的堆空间通过将数据存储在数组中实现。
- **优点**由于数据存储在Jvm堆中可以快速创建和快速释放并且提供了数组直接快速访问的方法
- **缺点**每次数据与I/O进行传输时都需要将数据拷贝到直接缓冲区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heapBuffer() {
// 创建Java堆缓冲区
ByteBuf heapBuf = Unpooled.buffer();
if (heapBuf.hasArray()) { // 是数组支撑
byte[] array = heapBuf.array();
int offset = heapBuf.arrayOffset() + heapBuf.readerIndex();
int length = heapBuf.readableBytes();
handleArray(array, offset, length);
}
}
```
#### 直接缓冲区模式(Direct Buffer)
Direct Buffer属于堆外分配的直接内存不会占用堆的容量。适用于套接字传输过程避免了数据从内部缓冲区拷贝到直接缓冲区的过程性能较好。对于涉及大量I/O的数据读写建议使用Direct Buffer。而对于用于后端的业务消息编解码模块建议使用Heap Buffer。
- **优点**: 使用Socket传递数据时性能很好避免了数据从Jvm堆内存拷贝到直接缓冲区的过程。提高了性能
- **缺点**: 相对于堆缓冲区而言Direct Buffer分配内存空间和释放更为昂贵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directBuffer() {
ByteBuf directBuf = Unpooled.directBuffer();
if (!directBuf.hasArray()) {
int length = directBuf.readableBytes();
byte[] array = new byte[length];
directBuf.getBytes(directBuf.readerIndex(), array);
handleArray(array, 0, length);
}
}
```
#### 复合缓冲区模式(Composite Buffer)
Composite Buffer是Netty特有的缓冲区。本质上类似于提供一个或多个ByteBuf的组合视图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和删除不同类型的ByteBuf。
- Composite Buffer是一个组合视图。它提供一种访问方式让使用者自由组合多个ByteBuf避免了拷贝和分配新的缓冲区
- Composite Buffer不支持访问其支撑数组。因此如果要访问需要先将内容拷贝到堆内存中再进行访问
下图是将两个ByteBuf头部 + Body 组合在一起,没有进行任何复制过程。仅仅创建了一个视图:
![CompositeBuffer](images/Middleware/CompositeBuffer.png)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byteBufComposite() {
// 复合缓冲区,只是提供一个视图
CompositeByteBuf messageBuf = Unpooled.compositeBuffer();
ByteBuf headerBuf = Unpooled.buffer(); // can be backing or direct
ByteBuf bodyBuf = Unpooled.directBuffer(); // can be backing or direct
messageBuf.addComponents(headerBuf, bodyBuf);
messageBuf.removeComponent(0); // remove the header
for (ByteBuf buf : messageBuf) {
System.out.println(buf.toString());
}
}
```
### 字节级操作
#### 随机访问索引
ByteBuf的索引与普通的Java字节数组一样。第一个字节的索引是0最后一个字节索引总是capacity()-1。访问方式如下
- readXXX()和writeXXX()方法将会推进其对应的索引readerIndex和writerIndex。自动推进
- getXXX()和setXXX()方法用于访问数据对writerIndex和readerIndex无影响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byteBufRelativeAccess() {
ByteBuf buffer = Unpooled.buffer(); // get reference form somewhere
for (int i = 0; i < buffer.capacity(); i++) {
byte b = buffer.getByte(i); // 不改变readerIndex值
System.out.println((char) b);
}
}
```
#### 顺序访问索引
Netty的ByteBuf同时具有读索引和写索引但JDK的ByteBuffer只有一个索引所以JDK需要调用flip()方法在读模式和写模式之间切换。ByteBuf被读索引和写索引划分成3个区域**可丢弃字节区域**、**可读字节区域** 和 **可写字节区域** 。
![ByteBuf顺序访问索引](images/Middleware/ByteBuf顺序访问索引.png)
#### 可丢弃字节区域
可丢弃字节区域是指:[0readerIndex)之间的区域。可调用discardReadBytes()方法丢弃已经读过的字节。
- discardReadBytes()效果 ----- 将可读字节区域(CONTENT)[readerIndex, writerIndex)往前移动readerIndex位同时修改读索引和写索引
- discardReadBytes()方法会移动可读字节区域内容(CONTENT)。如果频繁调用,会有多次数据复制开销,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 可读字节区域
可读字节区域是指:[readerIndex, writerIndex)之间的区域。任何名称以read和skip开头的操作方法都会改变readerIndex索引。
#### 可写字节区域
可写字节区域是指:[writerIndex, capacity)之间的区域。任何名称以write开头的操作方法都将改变writerIndex的值。
#### 索引管理
- markReaderIndex()+resetReaderIndex() ----- markReaderIndex()是先备份当前的readerIndexresetReaderIndex()则是将刚刚备份的readerIndex恢复回来。常用于dump ByteBuf的内容又不想影响原来ByteBuf的readerIndex的值
- readerIndex(int) ----- 设置readerIndex为固定的值
- writerIndex(int) ----- 设置writerIndex为固定的值
- clear() ----- 效果是: readerIndex=0, writerIndex(0)。不会清除内存
- 调用clear()比调用discardReadBytes()轻量的多。仅仅重置readerIndex和writerIndex的值不会拷贝任何内存开销较小
#### 查找操作(indexOf)
查找ByteBuf指定的值。类似于String.indexOf("str")操作
- 最简单的方法 —— indexOf()
- 利用ByteProcessor作为参数来查找某个指定的值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byteProcessor() {
ByteBuf buffer = Unpooled.buffer(); //get reference form somewhere
// 使用indexOf()方法来查找
buffer.indexOf(buffer.readerIndex(), buffer.writerIndex(), (byte)8);
// 使用ByteProcessor查找给定的值
int index = buffer.forEachByte(ByteProcessor.FIND_CR);
}
```
#### 派生缓冲——视图
派生缓冲区为ByteBuf提供了一个访问的视图。视图仅仅提供一种访问操作不做任何拷贝操作。下列方法都会呈现给使用者一个视图以供访问:
- duplicate()
- slice()
- slice(int, int)
- Unpooled.unmodifiableBuffer(...)
- Unpooled.wrappedBuffer(...)
- order(ByteOrder)
- readSlice(int)
**理解**
- 上面的6中方法都会返回一个新的ByteBuf实例具有自己的读索引和写索引。但是其内部存储是与原对象是共享的。这就是视图的概念
- 请注意如果你修改了这个新的ByteBuf实例的具体内容那么对应的源实例也会被修改因为其内部存储是共享的
- 如果需要拷贝现有缓冲区的真实副本请使用copy()或copy(int, int)方法
- 使用派生缓冲区,避免了复制内存的开销,有效提高程序的性能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byteBufSlice() {
Charset utf8 = Charset.forName("UTF-8");
ByteBuf buf = Unpooled.copiedBuffer("Netty in Action rocks!", utf8);
ByteBuf sliced = buf.slice(0, 15);
System.out.println(sliced.toString(utf8));
buf.setByte(0, (byte)'J');
assert buf.getByte(0) == sliced.getByte(0); // return true
}
public static void byteBufCopy() {
Charset utf8 = Charset.forName("UTF-8");
ByteBuf buf = Unpooled.copiedBuffer("Netty in Action rocks!", utf8);
ByteBuf copy = buf.copy(0, 15);
System.out.println(copy.toString(utf8));
buf.setByte(0, (byte)'J');
assert buf.getByte(0) != copy.getByte(0); // return true
}
```
#### 读/写操作
如上文所提到的,有两种类别的读/写操作:
- get()和set()操作 ----- 从给定的索引开始,并且保持索引不变
- read()和write()操作 ----- 从给定的索引开始,并且根据已经访问过的字节数对索引进行访问
- 下图给出get()操作API对于set()操作、read()操作和write操作可参考书籍或API
![ByteBuf-get](images/Middleware/ByteBuf-get.png)
#### 更多操作
![ByteBuf-更多操作](images/Middleware/ByteBuf-更多操作.png)
下面的两个方法操作字面意思较难理解,给出解释:
- **hasArray()**如果ByteBuf由一个字节数组支撑则返回true。通俗的讲ByteBuf是堆缓冲区模式则代表其内部存储是由字节数组支撑的
- **array()**如果ByteBuf是由一个字节数组支撑泽返回数组否则抛出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异常。也就是ByteBuf是堆缓冲区模式
### ByteBuf分配
创建和管理ByteBuf实例的多种方式**按序分配(ByteBufAllocator)**、**Unpooled缓冲区** 和 **ByteBufUtil类**
#### 按序分配ByteBufAllocator接口
Netty通过接口ByteBufAllocator实现了(ByteBuf的)池化。Netty提供池化和非池化的ButeBufAllocator:
- `ctx.channel().alloc().buffer()`本质就是ByteBufAllocator.DEFAULT
- `ByteBufAllocator.DEFAULT.buffer()`返回一个基于堆或者直接内存存储的Bytebuf。默认是堆内存
- `ByteBufAllocator.DEFAULT`:有两种类型: UnpooledByteBufAllocator.DEFAULT(非池化)和PooledByteBufAllocator.DEFAULT(池化)。对于Java程序默认使用PooledByteBufAllocator(池化)。对于安卓默认使用UnpooledByteBufAllocator(非池化)
- 可以通过BootStrap中的Config为每个Channel提供独立的ByteBufAllocator实例
![img](images/Middleware/ByteBufAllocator.png)
解释:
- 上图中的buffer()方法返回一个基于堆或者直接内存存储的Bytebuf ----- 缺省是堆内存。源码: AbstractByteBufAllocator() { this(false); }
- ByteBufAllocator.DEFAULT ----- 可能是池化,也可能是非池化。默认是池化(PooledByteBufAllocator.DEFAULT)
#### Unpooled缓冲区——非池化
Unpooled提供静态的辅助方法来创建未池化的ByteBuf。
![Unpooled缓冲区](images/Middleware/Unpooled缓冲区.png)
注意:
- 上图的buffer()方法返回一个未池化的基于堆内存存储的ByteBuf
- wrappedBuffer() ----- 创建一个视图返回一个包装了给定数据的ByteBuf。非常实用
创建ByteBuf代码:
```java
public void createByteBuf(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
// 1. 通过Channel创建ByteBuf
ByteBuf buf1 = ctx.channel().alloc().buffer();
// 2. 通过ByteBufAllocator.DEFAULT创建
ByteBuf buf2 = ByteBufAllocator.DEFAULT.buffer();
// 3. 通过Unpooled创建
ByteBuf buf3 = Unpooled.buffer();
}
```
#### ByteBufUtil类
ByteBufUtil类提供了用于操作ByteBuf的静态的辅助方法: hexdump()和equals
- hexdump()以十六进制的表示形式打印ByteBuf的内容。非常有价值
- equals()判断两个ByteBuf实例的相等性
### 引用计数
Netty4.0版本中为ButeBuf和ButeBufHolder引入了引用计数技术。请区别引用计数和可达性分析算法(jvm垃圾回收)
- 谁负责释放:一般来说,是由最后访问(引用计数)对象的那一方来负责将它释放
- buffer.release()引用计数减1
- buffer.retain()引用计数加1
- buffer.refCnt():返回当前对象引用计数值
- buffer.touch():记录当前对象的访问位置,主要用于调试
- 引用计数并非仅对于直接缓冲区(direct Buffer)。ByteBuf的三种模式: 堆缓冲区(heap Buffer)、直接缓冲区(dirrect Buffer)和复合缓冲区(Composite Buffer)都使用了引用计数,某些时候需要程序员手动维护引用数值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releaseReferenceCountedObject(){
ByteBuf buffer = ByteBufAllocator.DEFAULT.buffer();
// 引用计数加1
buffer.retain();
// 输出引用计数
buffer.refCnt();
// 引用计数减1
buffer.release();
}
```
## Zero-Copy
**Netty** 的`Zero-copy` 体现在如下几个个方面:
- **通过CompositeByteBuf实现零拷贝**Netty提供了`CompositeByteBuf` 类可以将多个ByteBuf合并为一个逻辑上的ByteBuf避免了各个ByteBuf之间的拷贝
- **通过wrap操作实现零拷贝**:通过`wrap`操作可以将byte[]、ByteBuf、ByteBuffer等包装成一个Netty ByteBuf对象进而避免了拷贝操作
- 通过slice操作实现零拷贝ByteBuf支持`slice`操作可以将ByteBuf分解为多个共享同一个存储区域的ByteBuf避免了内存的拷贝
- **通过FileRegion实现零拷贝**:通过 `FileRegion` 包装的`FileChannel.tranferTo` 实现文件传输,可以直接将文件缓冲区的数据发送到目标 Channel避免了传统通过循环write方式导致的内存拷贝问题
### 零拷贝操作
#### 通过CompositeByteBuf实现零拷贝
![CompositeByteBuf实现零拷贝](images/Middleware/CompositeByteBuf实现零拷贝.png)
```java
ByteBuf header = null;
ByteBuf body = null;
// 传统合并header和body两次额外的数据拷贝
ByteBuf allBuf = Unpooled.buffer(header.readableBytes() + body.readableBytes());
allBuf.writeBytes(header);
allBuf.writeBytes(body);
// 合并header和body内部这两个 ByteBuf 都是单独存在的, CompositeByteBuf 只是逻辑上是一个整体
CompositeByteBuf compositeByteBuf = Unpooled.compositeBuffer();
compositeByteBuf.addComponents(true, header, body);
// 底层封装了 CompositeByteBuf 操作
ByteBuf allByteBuf = Unpooled.wrappedBuffer(header, body);
```
#### 通过wrap操作实现零拷贝
```java
byte[] bytes = null;
// 传统方式直接将byte[]数组拷贝到ByteBuf中
ByteBuf byteBuf = Unpooled.buffer();
byteBuf.writeBytes(bytes);
// wrap方式将bytes包装成为一个UnpooledHeapByteBuf对象, 包装过程中, 是不会有拷贝操作的
// 即最后我们生成的生成的ByteBuf对象是和bytes数组共用了同一个存储空间, 对bytes的修改也会反映到ByteBuf对象中
ByteBuf byteBuf = Unpooled.wrappedBuffer(bytes);
```
#### 通过slice操作实现零拷贝
slice 操作和 wrap 操作刚好相反,`Unpooled.wrappedBuffer` 可以将多个 ByteBuf 合并为一个, 而 slice 操作可以将一个 **ByteBuf **`切片` 为多个共享一个存储区域的 ByteBuf 对象. ByteBuf 提供了两个 slice 操作方法:
```java
public ByteBuf slice();
public ByteBuf slice(int index, int length);
```
不带参数的`slice`方法等同于`buf.slice(buf.readerIndex(), buf.readableBytes())` 调用, 即返回 buf 中可读部分的切片. 而 `slice(int index, int length)`方法相对就比较灵活了, 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参数来获取到 buf 的不同区域的切片。
`slice` 方法产生 header 和 body 的过程是没有拷贝操作的, header 和 body 对象在内部其实是共享了 byteBuf 存储空间的不同部分而已,即:
![slice操作实现零拷贝](images/Middleware/slice操作实现零拷贝.png)
#### 通过FileRegion实现零拷贝
Netty 中使用 FileRegion 实现文件传输的零拷贝, 不过在底层 FileRegion 是依赖于 **Java NIO** `FileChannel.transfer` 的零拷贝功能。当有了 FileRegion 后, 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它将文件的内容直接写入 **Channel** 中, 而不需要像传统的做法: 拷贝文件内容到临时 **buffer**, 然后再将 **buffer** 写入 **Channel.** 通过这样的零拷贝操作, 无疑对传输大文件很有帮助。
### 传统IO的流程
![传统IO的流程Copy](images/Middleware/传统IO的流程Copy.png)
![传统IO的流程](images/Middleware/传统IO的流程.png)
- **「第一步」**:将文件通过 **「DMA」** 技术从磁盘中拷贝到内核缓冲区
- **「第二步」**:将文件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进程缓冲区域中
- **「第三步」**:将文件从用户进程缓冲区中拷贝到 socket 缓冲区中
- **「第四步」**将socket缓冲区中的文件通过 **「DMA」** 技术拷贝到网卡
### 零拷贝整体流程图
![零拷贝CPU](images/Middleware/零拷贝CPU.png)
![零拷贝整体流程图](images/Middleware/零拷贝整体流程图.png)
## TCP粘包拆包
### 粘包拆包图解
![CP粘包拆包图解](images/Middleware/CP粘包拆包图解.png)
假设客户端分别发送了两个数据包D1和D2给服务端由于服务端一次读取到字节数是不确定的故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 服务端分两次读取到两个独立的数据包分别是D1和D2没有粘包和拆包
- 服务端一次接收到了两个数据包D1和D2粘在一起发生粘包
- 服务端分两次读取到数据包第一次读取到了完整D1包和D2包的部分内容第二次读取到了D2包的剩余内容发生拆包
- 服务端分两次读取到数据包第一次读取到部分D1包第二次读取到剩余的D1包和全部的D2包
- 当TCP缓存再小一点的话会把D1和D2分别拆成多个包发送
### 产生原因
产生粘包和拆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操作系统在发送TCP数据的时候底层会有一个缓冲区例如1024个字节大小
- 如果一次请求发送的数据量比较小没达到缓冲区大小TCP则会将多个请求合并为同一个请求进行发送这就形成了粘包问题
- 如果一次请求发送的数据量比较大超过了缓冲区大小TCP就会将其拆分为多次发送这就是拆包也就是将一个大的包拆分为多个小包进行发送
### 解决方案
#### 固定长度
对于使用固定长度的粘包和拆包场景,可以使用:
- `FixedLengthFrameDecoder`:每次读取固定长度的消息,如果当前读取到的消息不足指定长度,那么就会等待下一个消息到达后进行补足。其使用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在构造函数中指定每个消息的长度即可。
```java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ch) throws Exception {
// 这里将FixedLengthFrameDecoder添加到pipeline中指定长度为20
ch.pipeline().addLast(new FixedLengthFrameDecoder(20));
// 将前一步解码得到的数据转码为字符串
ch.pipeline().addLast(new StringDecoder());
// 这里FixedLengthFrameEncoder是我们自定义的用于将长度不足20的消息进行补全空格
ch.pipeline().addLast(new FixedLengthFrameEncoder(20));
// 最终的数据处理
ch.pipeline().addLast(new EchoServerHandler());
}
```
#### 指定分隔符
对于通过分隔符进行粘包和拆包问题的处理Netty提供了两个编解码的类
- `LineBasedFrameDecoder`:通过换行符,即`\n`或者`\r\n`对数据进行处理
- `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通过用户指定的分隔符对数据进行粘包和拆包处理
```java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ch)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delimiter = "_$";
// 将delimiter设置到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中经过该解码一器进行处理之后源数据将会
// 被按照_$进行分隔这里1024指的是分隔的最大长度即当读取到1024个字节的数据之后若还是未
// 读取到分隔符,则舍弃当前数据段,因为其很有可能是由于码流紊乱造成的
ch.pipeline().addLast(new 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1024,
Unpooled.wrappedBuffer(delimiter.getBytes())));
// 将分隔之后的字节数据转换为字符串数据
ch.pipeline().addLast(new StringDecoder());
// 这是我们自定义的一个编码器,主要作用是在返回的响应数据最后添加分隔符
ch.pipeline().addLast(new DelimiterBasedFrameEncoder(delimiter));
// 最终处理数据并且返回响应的handler
ch.pipeline().addLast(new EchoServerHandler());
}
```
#### 数据包长度字段
处理粘拆包的主要思想是在生成的数据包中添加一个长度字段,用于记录当前数据包的长度。
-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按照参数指定的包长度偏移量数据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码,从而得到目标消息体数据。解码过程如下图所示: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images/Middleware/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png)
- `LengthFieldPrepender`:在响应的数据前面添加指定的字节数据,这个字节数据中保存了当前消息体的整体字节数据长度。编码过程如下图所示:
![LengthFieldPrepender](images/Middleware/LengthFieldPrepender.png)
```java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ch) throws Exception {
// 这里将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添加到pipeline的首位因为其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
// 进行长度字段解码,这里也会对数据进行粘包和拆包处理
ch.pipeline().addLast(new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1024, 0, 2, 0, 2));
// LengthFieldPrepender是一个编码器主要是在响应字节数据前面添加字节长度字段
ch.pipeline().addLast(new LengthFieldPrepender(2));
// 对经过粘包和拆包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json反序列化从而得到User对象
ch.pipeline().addLast(new JsonDecoder());
// 对响应数据进行编码主要是将User对象序列化为json
ch.pipeline().addLast(new JsonEncoder());
// 处理客户端的请求的数据,并且进行响应
ch.pipeline().addLast(new EchoServerHandler());
}
```
#### 自定义粘包拆包器
可以通过实现`MessageToByteEncoder`和`ByteToMessageDecoder`来实现自定义粘包和拆包处理的目的。
- `MessageToByteEncoder`作用是将响应数据编码为一个ByteBuf对象
- `ByteToMessageDecoder`将接收到的ByteBuf数据转换为某个对象数据
## 高性能
- **IO线程模型**:同步非阻塞,用最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
- **内存零拷贝**: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内存拷贝,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传输
- **内存池设计**:申请的内存可以重用,主要指直接内存。内部实现是用一颗二叉查找树管理内存分配情况
- **串形化处理读写**:避免使用锁带来的性能开销
- **高性能序列化协议**:支持 protobuf 等高性能序列化协议
## 操作系统调优
### 文件描述符
- 设置系统最大文件句柄数
```bash
# 查看
cat /proc/sys/fs/file-max
# 修改
在/etc/sysctl.conf插入fs.file-max=1000000
# 配置生效
sysctl -p
```
- 设置单进程打开的最大句柄数
默认单进程打开的最大句柄数是 `1024`,通过 `ulimit -a` 可以查看相关参数,示例如下:
```powershell
[root@test ~]# ulimit -a
core file size (blocks, -c) 0
data seg size (kbytes, -d) unlimited
scheduling priority (-e) 0
file size (blocks, -f) unlimited
pending signals (-i) 256324
max locked memory (kbytes, -l) 64
max memory size (kbytes, -m) unlimited
open files (-n) 1024
......
```
当并发接入的TCP连接数超过上限时就会报“too many open files”所有新的客户端接入将失败。通过 `vi /etc/security/limits.conf` 命令添加如下配置参数:
```powershell
* soft nofile 1000000
* hard nofile 1000000
```
修改之后保存,注销当前用户,重新登录,通过 `ulimit -a` 查看修改的状态是否生效。
**注意**:尽管我们可以将单个进程打开的最大句柄数修改的非常大,但是当句柄数达到一定数量级之后,处理效率将出现明显下降,因此,需要根据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和处理能力进行合理设置。
### TCP/IP相关参数
需要重点调优的TCP IP参数如下
- net.ipv4.tcp_rmem为每个TCP连接分配的读缓冲区内存大小。第一个值时socket接收缓冲区分配的最小字节数。
### 多网卡队列和软中断
- **TCP缓冲区**
根据推送消息的大小,合理设置以下两个参数,对于海量长连接,通常 32K 是个不错的选择:
- **SO_SNDBUF**:发送缓冲区大小
- **SO_RCVBUF**:接收缓冲区大小
- **软中断**
使用命令 `cat /proc/interrupts` 查看网卡硬件中断的运行情况如果全部被集中在CPU0上处理则无法并行执行多个软中断。Linux kernel内核≥2.6.35的版本可以开启RPS网络通信能力提升20%以上RPS原理是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和源端口等计算出一个Hash值然后根据Hash值来选择软中断运行的CPU即实现每个链接和CPU绑定通过Hash值来均衡软中断运行在多个CPU上。
## Netty性能调优
### 设置合理的线程数
**boss线程池优化**
对于Netty服务端通常只需要启动一个监听端口用于端侧设备接入但是如果集群实例较少甚至是单机部署那么在短时间内大量设备接入时需要对服务端的监听方式和线程模型做优化即服务端监听多个端口利用主从Reactor线程模型。由于同时监听了多个端口每个ServerSocketChannel都对应一个独立的Acceptor线程这样就能并行处理加速端侧设备的接人速度减少端侧设备的连接超时失败率提高单节点服务端的处理性能。
**work线程池优化(I/O工作线程池)**
对于I/O工作线程池的优化可以先采用系统默认值cpu内核数*2进行性能测试在性能测试过程中采集I/O线程的CPU占用大小看是否存在瓶颈具体策略如下
- 通过执行 `ps -ef|grep java` 找到服务端进程pid
- 执行`top -Hp pid`查询该进程下所有线程的运行情况通过“shift+p”对CPU占用大小做排序获取线程的pid及对应的CPU占用大小
- 使用`printf'%x\n' pid`将pid转换成16进制格式
- 通过`jstack -f pid`命令获取线程堆栈或者通过jvisualvm工具打印线程堆栈找到I/O work工作线程查看他们的CPU占用大小及线程堆栈关键词`SelectorImpl.lockAndDoSelect`
**分析**
- 如果连续采集几次进行对比发现线程堆栈都停留在SelectorImpl.lockAndDoSelect处则说明I/O线程比较空闲无需对工作线程数做调整
- 如果发现I/O线程的热点停留在读或写操作或停留在ChannelHandler的执行处则可以通过适当调大NioEventLoop线程的个数来提升网络的读写性能。调整方式有两种
- 接口API指定在创建NioEventLoopGroup实例时指定线程数
- 系统参数指定:通过-Dio.netty.eventLoopThreads来指定NioEventLoopGroup线程池不建议
### 心跳检测优化
心跳检测的目的就是确认当前链路是否可用,对方是否活着并且能够正常接收和发送消息。从技术层面看,要解决链路的可靠性问题,必须周期性地对链路进行有效性检测。目前最流行和通用的做法就是心跳检测。
**海量设备接入的服务端心跳优化策略**
- **要能够及时检测失效的连接,并将其剔除**。防止无效的连接句柄积压导致OOM等问题
- **设置合理的心跳周期**。防止心跳定时任务积压造成频繁的老年代GC新生代和老年代都有导致STW的GC不过耗时差异较大导致应用暂停
- **使用Nety提供的链路空闲检测机制**。不要自己创建定时任务线程池,加重系统的负担,以及增加潜在的并发安全问题
**心跳检测机制分为三个层面**
- **TCP层的心跳检测**即TCP的 Keep-Alive机制它的作用域是整个TCP协议栈
- **协议层的心跳检测**主要存在于长连接协议中例如MQTT
- **应用层的心跳检测**:它主要由各业务产品通过约定方式定时给对方发送心跳消息实现
**心跳检测机制分类**
- **Ping-Pong型心跳**由通信一方定时发送Ping消息对方接收到Ping消息后立即返回Pong答应消息给对方属于“请求-响应型”心跳
- **Ping-Ping型心跳**不区分心跳请求和答应由通信双发按照约定时间向对方发送心跳Ping消息属于”双向心跳“
**心跳检测机制策略**
- **心跳超时**连续N次检测都没有收到对方的Pong应答消息或Ping请求消息则认为链路已经发生逻辑失效
- **心跳失败**在读取和发送心跳消息的时候如果直接发生了IO异常说明链路已经失效
**链路空闲检测机制**
- **读空闲**链路持续时间T没有读取到任何消息
- **写空闲**链路持续时间T没有发送任何消息
- **读写空闲**链路持续时间T没有接收或者发送任何消息
**案例分析**
由于移动无线网络的特点推送服务的心跳周期并不能设置的太长否则长连接会被释放造成频繁的客户端重连但是也不能设置太短否则在当前缺乏统一心跳框架的机制下很容易导致信令风暴例如微信心跳信令风暴问题。具体的心跳周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180S 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微信为 300S。
在 Netty 中,可以通过在 ChannelPipeline 中增加 IdleStateHandler 的方式实现心跳检测,在构造函数中指定链路空闲时间,然后实现空闲回调接口,实现心跳的发送和检测。拦截链路空闲事件并处理心跳:
```java
public class MyHandler extends ChannelHandlerAdap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userEventTriggered(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Object evt) throws Exception {
if (evt instanceof IdleStateEvent) {
// 心跳处理
}
}
}
```
**心跳优化结论**
- 对于百万级的服务器,一般不建议很长的心跳周期和超时时长
- 心跳检测周期通常不要超过60s心跳检测超时通常为心跳检测周期的2倍
- 建议通过IdleStateHandler实现心跳不要自己创建定时任务线程池加重系统负担和增加潜在并发安全问题
- 发生心跳超时或心跳失败时,都需要关闭链路,由客户端发起重连操作,保证链路能够恢复正常
- 链路空闲事件被触发后并没有关闭链路而是触发IdleStateEvent事件用户订阅IdleStateEvent事件用于自定义逻辑处理。如关闭链路、客户端发起重新连接、告警和日志打印等
- 链路空闲检测类库主要包括IdleStateHandler、ReadTimeoutHandler、WriteTimeoutHandler
### 接收和发送缓冲区调优
对于长链接每个链路都需要维护自己的消息接收和发送缓冲区JDK 原生的 NIO 类库使用的是java.nio.ByteBuffer, 它实际是一个长度固定的byte[],无法动态扩容。
**场景**假设单条消息最大上限为10K平均大小为5K为满足10K消息处理ByteBuffer的容量被设置为10K这样每条链路实际上多消耗了5K内存如果长链接链路数为100万每个链路都独立持有ByteBuffer接收缓冲区则额外损耗的总内存Total(M) =1000000×5K=4882M
Netty提供的ByteBuf支持容量动态调整同时提供了两种接收缓冲区的内存分配器
- **FixedRecvByteBufAllocator**固定长度的接收缓冲区分配器它分配的ByteBuf长度是固定大小的并不会根据实际数据报大小动态收缩。但如果容量不足支持动态扩展
- **AdaptiveRecvByteBufAllocator**容量动态调整的接收缓冲区分配器会根据之前Channel接收到的数据报大小进行计算如果连续填充满接收缓冲区的可写空间则动态扩展容量。如果连续2次接收到的数据报都小于指定值则收缩当前的容量以节约内存
相对于FixedRecvByteBufAllocator使用AdaptiveRecvByteBufAllocator更为合理可在创建客户端或者服务端的时候指定RecvByteBufAllocator。
```java
Bootstrap b = new Bootstrap();
b.group(group)
.channel(NioSocketChannel.class)
.option(ChannelOption.TCP_NODELAY, true)
.option(ChannelOption.RCVBUF_ALLOCATOR, AdaptiveRecvByteBufAllocator.DEFAULT)
```
**注意**:无论是接收缓冲区还是发送缓冲区,缓冲区的大小建议设置为消息的平均大小,不要设置成最大消息的上限,这会导致额外的内存浪费。
### 合理使用内存池
每个NioEventLoop线程处理N个链路。**链路处理流程**开始处理A链路→**创建接收缓冲区(创建ByteBuf)**→消息解码→封装成POJO对象→提交至后台线程成Task→**释放接收缓冲区**→开始处理B链路。
如果使用内存池则当A链路接收到新数据报后从NioEventLoop的内存池中申请空闲的ByteBuf解码完成后调用release将ByteBuf释放到内存池中供后续B链路继续使用。使用内存池优化后单个NioEventLoop的ByteBuf申请和GC次数从原来的N=1000000/64= 15625次减少为最少0次假设每次申请都有可用的内存
Netty默认不使用内存池需要在创建客户端或者服务端的时候进行指定
```java
Bootstrap b = new Bootstrap();
b.group(group)
.channel(NioSocketChannel.class)
.option(ChannelOption.TCP_NODELAY, true)
.option(ChannelOption.ALLOCATOR, PooledByteBufAllocator.DEFAULT)
```
使用内存池之后,内存的申请和释放必须成对出现,即 retain() 和 release() 要成对出现,否则会导致内存泄露。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内存池,完成 ByteBuf 的解码工作之后必须显式的调用 ReferenceCountUtil.release(msg) 对接收缓冲区 ByteBuf 进行内存释放,否则它会被认为仍然在使用中,这样会导致内存泄露。
### 防止I/O线程被意外阻塞
通常情况不能在Netty的I/O线程上做执行时间不可控的操作如访问数据库、调用第三方服务等但有一些隐形的阻塞操作却容易被忽略如打印日志。
生产环境中一般需要实时打印接口日志其它日志处于ERROR级别当服务发生I/O异常后会记录异常日志。如果磁盘的WIO比较高可能会发生写日志文件操作被同步阻塞阻塞时间无法预测就会导致Netty的NioEventLoop线程被阻塞Socket链路无法被及时管理其它链路也无法进行读写操作等。
常用的log4j虽然支持异步写日志(AsyncAppender),但当日志队列满之后,它会同步阻塞业务线程,直到日志队列有空闲位置可用。
类似问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往往WIO高的时间持续非常短或是偶现的在测试环境中很难模拟此类故障问题定位难度大。
### I/O线程与业务线程分离
- 如果服务端不做复杂业务逻辑操作仅是简单内存操作和消息转发则可通过调大NioEventLoop工作线程池的方式直接在I/O线程中执行业务ChannelHandler这样便减少了一次线上上下文切换性能反而更高
- 如果有复杂的业务逻辑操作则建议I/O线程和业务线程分离。
- 对于I/O线程由于互相之间不存在锁竞争可以创建一个大的NioEventLoopGroup线程组所有Channel都共享一个线程池
- 对于后端的业务线程池则建议创建多个小的业务线程池线程池可以与I/O线程绑定这样既减少了锁竞争又提升了后端的处理性能
### 服务端并发连接数流控
无论服务端的性能优化到多少都需要考虑流控功能。当资源成为瓶颈或遇到端侧设备的大量接入需要通过流控对系统做保护。一般Netty主要考虑并发连接数的控制。
## 案例分析
### 疑似内存泄漏
**环境**8C16G的Linux
**描述**boss为1worker为6其余分配给业务使用保持10W用户长链接2W用户并发做消息请求
**分析**dump内存堆栈发现Netty的ScheduledFutureTask增加了9076%达到110W个实例。通过业务代码分析发现用户使用了IdleStateHandler用于在链路空闲时进行业务逻辑处理但空闲时间比较大为15分钟。Netty 的 IdleStateHandler 会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启动三类定时任务分别是ReaderIdleTimeoutTask、WriterIdleTimeoutTask 和 AllIdleTimeoutTask它们都会被加入到 NioEventLoop 的 Task 队列中被调度和执行。由于超时时间过长10W 个长链接链路会创建 10W 个 ScheduledFutureTask 对象,每个对象还保存有业务的成员变量,非常消耗内存。用户的持久代设置的比较大,一些定时任务被老化到持久代中,没有被 JVM 垃圾回收掉,内存一直在增长,用户误认为存在内存泄露,即小问题被放大而引出的问题。
**解决**重新设计和反复压测之后将超时时间设置为45秒内存可以实现正常回收。
### 当心CLOSE_WAIT
由于网络不稳定经常会导致客户端断连,如果服务端没有能够及时关闭 socket就会导致处于 close_wait 状态的链路过多。close_wait 状态的链路并不释放句柄和内存等资源如果积压过多可能会导致系统句柄耗尽发生“Too many open files”异常新的客户端无法接入涉及创建或者打开句柄的操作都将失败。
close_wait 是被动关闭连接是形成的,根据 TCP 状态机,服务器端收到客户端发送的 FINTCP 协议栈会自动发送 ACK链接进入 close_wait 状态。但如果服务器端不执行 socket 的 close() 操作,状态就不能由 close_wait 迁移到 last_ack则系统中会存在很多 close_wait 状态的连接。通常来说,一个 close_wait 会维持至少 2 个小时的时间(系统默认超时时间的是 7200 秒,也就是 2 小时)。如果服务端程序因某个原因导致系统造成一堆 close_wait 消耗资源,那么通常是等不到释放那一刻,系统就已崩溃。
导致 close_wait 过多的可能原因如下:
- **程序处理Bug**:导致接收到对方的 fin 之后没有及时关闭 socket这可能是 Netty 的 Bug也可能是业务层 Bug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关闭socket不及时**:例如 I/O 线程被意外阻塞,或者 I/O 线程执行的用户自定义 Task 比例过高,导致 I/O 操作处理不及时,链路不能被及时释放
**解决方案**
- **不要在 Netty 的 I/O 线程worker线程上处理业务心跳发送和检测除外**
- **在I/O线程上执行自定义Task要当心**
- **IdleStateHandler、ReadTimeoutHandler和WriteTimeoutHandler使用要当**
# RabbitMQ
## 模式介绍
在 RabbitMQ 官网上提供了 6 中工作模式:简单模式、工作队列模式、发布/订阅模式、路由模式、主题模式 和 RPC 模式。本篇只对前 5 种工作方式进行介绍。
### 简单模式与工作队列模式
之所以将这两种模式合并在一起介绍,是因为它们工作原理非常简单,由 3 个对象组成:生产者、队列、消费者。
[![img](images/Middleware/rabbitmq-work-01.png)](http://images.extlight.com/rabbitmq-work-01.png)
生产者负责生产消息,将消息发送到队列中,消费者监听队列,队列有消息就进行消费。
[![img](images/Middleware/rabbitmq-work-02.png)](http://images.extlight.com/rabbitmq-work-02.png)
当有多个消费者时,消费者平均消费队列中的消息。代码演示:
生产者:
```java
//1.获取连接
Connection connection = ConnectionUtil.getConnection();
//2.创建通道
Channel channel = connection.createChannel();
//3.申明队列
channel.queueDeclare(QUEUE_NAME, false, false, false, null);
//4.发送消息
channel.basicPublish("", QUEUE_NAME, null, "hello simple".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发送成功");
//5.释放连接
channel.close();
connection.close();
```
消费者:
```java
// 1.获取连接
Connection connection = ConnectionUtil.getConnection();
// 2.创建通道
Channel channel = connection.createChannel();
// 3.申明队列
channel.queueDeclare(QUEUE_NAME, false, false, false, null);
// 4.监听消息
channel.basicConsume(QUEUE_NAME, true, new DefaultConsumer(channel)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Delivery(String consumerTag, Envelope envelope, BasicProperties properties,
byte[] body)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message = new String(body, "UTF-8");
System.out.println("接收:" + message);
}
});
```
### 发布/订阅、路由与主题模式
这 3 种模式都使用到交换机。生产者不直接与队列交互,而是将消息发送到交换机中,再由交换机将消息放入到已绑定该交换机的队列中给消费者消费。常用的交换机类型有 3 种fanout、direct、topic。工作原理图如下
[![img](images/Middleware/rabbitmq-work-03-1.png)](http://images.extlight.com/rabbitmq-work-03-1.png)
**fanout**不处理路由键。只需要简单的将队列绑定到交换机上。一个发送到交换机的消息都会被转发到与该交换机绑定的所有队列上。很像子网广播每台子网内的主机都获得了一份复制的消息。fanout 类型交换机转发消息是最快的。
**其中,发布/订阅模式使用的是 fanout 类型的交换机。**
[![img](images/Middleware/rabbitmq-work-04-1.png)](http://images.extlight.com/rabbitmq-work-04-1.png)
**direct**:处理路由键。需要将一个队列绑定到交换机上,要求该消息与一个特定的路由键完全匹配。如果一个队列绑定到该交换机上要求路由键 “dog”则只有被标记为 “dog” 的消息才被转发,不会转发 dog.puppy也不会转发 dog.guard只会转发dog。
**其中,路由模式使用的是 direct 类型的交换机。**
[![img](images/Middleware/rabbitmq-work-05-1.png)](http://images.extlight.com/rabbitmq-work-05-1.png)
**topic**:将路由键和某模式进行匹配。此时队列需要绑定要一个模式上。符号 “#” 匹配一个或多个词,符号“\*”匹配不多不少一个词。因此“audit.#” 能够匹配到“audit.irs.corporate”但是“audit.*” 只会匹配到 “audit.irs”。
**其中,主题模式使用的是 topic 类型的交换机。**代码演示:
生产者:
```java
// 1.获取连接
Connection connection = ConnectionUtil.getConnection();
// 2.创建通道
Channel channel = connection.createChannel();
// 3.申明交换机
channel.exchangeDeclare(EXCHANGE_NAME, "fanout");
// 4.发送消息
for (int i = 0; i < 100; i++) {
channel.basicPublish(EXCHANGE_NAME, "", null, ("hello ps" + i + "").getBytes());
}
System.out.println("发送成功");
// 5.释放连接
channel.close();
connection.close();
```
多个消费者:
```java
// 1.获取连接
Connection connection = ConnectionUtil.getConnection();
// 2.创建通道
Channel channel = connection.createChannel();
// 3.申明交换机
channel.exchangeDeclare(EXCHANGE_NAME, "fanout");
// 4.队列绑定交换机
channel.queueDeclare(QUEUE_NAME, false, false, false, null);
channel.queueBind(QUEUE_NAME, EXCHANGE_NAME, "");
// 5.消费消息
channel.basicQos(1);
channel.basicConsume(QUEUE_NAME, false, new DefaultConsumer(channel)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Delivery(String consumerTag, Envelope envelope, AMQP.BasicProperties properties, byte[] body)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message = new String(body, "UTF-8");
System.out.println("recv1:" + message);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hannel.basicAck(envelope.getDeliveryTag(), false);
}
});
```
# Dubbo
Apache Dubbo 是一款高性能、轻量级的开源 Java 服务框架。Apache Dubbo 提供了六大核心能力:**面向接口代理的高性能RPC调用智能容错和负载均衡服务自动注册和发现高度可扩展能力运行期流量调度可视化的服务治理与运维**。
- **面向接口代理的高性能RPC调用**
提供高性能的基于代理的远程调用能力,服务以接口为粒度,为开发者屏蔽远程调用底层细节。
- **智能负载均衡**
内置多种负载均衡策略,智能感知下游节点健康状况,显著减少调用延迟,提高系统吞吐量。
- **服务自动注册与发现**
支持多种注册中心服务,服务实例上下线实时感知。
- **高度可扩展能力**
遵循微内核+插件的设计原则所有核心能力如Protocol、Transport、Serialization被设计为扩展点平等对待内置实现和第三方实现。
- **运行期流量调度**
内置条件、脚本等路由策略,通过配置不同的路由规则,轻松实现灰度发布,同机房优先等功能。
- **可视化的服务治理与运维**
提供丰富服务治理、运维工具:随时查询服务元数据、服务健康状态及调用统计,实时下发路由策略、调整配置参数。
![DubboArchitecture](images/Middleware/DubboArchitecture.png)
![ApacheDubbo](images/Middleware/ApacheDubbo.jpg)
3 years ago
## 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 既 **远程过程调用**,一种能让我们**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调用远程服务**,可以让调用者对网络通信这些细节**无感知**,比如服务消费方在执行 helloWorldService.sayHello("sowhat") 时,实质上调用的是远端的服务。这种方式其实就是**RPC****RPC**思想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中被广泛使用,如阿里巴巴的**dubbo**、当当的**Dubbox** 、Facebook 的 **thrift**、Google 的**grpc**、Twitter的**finagle**等。
## 框架设计
### Dubbo 简介
Dubbo 是阿里巴巴研发开源工具主要分为2.6.x 跟 2.7.x 版本。是一款分布式、高性能、透明化的 RPC 服务框架提供服务自动注册、自动发现等高效服务治理方案可以和Spring 框架无缝集成它提供了6大核心能力
- 面向接口代理的高性能RPC调用
- 智能容错和负载均衡
- 服务自动注册和发现
- 高度可扩展能力
- 运行期流量调度
- 可视化的服务治理与运维
**调用过程**
- 服务提供者 **Provider** 启动然后向 **Registry** 注册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务。
- 服务消费者 Consumer 向**Registry**订阅所需服务,**Consumer** 解析**Registry**提供的元信息,从服务中通过负载均衡选择 **Provider**调用。
- 服务提供方 **Provider** 元数据变更的话**Registry**会把变更推送给**Consumer**,以此保证**Consumer**获得最新可用信息。
**注意点**
- **Provider** 跟 **Consumer** 在内存中记录调用次数跟时间,定时发送统计数据到**Monitor**,发送的时候是**短**连接。
- **Monitor** 跟 **Registry** 是可选的,可直接在配置文件中写好,**Provider** 跟 **Consumer**进行直连。
- **Monitor** 跟 **Registry** 挂了也没事, **Consumer** 本地缓存了 **Provider** 信息。
- **Consumer** 直接调用 **Provider** 不会经过 **Registry**。**Provider**、**Consumer**这俩到 **Registry**之间是长连接。
### Dubbo框架分层
![Dubbo框架分层](images/Middleware/Dubbo框架分层.jpg)
如上图,总的而言 Dubbo 分为三层。
- **Busines**层:由用户自己来提供接口和实现还有一些配置信息。
- **RPC**层真正的RPC调用的核心层封装整个RPC的调用过程、负载均衡、集群容错、代理。
- **Remoting**层:对网络传输协议和数据转换的封装。
如果每一层再细分下去,一共有十层:
1. 接口服务层Service该层与业务逻辑相关根据 provider 和 consumer 的业务设计对应的接口和实现。
2. 配置层Config对外配置接口以 ServiceConfig 和 ReferenceConfig 为中心初始化配置。
3. 服务代理层Proxy服务接口透明代理Provider跟Consumer都生成代理类使得服务接口透明代理层实现服务调用跟结果返回。
4. 服务注册层Registry封装服务地址的注册和发现以服务 URL 为中心。
5. 路由层Cluster封装多个提供者的路由和负载均衡并桥接注册中心以Invoker 为中心,扩展接口为 Cluster、Directory、Router 和 LoadBlancce。
6. 监控层MonitorRPC 调用次数和调用时间监控,以 Statistics 为中心,扩展接口为 MonitorFactory、Monitor 和 MonitorService。
7. 远程调用层Protocal封装 RPC 调用,以 Invocation 和 Result 为中心,扩展接口为 Protocal、Invoker 和 Exporter。
8. 信息交换层Exchange封装请求响应模式同步转异步。以 Request 和Response 为中心,扩展接口为 Exchanger、ExchangeChannel、ExchangeClient 和 ExchangeServer。
9. 网络传输层Transport抽象 mina 和 netty 为统一接口,以 Message 为中心,扩展接口为 Channel、Transporter、Client、Server 和 Codec。
10. 数据序列化层Serialize可复用的一些工具扩展接口为 Serialization、ObjectInput、ObjectOutput 和 ThreadPool。
他们之间的调用关系直接看下面官网图即可:
![Dubbo调用关系](images/Middleware/Dubbo调用关系.jpg)
## SPI机制
**Dubbo** 采用 **微内核设计** + **SPI** 扩展技术来搭好核心框架,同时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这里重点说下**SPI**。
### SPI 含义
**SPI** 全称为 **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是一种**服务发现机制**。它约定在**ClassPath**路径下的**META-INF/services**文件夹查找文件,自动加载文件里所定义的类。
### Java SPI缺点
- 不能按需加载Java SPI在加载扩展点的时候会一次性加载所有可用的扩展点很多是不需要的会浪费系统资源。
- 获取某个实现类的方式不够灵活,只能通过 Iterator 形式获取,不能根据某个参数来获取对应的实现类。
- 不支持AOP与依赖注入JAVA SPI可能会丢失加载扩展点异常信息导致追踪问题很困难。
### Dubbo SPI
JDK自带的不好用Dubbo 就自己实现了一个 SPI该SPI **可以通过名字实例化指定的实现类,并且实现了 IOC 、AOP 与 自适应扩展 SPI** 。
```properties
key = com.sowhat.value
```
Dubbo 对配置文件目录的约定,不同于 Java SPI Dubbo 分为了三类目录。
- META-INF/services/ :该目录下 SPI 配置文件是为了用来兼容 Java SPI
- META-INF/dubbo/ :该目录存放用户自定义的 SPI 配置文件
- META-INF/dubbo/internal/ :该目录存 Dubbo 内部使用的 SPI 配置文件
### Dubbo SPI源码追踪
**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 方法的整个思路是 查找缓存是否存在不存在则读取SPI文件通过反射创建类然后设置依赖注入这些东西有包装类就包装下执行流程如下图所示
![DubboSPI源码追踪](images/Middleware/DubboSPI源码追踪.png)
### injectExtension IOC
查找 set 方法,根据参数找到依赖对象则注入。
### WrapperClass AOP
包装类Dubbo帮你自动包装只需某个扩展类的构造函数只有一个参数并且是扩展接口类型就会被判定为包装类。
### Activate
Active 有三个属性group 表示修饰在哪个端,是 provider 还是 consumervalue 表示在 URL参数中出现才会被激活order 表示实现类的顺序。
### Adaptive自适应扩展
**需求**:根据配置来进行 SPI 扩展的加载后不想在启动的时候让扩展被加载,想根据请求时候的参数来动态选择对应的扩展。**实现**Dubbo用代理机制实现了自适应扩展为用户想扩展的接口 通过JDK 或者 Javassist 编译生成一个代理类,然后通过反射创建实例。实例会根据本来方法的请求参数得知需要的扩展类,然后通过 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Loader(type.class).getExtension(name)来获取真正的实例来调用,看个官网样例。
```java
public interface WheelMaker {
Wheel makeWheel(URL url);
}
// WheelMaker 接口的自适应实现类
public class AdaptiveWheelMaker implements WheelMaker {
public Wheel makeWheel(URL url) {
if (url == null)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url == null");
}
// 1. 调用 url 的 getXXX 方法获取参数值
String wheelMakerName = url.getParameter("Wheel.maker");
if (wheelMakerName == null)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wheelMakerName == null");
}
// 2. 调用 ExtensionLoader 的 getExtensionLoader 获取加载器
// 3. 调用 ExtensionLoader 的 getExtension 根据从url获取的参数作为类名称加载实现类
WheelMaker wheelMaker = 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Loader(WheelMaker.class).getExtension(wheelMakerName);
// 4. 调用实现类的具体方法实现调用。
return wheelMaker.makeWheel(URL url);
}
}
```
查看Adaptive注解源码可知该注解可用在**类**或**方法**上Adaptive 注解在类上或者方法上有不同的实现逻辑。
#### Adaptive注解在类上
Adaptive 注解在类上时Dubbo 不会为该类生成代理类Adaptive 注解在类上的情况很少,在 Dubbo 中,仅有两个类被 Adaptive 注解了,分别是 AdaptiveCompiler 和 AdaptiveExtensionFactory表示拓展的加载逻辑由人工编码完成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 Adaptive注解在方法上
Adaptive注解在方法上时Dubbo则会为该方法生成代理逻辑表示拓展的加载逻辑需由框架自动生成实现机制如下
- 加载标注有 @Adaptive 注解的接口,如果不存在,则不支持 Adaptive 机制
- 为目标接口按照一定的模板生成子类代码,并且编译生成的代码,然后通过反射生成该类的对象
- 结合生成的对象实例通过传入的URL对象获取指定key的配置然后加载该key对应的类对象最终将调用委托给该类对象进行
```java
@SPI("apple")
public interface FruitGranter {
Fruit grant();
@Adaptive
String watering(URL url);
}
---
// 苹果种植者
public class AppleGranter implements FruitGranter {
@Override
public Fruit grant() {
return new Appl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watering(URL url) {
System.out.println("watering apple");
return "watering finished";
}
}
---
// 香蕉种植者
public class BananaGranter implements FruitGranter {
@Override
public Fruit grant() {
return new Banana();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watering(URL url) {
System.out.println("watering banana");
return "watering success";
}
}
```
调用方法实现:
```java
public class ExtensionLoader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GetExtensionLoader() {
// 首先创建一个模拟用的URL对象
URL url = URL.valueOf("dubbo://192.168.0.1:1412?fruit.granter=apple");
// 通过ExtensionLoader获取一个FruitGranter对象
FruitGranter granter = 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Loader(FruitGranter.class)
.getAdaptiveExtension();
// 使用该FruitGranter调用其"自适应标注的"方法,获取调用结果
String result = granter.watering(url);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通过如上方式生成一个内部类。
## 服务暴露流程
### 服务暴露总览
**Dubbo**框架是以**URL**为总线的模式,运行过程中所有的状态数据信息都可以通过**URL**来获取,比如当前系统采用什么序列化,采用什么通信,采用什么负载均衡等信息,都是通过**URL**的参数来呈现的,所以在框架运行过程中,运行到某个阶段需要相应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对应的**Key**从**URL**的参数列表中获取。**URL** 具体的参数如下:
- protocol指的是 dubbo 中的各种协议dubbo thrift http
- username/password用户名/密码
- host/port主机/端口
- path接口的名称
- parameters参数键值对
```properties
protocol://username:password@host:port/path?k=v
```
服务暴露从代码流程看分为三部分:
- 检查配置,最终组装成 **URL**
- 暴露服务到到本地服务跟远程服务。
- 服务注册至注册中心。
服务暴露从对象构建转换看分为两步:
- 将服务封装成**Invoker**。
- 将**Invoker**通过协议转换为**Exporter**。
### 服务暴露源码追踪
- 容器启动Spring IOC刷新完毕后调用 onApplicationEvent 开启服务暴露ServiceBean
- export 跟 doExport 来进行拼接构建URL为屏蔽调用的细节统一暴露出一个可执行体通过ProxyFactory 获取到 invoker
- 调用具体 Protocol 将把包装后的 invoker 转换成 exporter此处用到了SPI
- 然后启动服务器server监听端口使用NettyServer创建监听服务器
- 通过 RegistryProtocol 将URL注册到注册中心使得consumer可获得provider信息
## 服务引用流程
Dubbo中一个可执行体就是一个invoker所以 provider 跟 consumer 都要向 invoker 靠拢。通过上面demo可知为了无感调用远程接口底层需要有个代理类包装 invoker。
**服务的引入时机有两种**
- 饿汉式
通过实现 Spring 的 InitializingBean 接口中的 afterPropertiesSet 方法,容器通过调用 **ReferenceBean**的 afterPropertiesSet 方法时引入服务。
- 懒汉式(默认)
懒汉式是只有当服务被注入到其他类中时启动引入流程。
**服务引用的三种方式**
- **本地引入**:服务暴露时本地暴露,避免网络调用开销
- **直接连接引入远程服务**:不启动注册中心,直接写死远程**Provider**地址 进行直连
- **通过注册中心引入远程服务**:通过注册中心抉择如何进行负载均衡调用远程服务
**服务引用流程**
- 检查配置构建map map 构建 URL 通过URL上的协议利用自适应扩展机制调用对应的 protocol.refer 得到相应的 invoker ,此处
- 想注册中心注册自己然后订阅注册中心相关信息得到provider的 ip 等信息再通过共享的netty客户端进行连接。
- 当有多个 URL 时,先遍历构建出 invoker 然后再由 **StaticDirectory** 封装一下,然后通过 cluster 进行合并,只暴露出一个 invoker 。
- 然后再构建代理,封装 invoker 返回服务引用,之后 Comsumer 调用的就是这个代理类。
**调用方式**
- oneway不关心请求是否发送成功。
- Async异步调用Dubbo天然异步客户端调用请求后将返回的 ResponseFuture 存到上下文中,用户可随时调用 future.get 获取结果。异步调用通过唯一**ID** 标识此次请求。
- Sync同步调用在 Dubbo 源码中就调用了 future.get用户感觉方法被阻塞了必须等结果后才返回。
## 调用整体流程
**调用之前你可能需要考虑这些事**
- consumer 跟 provider 约定好通讯协议dubbo支持多种协议比如dubbo、rmi、hessian、http、webservice等。默认走dubbo协议连接属于**单一长连接****NIO异步通信**。适用传输数据量很小(单次请求在100kb以内),但是并发量很高。
- 约定序列化模式,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字符型(XML或json 人可看懂 但传输效率低),一种是二进制流(数据紧凑,机器友好)。默认使用 hessian2作为序列化协议。
- consumer 调用 provider 时提供对应接口、方法名、参数类型、参数值、版本号。
- provider列表对外提供服务涉及到负载均衡选择一个provider提供服务。
- consumer 跟 provider 定时向monitor 发送信息。
**调用大致流程**
- 客户端发起请求来调用接口接口调用生成的代理类。代理类生成RpcInvocation 然后调用invoke方法。
- ClusterInvoker获得注册中心中服务列表通过负载均衡给出一个可用的invoker。
- 序列化跟反序列化网络传输数据。通过NettyServer调用网络服务。
- 服务端业务线程池接受解析数据从exportMap找到invoker进行invoke。
- 调用真正的Impl得到结果然后返回。
**调用方式**
- oneway不关心请求是否发送成功消耗最小。
- sync同步调用在 Dubbo 源码中就调用了 future.get用户感觉方法被阻塞了必须等结果后才返回。
- Async 异步调用Dubbo天然异步客户端调用请求后将返回的 ResponseFuture 存到上下文中用户可以随时调用future.get获取结果。异步调用通过**唯一ID**标识此次请求。
## 集群容错负载均衡
Dubbo 引入了**Cluster**、**Directory**、**Router**、**LoadBalance**、**Invoker**模块来保证Dubbo系统的稳健性关系如下图
![Dubbo集群容错负载均衡](images/Middleware/Dubbo集群容错负载均衡.jpg)
- 服务发现时会将多个多个远程调用放入**Directory**,然后通过**Cluster**封装成一个**Invoker**,该**invoker**提供容错功能
- 消费者代用的时候从**Directory**中通过负载均衡获得一个可用**invoker**,最后发起调用
- 你可以认为**Dubbo**中的**Cluster**对上面进行了大的封装,自带各种鲁棒性功能
### 集群容错
集群容错是在消费者端通过**Cluster**子类实现的Cluster接口有10个实现类每个**Cluster**实现类都会创建一个对应的**ClusterInvoker**对象。核心思想是**让用户选择性调用这个Cluster中间层屏蔽后面具体实现细节**。
| Cluster | Cluster Invoker | 作用 |
| :--------------- | :---------------------- | :---------------------------- |
| FailoverCluster | FailoverClusterInvoker | 失败自动切换功能,**默认** |
| FailfastCluster | FailfastClusterInvoker | 一次调用,失败异常 |
| FailsafeCluster | FailsafeClusterInvoker | 调用出错则日志记录 |
| FailbackCluster | FailbackClusterInvoker | 失败返空定时重试2次 |
| ForkingCluster | ForkingClusterInvoker | 一个任务并发调用一个OK则OK |
| BroadcastCluster | BroadcastClusterInvoker | 逐个调用invoker全可用才可用 |
| AvailableCluster | AvailableClusterInvoker | 哪个能用就用那个 |
| MergeableCluster | MergeableClusterInvoker | 按组合并返回结果 |
### 智能容错之负载均衡
Dubbo中一般有4种负载均衡策略。
- **RandomLoadBalance**:加权随机,它的算法思想简单。假设有一组服务器 servers = [A, B, C],对应权重为 weights = [5, 3, 2]权重总和为10。现把这些权重值平铺在一维坐标值上[0, 5) 区间属于服务器 A[5, 8) 区间属于服务器 B[8, 10) 区间属于服务器 C。接下来通过随机数生成器生成一个范围在 [0, 10) 之间的随机数,然后计算这个随机数会落到哪个区间上。**默认实现**。
- **LeastActiveLoadBalance**:最少活跃数负载均衡,选择现在活跃调用数最少的提供者进行调用,活跃的调用数少说明它现在很轻松,而且活跃数都是从 0 加起来的,来一个请求活跃数+1一个请求处理完成活跃数-1所以活跃数少也能变相的体现处理的快。
- **RoundRobinLoadBalance**:加权轮询负载均衡,比如现在有两台服务器 A、B轮询的调用顺序就是 A、B、A、B如果加了权重A 比B 的权重是2:1那现在的调用顺序就是 A、A、B、A、A、B。
- **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一致性 Hash 负载均衡,将服务器的 IP 等信息生成一个 hash 值将hash 值投射到圆环上作为一个节点,然后当 key 来查找的时候顺时针查找第一个大于等于这个 key 的 hash 值的节点。一般而言还会引入虚拟节点,使得数据更加的分散,避免数据倾斜压垮某个节点。如下图 Dubbo 默认搞了 160 个虚拟节点。
![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images/Middleware/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png)
### 智能容错之服务目录
关于 服务目录Directory 你可以理解为是相同服务Invoker的集合核心是RegistryDirectory类。具有三个功能。
- 从注册中心获得invoker列表
- 监控着注册中心invoker的变化invoker的上下线
- 刷新invokers列表到服务目录
### 智能容错之服务路由
服务路由其实就是路由规则,它规定了服务消费者可以调用哪些服务提供者。条件路由规则由两个条件组成,分别用于对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进行匹配。比如有这样一条规则:
```properties
host = 10.20.153.14 => host = 10.20.153.12
```
该条规则表示 IP 为 10.20.153.14 的服务消费者只可调用 IP 为 10.20.153.12 机器上的服务,不可调用其他机器上的服务。条件路由规则的格式如下:
```properties
[服务消费者匹配条件] => [服务提供者匹配条件]
```
如果服务消费者匹配条件为空,表示不对服务消费者进行限制。如果服务提供者匹配条件为空,表示对某些服务消费者禁用服务。
## 设计RPC
一个RPC框架大致需要以下功能
1. 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2. 用动态代理
3. 负载均衡LoadBalance
4. 通信协议
5.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6. 网络通信(Netty)
7. Monitor
3 years ago
# Nacos
## 基本架构
![Nacos架构图](images/Middleware/Nacos架构图.jpeg)
### 服务 (Service)
服务是指一个或一组软件功能例如特定信息的检索或一组操作的执行其目的是不同的客户端可以为不同的目的重用例如通过跨进程的网络调用。Nacos 支持主流的服务生态,如 Kubernetes Service、gRPC|Dubbo RPC Service 或者 Spring Cloud RESTful Service。
### 服务注册中心 (Service Registry)
服务注册中心,它是服务,其实例及元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实例在启动时注册到服务注册表,并在关闭时注销。服务和路由器的客户端查询服务注册表以查找服务的可用实例。服务注册中心可能会调用服务实例的健康检查 API 来验证它是否能够处理请求。
### 服务元数据 (Service Metadata)
服务元数据是指包括服务端点(endpoints)、服务标签、服务版本号、服务实例权重、路由规则、安全策略等描述服务的数据。
### 服务提供方 (Service Provider)
是指提供可复用和可调用服务的应用方。
### 服务消费方 (Service Consumer)
是指会发起对某个服务调用的应用方。
### 配置 (Configuration)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通常会将一些需要变更的参数、变量等从代码中分离出来独立管理,以独立的配置文件的形式存在。目的是让静态的系统工件或者交付物(如 WARJAR 包等)更好地和实际的物理运行环境进行适配。配置管理一般包含在系统部署的过程中,由系统管理员或者运维人员完成这个步骤。配置变更是调整系统运行时的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 配置管理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在数据中心中,系统中所有配置的编辑、存储、分发、变更管理、历史版本管理、变更审计等所有与配置相关的活动统称为配置管理。
### 名字服务 (Naming Service)
提供分布式系统中所有对象(Object)、实体(Entity)的“名字”到关联的元数据之间的映射管理服务,例如 ServiceName -> Endpoints Info, Distributed Lock Name -> Lock Owner/Status Info, DNS Domain Name -> IP List, 服务发现和 DNS 就是名字服务的2大场景。
### 配置服务 (Configuration Service)
在服务或者应用运行过程中,提供动态配置或者元数据以及配置管理的服务提供者。
## 逻辑架构
![Nacos逻辑架构及其组件介绍](images/Middleware/Nacos逻辑架构及其组件介绍.png)
- 服务管理实现服务CRUD域名CRUD服务健康状态检查服务权重管理等功能
- 配置管理实现配置管CRUD版本管理灰度管理监听管理推送轨迹聚合数据等功能
- 元数据管理提供元数据CURD 和打标能力
- 插件机制实现三个模块可分可合能力实现扩展点SPI机制
- 事件机制实现异步化事件通知sdk数据变化异步通知等逻辑
- 日志模块:管理日志分类,日志级别,日志可移植性(尤其避免冲突),日志格式,异常码+帮助文档
- 回调机制sdk通知数据通过统一的模式回调用户处理。接口和数据结构需要具备可扩展性
- 寻址模式解决ip域名nameserver、广播等多种寻址模式需要可扩展
- 推送通道解决server与存储、server间、server与sdk间推送性能问题
- 容量管理:管理每个租户,分组下的容量,防止存储被写爆,影响服务可用性
- 流量管理:按照租户,分组等多个维度对请求频率,长链接个数,报文大小,请求流控进行控制
- 缓存机制容灾目录本地缓存server缓存机制。容灾目录使用需要工具
- 启动模式按照单机模式配置模式服务模式dns模式或者all模式启动不同的程序+UI
- 一致性协议:解决不同数据,不同一致性要求情况下,不同一致性机制
- 存储模块:解决数据持久化、非持久化存储,解决数据分片问题
- Nameserver解决namespace到clusterid的路由问题解决用户环境与nacos物理环境映射问题
- CMDB解决元数据存储与三方cmdb系统对接问题解决应用资源关系
- Metrics暴露标准metrics数据方便与三方监控系统打通
- Trace暴露标准trace方便与SLA系统打通日志白平化推送轨迹等能力并且可以和计量计费系统打通
- 接入管理:相当于阿里云开通服务,分配身份、容量、权限过程
- 用户管理解决用户管理登录sso等问题
- 权限管理:解决身份识别,访问控制,角色管理等问题
- 审计系统:扩展接口方便与不同公司审计系统打通
- 通知系统核心数据变更或者操作方便通过SMS系统打通通知到对应人数据变更
- OpenAPI暴露标准Rest风格HTTP接口简单易用方便多语言集成
- Console易用控制台做服务管理、配置管理等操作
- SDK多语言sdk
- Agentdns-f类似模式或者与mesh等方案集成
- CLI命令行对产品进行轻量化管理像git一样好用
## 功能特性
Nacos 的关键特性包括:
- **服务发现和服务健康监测**
- **动态配置服务**
- **动态 DNS 服务**
- **服务及其元数据管理**
### 数据模型
Nacos 数据模型 Key 由三元组唯一确定, Namespace默认是空串公共命名空间public分组默认是 DEFAULT_GROUP。
![nacos_data_model](images/Middleware/nacos_data_model.jpeg)
### Nacos-SDK类视图
![nacos_sdk_class_relation](images/Middleware/nacos_sdk_class_relation.jpeg)
### 配置领域模型
围绕配置,主要有两个关联的实体,一个是配置变更历史,一个是服务标签(用于打标分类,方便索引),由 ID 关联。
![nacos_config_er](images/Middleware/nacos_config_er.jpeg)
## 安装部署
### 下载源码或者安装包
**从 Github 上下载源码方式**
```bash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alibaba/nacos.git
cd nacos/
mvn -Prelease-nacos -Dmaven.test.skip=true clean install -U
ls -al distribution/target/
// change the $version to your actual path
cd distribution/target/nacos-server-$version/nacos/bin
```
**下载编译后压缩包方式**
您可以从 [最新稳定版本](https://github.com/alibaba/nacos/releases) 下载 `nacos-server-$version.zip` 包。
```bash
unzip nacos-server-$version.zip 或者 tar -xvf nacos-server-$version.tar.gz
cd nacos/bin
```
### 启动服务器
**Linux/Unix/Mac**
启动命令(standalone代表着单机模式运行非集群模式):
```shell
sh startup.sh -m standalone
```
如果您使用的是ubuntu系统或者运行脚本报错提示符号找不到可尝试如下运行
```shell
bash startup.sh -m standalone
```
**Windows**
启动命令(standalone代表着单机模式运行非集群模式):
```shell
startup.cmd -m standalone
```
### 服务测试
**服务注册**
```shell
curl -X POST 'http://127.0.0.1:8848/nacos/v1/ns/instance?serviceName=nacos.naming.serviceName&ip=20.18.7.10&port=8080'
```
**服务发现**
```shell
curl -X GET 'http://127.0.0.1:8848/nacos/v1/ns/instance/list?serviceName=nacos.naming.serviceName'
```
**发布配置**
```shell
curl -X POST "http://127.0.0.1:8848/nacos/v1/cs/configs?dataId=nacos.cfg.dataId&group=test&content=HelloWorld"
```
**获取配置**
```shell
curl -X GET "http://127.0.0.1:8848/nacos/v1/cs/configs?dataId=nacos.cfg.dataId&group=test"
```
### 关闭服务器
**Linux/Unix/Mac**
```shell
sh shutdown.sh
```
**Windows**
```shell
shutdown.cmd
```
或者双击 `shutdown.cmd`运行文件。
## 开源案例
### Spring Boot
#### 启动配置管理
启动了 Nacos server 后,您就可以参考以下示例代码,为您的 Spring Boot 应用启动 Nacos 配置管理服务了。
**第一步**:添加依赖
```xml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boot</groupId>
<artifactId>nacos-config-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latest.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
**注意**:版本 [0.2.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boot/nacos-config-spring-boot-starter)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2.x 版本,版本 [0.1.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boot/nacos-config-spring-boot-starter)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1.x 版本。
**第二步**: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中配置 Nacos server 的地址:
```properties
nacos.config.server-addr=127.0.0.1:8848
```
**第三步**:使用 `@NacosPropertySource` 加载 `dataId``example` 的配置源,并开启自动更新:
```java
@SpringBootApplication
@NacosPropertySource(dataId = "example", autoRefreshed = true)
public class NacosConfig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NacosConfigApplication.class, args);
}
}
```
**第四步**:通过 Nacos 的 `@NacosValue` 注解设置属性值。
```java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config")
public class ConfigController {
@NacosValue(value = "${useLocalCache:false}", autoRefreshed = true)
private boolean useLocalCache;
@RequestMapping(value = "/get", method = GET)
@ResponseBody
public boolean get() {
return useLocalCache;
}
}
```
**第五步**:启动 `NacosConfigApplication`,调用 `curl http://localhost:8080/config/get`,返回内容是 `false`
**第六步**:通过调用 [Nacos Open API](https://nacos.io/zh-cn/docs/open-api.html) 向 Nacos server 发布配置dataId 为`example`,内容为`useLocalCache=true`
```shell
curl -X POST "http://127.0.0.1:8848/nacos/v1/cs/configs?dataId=example&group=DEFAULT_GROUP&content=useLocalCache=true"
```
**第七步**:再次访问 `http://localhost:8080/config/get`,此时返回内容为`true`,说明程序中的`useLocalCache`值已经被动态更新了。
#### 启动服务发现
本节演示如何在您的 Spring Boot 项目中启动 Nacos 的服务发现功能。
**第一步**:添加依赖
```xml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boot</groupId>
<artifactId>nacos-discovery-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latest.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
**注意**:版本 [0.2.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boot/nacos-discovery-spring-boot-starter)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2.x 版本,版本 [0.1.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boot/nacos-discovery-spring-boot-starter)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1.x 版本。
**第二步**: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中配置 Nacos server 的地址:
```properties
nacos.discovery.server-addr=127.0.0.1:8848
```
**第三步**:使用 `@NacosInjected` 注入 Nacos 的 `NamingService` 实例:
```java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discovery")
public class DiscoveryController {
@NacosInjected
private NamingService namingService;
@RequestMapping(value = "/get", method = GET)
@ResponseBody
public List<Instance> get(@RequestParam String serviceName) throws NacosException {
return namingService.getAllInstances(serviceName);
}
}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NacosDiscovery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NacosDiscoveryApplication.class, args);
}
}
```
**第四步**:启动 `NacosDiscoveryApplication`,调用 `curl http://localhost:8080/discovery/get?serviceName=example`,此时返回为空 JSON 数组`[]`。
**第五步**:通过调用 [Nacos Open API](https://nacos.io/zh-cn/docs/open-api.html) 向 Nacos server 注册一个名称为 `example` 服务
```shell
curl -X PUT 'http://127.0.0.1:8848/nacos/v1/ns/instance?serviceName=example&ip=127.0.0.1&port=8080'
```
**第六步**:再次访问 `curl http://localhost:8080/discovery/get?serviceName=example`,此时返回内容为:
```json
[
{
"instanceId": "127.0.0.1-8080-DEFAULT-example",
"ip": "127.0.0.1",
"port": 8080,
"weight": 1.0,
"healthy": true,
"cluster": {
"serviceName": null,
"name": "",
"healthChecker": {
"type": "TCP"
},
"defaultPort": 80,
"defaultCheckPort": 80,
"useIPPort4Check": true,
"metadata": {}
},
"service": null,
"metadata": {}
}
]
```
### Spring Cloud
#### 启动配置管理
启动了 Nacos server 后,您就可以参考以下示例代码,为您的 Spring Cloud 应用启动 Nacos 配置管理服务了。
**第一步**:添加依赖
```xml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config</artifactId>
<version>${latest.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
**注意**:版本 [2.1.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clou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config)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2.1.x 版本。版本 [2.0.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clou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config)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2.0.x 版本,版本 [1.5.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clou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config)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1.5.x 版本。
**第二步**:在 `bootstrap.properties` 中配置 Nacos server 的地址和应用名
```properties
spring.cloud.nacos.config.server-addr=127.0.0.1:8848
spring.application.name=example
```
说明:之所以需要配置 `spring.application.name` ,是因为它是构成 Nacos 配置管理 `dataId`字段的一部分。
**第三步**:在 Nacos Spring Cloud 中,`dataId` 的完整格式如下:
```properties
${prefix}-${spring.profiles.active}.${file-extension}
```
- `prefix` 默认为 `spring.application.name` 的值,也可以通过配置项 `spring.cloud.nacos.config.prefix`来配置。
- `spring.profiles.active` 即为当前环境对应的 profile详情可以参考 [Spring Boot文档](https://docs.spring.io/spring-boot/docs/current/reference/html/boot-features-profiles.html#boot-features-profiles)。 **注意:当 `spring.profiles.active` 为空时,对应的连接符 `-` 也将不存在dataId 的拼接格式变成 `${prefix}.${file-extension}`**
- `file-exetension` 为配置内容的数据格式,可以通过配置项 `spring.cloud.nacos.config.file-extension` 来配置。目前只支持 `properties``yaml` 类型。
**第四步**:通过 Spring Cloud 原生注解 `@RefreshScope` 实现配置自动更新:
```java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config")
@RefreshScope
public class ConfigController {
@Value("${useLocalCache:false}")
private boolean useLocalCache;
@RequestMapping("/get")
public boolean get() {
return useLocalCache;
}
}
```
**第五步**:首先通过调用 [Nacos Open API](https://nacos.io/zh-cn/docs/open-api.html) 向 Nacos Server 发布配置dataId 为`example.properties`,内容为`useLocalCache=true`
```shell
curl -X POST "http://127.0.0.1:8848/nacos/v1/cs/configs?dataId=example.properties&group=DEFAULT_GROUP&content=useLocalCache=true"
```
**第六步**:运行 `NacosConfigApplication`,调用 `curl http://localhost:8080/config/get`,返回内容是 `true`
**第七步**:再次调用 [Nacos Open API](https://nacos.io/zh-cn/docs/open-api.html) 向 Nacos server 发布配置dataId 为`example.properties`,内容为`useLocalCache=false`
```shell
curl -X POST "http://127.0.0.1:8848/nacos/v1/cs/configs?dataId=example.properties&group=DEFAULT_GROUP&content=useLocalCache=false"
```
**第八步**:再次访问 `http://localhost:8080/config/get`,此时返回内容为`false`,说明程序中的`useLocalCache`值已经被动态更新了。
#### 启动服务发现
本节通过实现一个简单的 `echo service` 演示如何在您的 Spring Cloud 项目中启用 Nacos 的服务发现功能,如下图示:
![echo_service](images/Middleware/echo_service.png)
**第一步**:添加依赖:
```xml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discovery</artifactId>
<version>${latest.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
**注意**:版本 [2.1.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clou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discovery)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2.1.x 版本。版本 [2.0.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clou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discovery)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2.0.x 版本,版本 [1.5.x.RELEASE](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clou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discovery)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1.5.x 版本。
**第二步**:配置服务提供者,从而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 Nacos 的服务注册发现功能将其服务注册到 Nacos server 上。
i. 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中配置 Nacos server 的地址:
```properties
server.port=8070
spring.application.name=service-provider
spring.cloud.nacos.discovery.server-addr=127.0.0.1:8848
```
ii. 通过 Spring Cloud 原生注解 `@EnableDiscoveryClient` 开启服务注册发现功能:
```java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DiscoveryClient
public class NacosProvider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NacosProviderApplication.class, args);
}
@RestController
class Echo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value = "/echo/{string}", method = RequestMethod.GET)
public String echo(@PathVariable String string) {
return "Hello Nacos Discovery " + string;
}
}
}
```
**第三步**:配置服务消费者,从而服务消费者可通过 Nacos 的服务注册发现功能从 Nacos server 上获取到它要调用的服务。
i. 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中配置 Nacos server 的地址:
```properties
server.port=8080
spring.application.name=service-consumer
spring.cloud.nacos.discovery.server-addr=127.0.0.1:8848
```
ii. 通过 Spring Cloud 原生注解 `@EnableDiscoveryClient` 开启服务注册发现功能。给 [RestTemplate](https://docs.spring.io/spring-boot/docs/current/reference/html/boot-features-resttemplate.html) 实例添加 `@LoadBalanced` 注解,开启 `@LoadBalanced` 与 [Ribbon](https://cloud.spring.io/spring-cloud-netflix/multi/multi_spring-cloud-ribbon.html) 的集成:
```java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DiscoveryClient
public class NacosConsumerApplication {
@LoadBalanced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NacosConsumerApplication.class, args);
}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private final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Autowired
public TestController(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this.restTemplate = restTemplate;}
@RequestMapping(value = "/echo/{str}", method = RequestMethod.GET)
public String echo(@PathVariable String str) {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http://service-provider/echo/" + str, String.class);
}
}
}
```
**第四步**:启动 `ProviderApplication``ConsumerApplication` ,调用 `http://localhost:8080/echo/2018`,返回内容为 `Hello Nacos Discovery 2018`
# Sentinel
Sentinel分布式系统的流量防卫兵。Sentinel 以流量为切入点从流量控制、熔断降级、系统负载保护等多个维度保护服务的稳定性。Sentinel 具有以下特征:
- **丰富的应用场景**Sentinel 承接了阿里巴巴近 10 年的双十一大促流量的核心场景,例如秒杀(即突发流量控制在系统容量可以承受的范围)、消息削峰填谷、集群流量控制、实时熔断下游不可用应用等
- **完备的实时监控**Sentinel 同时提供实时的监控功能。您可以在控制台中看到接入应用的单台机器秒级数据,甚至 500 台以下规模的集群的汇总运行情况
- **广泛的开源生态**Sentinel 提供开箱即用的与其它开源框架/库的整合模块,例如与 Spring Cloud、Dubbo、gRPC 的整合。您只需要引入相应的依赖并进行简单的配置即可快速地接入 Sentinel
- **完善的 SPI 扩展点**Sentinel 提供简单易用、完善的 SPI 扩展接口。您可以通过实现扩展接口来快速地定制逻辑。例如定制规则管理、适配动态数据源等
## 主要特性
Sentinel 的主要特性:
![Sentinel-features-overview](images/Middleware/Sentinel-features-overview.png)
## 开源生态
Sentinel 的开源生态:
![Sentinel-opensource-eco](images/Middleware/Sentinel-opensource-eco.png)
Sentinel 分为两个部分:
- 核心库Java 客户端)不依赖任何框架/库,能够运行于所有 Java 运行时环境,同时对 Dubbo / Spring Cloud 等框架也有较好的支持
- 控制台Dashboard基于 Spring Boot 开发,打包后可以直接运行,不需要额外的 Tomcat 等应用容器
## Quick Start
### 手动接入Sentinel以及控制台
下面例子将展示应用如何三步接入 Sentinel。同时Sentinel 也提供所见即所得的控制台,可实时监控资源以及管理规则。
**STEP 1. 在应用中引入Sentinel Jar包**
如果应用使用 pom 工程,则在 `pom.xml` 文件中加入以下代码即可:
```xml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sp</groupId>
<artifactId>sentinel-core</artifactId>
<version>1.8.1</version>
</dependency>
```
注意: Sentinel仅支持JDK 1.8或者以上版本。如果未使用依赖管理工具,请到 [Maven Center Repository](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csp/sentinel-core) 直接下载JAR 包。
**STEP 2. 定义资源**
接下来,我们把需要控制流量的代码用 Sentinel API `SphU.entry("HelloWorld")``entry.exit()` 包围起来即可。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将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这端代码作为资源,用 API 包围起来(埋点)。参考代码如下:
```java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itFlowRules();
while (true) {
Entry entry = null;
try {
entry = SphU.entry("HelloWorld");
/*您的业务逻辑 - 开始*/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您的业务逻辑 - 结束*/
} catch (BlockException e1) {
/*流控逻辑处理 - 开始*/
System.out.println("block!");
/*流控逻辑处理 - 结束*/
} finally {
if (entry != null) {
entry.exit();
}
}
}
}
```
完成以上两步后,代码端的改造就完成了。当然,我们也提供了 [注解支持模块](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wiki/注解支持),可以以低侵入性的方式定义资源。
**STEP 3. 定义规则**
接下来,通过规则来指定允许该资源通过的请求次数,如下面的代码定义了资源 `HelloWorld` 每秒最多只能通过 20 个请求。
```java
private static void initFlowRules(){
List<FlowRule> rules = new ArrayList<>();
FlowRule rule = new FlowRule();
rule.setResource("HelloWorld");
rule.setGrade(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
// Set limit QPS to 20.
rule.setCount(20);
rules.add(rule);
FlowRuleManager.loadRules(rules);
}
```
完成上面 3 步Sentinel 就能够正常工作了。更多的信息可以参考 [使用文档](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wiki/如何使用)。
**STEP 4. 检查效果**
Demo 运行之后,我们可以在日志 `~/logs/csp/${appName}-metrics.log.xxx` 里看到下面的输出:
```shell
|--timestamp-|------date time----|-resource-|p |block|s |e|rt
1529998904000|2018-06-26 15:41:44|HelloWorld|20|0 |20|0|0
1529998905000|2018-06-26 15:41:45|HelloWorld|20|5579 |20|0|728
1529998906000|2018-06-26 15:41:46|HelloWorld|20|15698|20|0|0
1529998907000|2018-06-26 15:41:47|HelloWorld|20|19262|20|0|0
1529998908000|2018-06-26 15:41:48|HelloWorld|20|19502|20|0|0
1529998909000|2018-06-26 15:41:49|HelloWorld|20|18386|20|0|0
```
其中 `p` 代表通过的请求, `block` 代表被阻止的请求, `s` 代表成功执行完成的请求个数, `e` 代表用户自定义的异常, `rt` 代表平均响应时长。可以看到,这个程序每秒稳定输出 "hello world" 20 次,和规则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是一样的。
**STEP 5. 启动 Sentinel 控制台**
您可以参考 [Sentinel 控制台文档](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wiki/控制台) 启动控制台,可以实时监控各个资源的运行情况,并且可以实时地修改限流规则。
![dashboard-monitoring](images/Middleware/dashboard-monitoring.png)
# Influxdb
InfluxDB 是用Go语言编写的一个开源分布式时序、事件和指标数据库无需外部依赖。InfluxDB在DB-Engines的时序数据库类别里排名第一。
## 重要特性
- **极简架构:**单机版的InfluxDB只需要安装一个binary即可运行使用完全没有任何的外部依赖
- **极强的写入能力:** 底层采用自研的TSM存储引擎TSM也是基于LSM的思想提供极强的写能力以及高压缩率
- **高效查询:**对Tags会进行索引提供高效的检索
- **InfluxQL**提供QL-Like的查询语言极大的方便了使用数据库在易用性上演进的终极目标都是提供Query Language
- **Continuous Queries**: 通过CQ能够支持auto-rollup和pre-aggregation对常见的查询操作可以通过CQ来预计算加速查询
## 存储引擎
InfluxDB 采用自研的TSM (Time-Structured Merge Tree) 作为存储引擎,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牺牲掉一些功能来对性能达到极致优化其官方文档上有项目存储引擎经历了从LevelDB到BlotDB再到选择自研TSM的过程整个选择转变的思考。
**时序数据库的需求:**
- 数十亿个单独的数据点
- 高写入吞吐量
- 高读取吞吐量
- 大型删除(数据过期)
- 主要是插入/追加工作负载,很少更新
### LSM
**LSM 的局限性**
在官方文档上有写, 为了解决高写入吞吐量的问题, Influxdb 一开始选择了LevelDB 作为其存储引擎。 然而随着更多地了解人们对时间序列数据的需求influxdb遇到了一些无法克服的挑战。
**LSM (日志结构合并树)为 LevelDB的引擎原理**
- levelDB 不支持热备份。 对数据库进行安全备份必须关闭后才能复制。LevelDB的RocksDB和HyperLevelDB变体可以解决此问题
- 时序数据库需要提供一种自动管理数据保存的方式。 即删除过期数据, 而在levelDB 中,删除的代价过高。(通过添加墓碑的方式, 段结构合并的时候才会真正物理性的删除)
### TSM
按不同的时间范围划分为不同的分区Shard因为时序数据写入都是按时间线性产生的所以分区的产生也是按时间线性增长的写入通常是在最新的分区而不会散列到多个分区。分区的优点是数据回收的物理删除非常简单直接把整个分区删除即可。
- 在最开始的时候, influxdb 采用的方案每个shard都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实例底层都是一套独立的LevelDB存储引擎。 这时带来的问题是LevelDB底层采用level compaction策略每个存储引擎都会打开比较多的文件随着shard的增多最终进程打开的文件句柄会很快触及到上限
- 由于遇到大量的客户反馈文件句柄过多的问题InfluxDB在新版本的存储引擎选型中选择了BoltDB替换LevelDB。BoltDB底层数据结构是mmap B+树。 但由于B+ 树会产生大量的随机写。 所以写入性能较差
- 之后Influxdb 最终决定仿照LSM 的思想自研TSM 主要改进点是基于时序数据库的特性作出一些优化包含Cache、WAL以及Data File等各个组件也会有flush、compaction等这类数据操作
## 系统架构
![InfluxDB系统架构](images/Middleware/InfluxDB系统架构.jpg)
- **DataBase**用户可以通过 create database xxx 来创建一个database
- **Retention PolicyRP** 数据保留策略, 可用来规定数据的的过期时间
- **Shard Group** 实现了数据分区但是Shard Group只是一个逻辑概念在它里面包含了大量ShardShard才是InfluxDB中真正存储数据以及提供读写服务的概念
# Spring
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IoC和AOP容器框架。是为Java应用程序提供基础性服务的一套框架目的是用于简化企业应用程序的开发它使得开发者只需要关心业务需求。
**Spring的优点**
- spring属于低侵入式设计代码的污染极低
- spring的DI机制将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交由框架处理减低组件的耦合性
- Spring提供了AOP技术支持将一些通用任务如安全、事务、日志、权限等进行集中式管理从而提供更好的复用
- spring对于主流的应用框架提供了集成支持
**使用Spring框架的好处是什么**
- **轻量:**Spring 是轻量的基本的版本大约2MB
- **控制反转:**Spring通过控制反转实现了松散耦合对象们给出它们的依赖而不是创建或查找依赖的对象们。
- **面向切面的编程(AOP)**Spring支持面向切面的编程并且把应用业务逻辑和系统服务分开
- **容器:**Spring 包含并管理应用中对象的生命周期和配置
- **MVC框架**Spring的WEB框架是个精心设计的框架是Web框架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
- **事务管理:**Spring 提供一个持续的事务管理接口可以扩展到上至本地事务下至全局事务JTA
- **异常处理:**Spring 提供方便的API把具体技术相关的异常比如由JDBCHibernate or JDO抛出的转化为一致的unchecked 异常
## 相关概念
![Spring关系](images/Middleware/Spring关系.jpg)
### Spring
Spring是一个开源容器框架可以接管web层业务层dao层持久层的组件并且可以配置各种bean和维护bean与bean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就是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分层的轻量级开源框架。
### SpringMVC
Spring MVC属于SpringFrameWork的后续产品已经融合在Spring Web Flow里面。SpringMVC是一种web层mvc框架用于替代servlet处理|响应请求获取表单参数表单校验等。SpringMVC是一个MVC的开源框架SpringMVC = struts2 + springspringMVC就相当于是Struts2加上Spring的整合。
![SpringMVC工作原理](images/Middleware/SpringMVC工作原理.png)
SpringMVC是属于SpringWeb里面的一个功能模块SpringWebMVC。专门用来开发SpringWeb项目的一种MVC模式的技术框架实现。
### SpringBoot
Springboot是一个微服务框架延续了spring框架的核心思想IOC和AOP简化了应用的开发和部署。Spring Boot是为了简化Spring应用的创建、运行、调试、部署等而出现的使用它可以做到专注于Spring应用的开发而无需过多关注XML的配置。提供了一堆依赖打包并已经按照使用习惯解决了依赖问题—>习惯大于约定。
Spring Boot基本上是Spring框架的扩展它消除了设置Spring应用程序所需的XML配置为更快更高效的开发生态系统铺平了道路。Spring Boot中的一些特点
- 创建独立的spring应用
- 嵌入Tomcat, JettyUndertow 而且不需要部署他们
- 提供的“starters” poms来简化Maven配置
- 尽可能自动配置spring应用
- 提供生产指标,健壮检查和外部化配置
- 绝对没有代码生成和XML配置要求
## Spring原理
### 核心组件
![Spring核心组件](images/Middleware/Spring核心组件.png)
### Spring常用模块
![Spring常用模块](images/Middleware/Spring常用模块.png)
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模块:
- **Spring Context**提供框架式的Bean访问方式以及企业级功能JNDI、定时任务等
- **Spring Core**核心类库所有功能都依赖于该类库提供IOC和DI服务
- **Spring AOP**AOP服务
- **Spring Web**提供了基本的面向Web的综合特性提供对常见框架如Struts2的支持Spring能够管理这些框架将Spring的资源注入给框架也能在这些框架的前后插入拦截器
- **Spring MVC**提供面向Web应用的Model-View-Controller即MVC实现
- **Spring DAO**对JDBC的抽象封装简化了数据访问异常的处理并能统一管理JDBC事务
- **Spring ORM**对现有的ORM框架的支持
### Spring主要包
![Spring主要包](images/Middleware/Spring主要包.png)
### Spring常用注解
![Spring常用注解](images/Middleware/Spring常用注解.png)
## IoC
IOC就是控制反转指创建对象的控制权转移给Spring框架进行管理并由Spring根据配置文件去创建实例和管理各个实例之间的依赖关系对象与对象之间松散耦合也利于功能的复用。DI依赖注入和控制反转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的描述即 应用程序在运行时依赖IoC容器来动态注入对象需要的外部依赖。
最直观的表达就是以前创建对象的主动权和时机都是由自己把控的IOC让对象的创建不用去new了可以由spring自动生产使用java的反射机制根据配置文件在运行时动态的去创建对象以及管理对象并调用对象的方法的。
Spring的IOC有三种注入方式 **构造器注入、setter方法注入、根据注解注入**。
## AOP
AOP一般称为面向切面作为面向对象的一种补充用于将那些与业务无关但却对多个对象产生影响的公共行为和逻辑抽取并封装为一个可重用的模块这个模块被命名为“切面”Aspect减少系统中的重复代码降低了模块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用于权限认证、日志、事务处理。AOP实现的关键在于 代理模式AOP代理主要分为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静态代理的代表为AspectJ动态代理则以Spring AOP为代表。
### 静态代理
AspectJ是静态代理也称为编译时增强AOP框架会在编译阶段生成AOP代理类并将AspectJ(切面)织入到Java字节码中运行的时候就是增强之后的AOP对象。
### 动态代理
Spring AOP使用的动态代理所谓的动态代理就是说AOP框架不会去修改字节码而是每次运行时在内存中临时为方法生成一个AOP对象这个AOP对象包含了目标对象的全部方法并且在特定的切点做了增强处理并回调原对象的方法。Spring AOP中的动态代理主要有两种方式JDK动态代理和CGLIB动态代理
- **JDK动态代理**只提供接口的代理不支持类的代理要求被代理类实现接口。JDK动态代理的核心是InvocationHandler接口和Proxy类在获取代理对象时使用Proxy类来动态创建目标类的代理类即最终真正的代理类这个类继承自Proxy并实现了我们定义的接口当代理对象调用真实对象的方法时 InvocationHandler 通过invoke()方法反射来调用目标类中的代码,动态地将横切逻辑和业务编织在一起。
**InvocationHandler的invoke(Object proxy,Method method,Object[] args)**
- **proxy**:是最终生成的代理对象
- **method**:是被代理目标实例的某个具体方法;
- **args**:是被代理目标实例某个方法的具体入参, 在方法反射调用时使用
- **CGLIB动态代理**如果被代理类没有实现接口那么Spring AOP会选择使用CGLIB来动态代理目标类。CGLIBCode Generation Library是一个代码生成的类库可以在运行时动态的生成指定类的一个子类对象并覆盖其中特定方法并添加增强代码从而实现AOP。CGLIB是通过继承的方式做的动态代理因此如果某个类被标记为final那么它是无法使用CGLIB做动态代理的。
**静态代理与动态代理区别?**
生成AOP代理对象的时机不同相对来说AspectJ的静态代理方式具有更好的性能但是AspectJ需要特定的编译器进行处理而Spring AOP则无需特定的编译器处理。
IoC让相互协作的组件保持松散的耦合而AOP编程允许你把遍布于应用各层的功能分离出来形成可重用的功能组件。
### 应用场景
AOP 主要应用场景有:
- Authentication 权限
- Caching 缓存
- Context passing 内容传递
- Error handling 错误处理
- Lazy loading 懒加载
- Debugging 调试
- logging, tracing, profiling and monitoring 记录跟踪 优化 校准
-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性能优化
- Persistence 持久化
- Resource pooling 资源池
- Synchronization 同步
- Transactions 事务
## 过滤器Filter
主要作用是过滤字符编码、做一些业务逻辑判断主要用于对用户请求进行预处理同时也可进行逻辑判断。Filter在请求进入servlet容器执行service()方法之前就会经过filter过滤不像Intreceptor一样依赖于springmvc框架只需要依赖于servlet。Filter启动是随WEB应用的启动而启动只需要初始化一次以后都可以进行拦截。Filter有如下几个种类
- 用户授权Filter检查用户请求根据请求过滤用户非法请求
- 日志Filter记录某些特殊的用户请求
- 解码Filter对非标准编码的请求解码
## 拦截器Interceptor
主要作用是拦截用户请求进行处理。比如判断用户登录情况、权限验证只要针对Controller请求进行处理是通过**HandlerInterceptor**。
Interceptor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会话的拦截实现spring的HandlerInterceptor接口并注册到mvc的拦截队列中其中**preHandle()**方法在调用Handler之前进行拦截**postHandle()**方法在视图渲染之前调用,**afterCompletion()**方法在返回相应之前执行;另一种是对方法的拦截,需要使用@Aspect注解在每次调用指定方法的前、后进行拦截。
**Filter和Interceptor的区别**
- Filter是基于函数回调doFilter()方法而Interceptor则是基于Java反射的AOP思想
- Filter依赖于Servlet容器而Interceptor不依赖于Servlet容器
- Filter对几乎所有的请求起作用而Interceptor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
- Interceptor可以访问Action的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Filter不能
- 在action的生命周期里Interceptor可以被多次调用而Filter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调用一次
- Filter在过滤是只能对request和response进行操作而interceptor可以对request、response、handler、modelAndView、exception进行操作
### HandlerInterceptor
HandlerInterceptor是springMVC项目中的拦截器它拦截的目标是请求的地址比MethodInterceptor先执行。
实现一个HandlerInterceptor拦截器可以直接实现HandlerInterceptor接口也可以继承HandlerInterceptorAdapter类。
这两种方法殊途同归其实HandlerInterceptorAdapter也就是声明了HandlerInterceptor接口中所有方法的默认实现而我们在继承他之后只需要重写必要的方法。
### MethodInterceptor
MethodInterceptor是AOP项目中的拦截器它拦截的目标是方法即使不是controller中的方法。实现MethodInterceptor 拦截器大致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现MethodInterceptor接口另一种利用AspectJ的注解或配置。
## Spring流程
### Spring容器启动流程
- 初始化Spring容器注册内置的BeanPostProcessor的BeanDefinition到容器中
① 实例化BeanFactory【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工厂用于生成Bean对象
② 实例化BeanDefinitionReader注解配置读取器用于对特定注解如@Service、@Repository的类进行读取转化成 BeanDefinition 对象BeanDefinition 是 Spring 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存储了 bean 对象的所有特征信息如是否单例是否懒加载factoryBeanName 等)
③ 实例化ClassPathBeanDefinitionScanner路径扫描器用于对指定的包目录进行扫描查找 bean 对象
- 将配置类的BeanDefinition注册到容器中
- 调用refresh()方法刷新容器
① prepareRefresh()刷新前的预处理
② obtainFreshBeanFactory()获取在容器初始化时创建的BeanFactory
③ prepareBeanFactory(beanFactory)BeanFactory的预处理工作向容器中添加一些组件
④ postProcessBeanFactory(beanFactory)子类重写该方法可以实现在BeanFactory创建并预处理完成以后做进一步的设置
⑤ invokeBeanFactoryPostProcessors(beanFactory)在BeanFactory标准初始化之后执行BeanFactoryPostProcessor的方法即BeanFactory的后置处理器
⑥ registerBeanPostProcessors(beanFactory)向容器中注册Bean的后置处理器BeanPostProcessor它的主要作用是干预Spring初始化bean的流程从而完成代理、自动注入、循环依赖等功能
⑦ initMessageSource()初始化MessageSource组件主要用于做国际化功能消息绑定与消息解析
⑧ initApplicationEventMulticaster():初始化事件派发器,在注册监听器时会用到
⑨ onRefresh():留给子容器、子类重写这个方法,在容器刷新的时候可以自定义逻辑
⑩ registerListeners()注册监听器。将容器中所有ApplicationListener注册到事件派发器中并派发之前步骤产生的事件
⑪ finishBeanFactoryInitialization(beanFactory)初始化所有剩下的单实例bean核心方法是preInstantiateSingletons()会调用getBean()方法创建对象
⑫ finishRefresh()发布BeanFactory容器刷新完成事件
### SpringMVC流程
- 用户发送请求至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
- DispatcherServlet收到请求后调用HandlerMapping处理器映射器请求获取Handler
- 处理器映射器根据请求url找到具体的处理器Handler生成处理器对象及处理器拦截器(如果有则生成)一并返回给DispatcherServlet
- DispatcherServlet 调用 HandlerAdapter处理器适配器请求执行Handler
- HandlerAdapter 经过适配调用 具体处理器进行处理业务逻辑
- Handler执行完成返回ModelAndView
- HandlerAdapter将Handler执行结果ModelAndView返回给DispatcherServlet
- DispatcherServlet将ModelAndView传给ViewResolver视图解析器进行解析
- ViewResolver解析后返回具体View
- DispatcherServlet对View进行渲染视图即将模型数据填充至视图中
- DispatcherServlet响应用户
![SpringMVC流程](images/Middleware/SpringMVC流程.jpg)
- 前端控制器 DispatcherServlet接收请求、响应结果相当于转发器有了DispatcherServlet 就减少了其它组件之间的耦合度
- 处理器映射器 HandlerMapping根据请求的URL来查找Handler
- 处理器适配器 HandlerAdapter负责执行Handler
- 处理器 Handler处理器需要程序员开发
- 视图解析器 ViewResolver进行视图的解析根据视图逻辑名将ModelAndView解析成真正的视图view
- 视图ViewView是一个接口 它的实现类支持不同的视图类型如jspfreemarkerpdf等等
### 非拦截器Http请求流程
用户的普通Http请求执行顺序
![用户的普通Http请求执行顺序](images/Middleware/用户的普通Http请求执行顺序.jpg)
### 拦截器Http请求流程
过滤器、拦截器添加后的执行顺序:
![过滤器、拦截器添加后的执行顺序](images/Middleware/过滤器、拦截器添加后的执行顺序.jpg)
# SpringCloud
![SpringCloud](images/Middleware/SpringCloud.png)
## Eurake
Netflix Eureka 是由 Netflix 开源的一款基于 REST 的服务发现组件,包括 Eureka Server 及 Eureka Client。
![Eurake介绍](images/Middleware/Eurake介绍.png)
![Eurake](images/Middleware/Eurake.png)
- **Eurake客户端**负责将这个服务的信息注册到Eureka服务端中
- **Eureka服务端**相当于一个注册中心里面有注册表注册表中保存了各个服务所在的机器和端口号可以通过Eureka服务端找到各个服务
3 years ago
### Eurka工作流程
Eureka的工作流程如下
1. **Eureka Server 启动成功,等待服务端注册**。在启动过程中如果配置了集群,集群之间定时通过 Replicate 同步注册表,每个 Eureka Server 都存在独立完整的服务注册表信息
2. Eureka Client 启动时根据配置的 Eureka Server 地址**去注册中心注册服务**
3. Eureka Client 会**每30s向 Eureka Server 发送一次心跳请求**,证明客户端服务正常
4. 当Eureka Server **90s内没有收到Eureka Client的心跳注册中心则认为该节点失效**,会注销该实例
5. **单位时间内Eureka Server统计到有大量的Eureka Client没有上送心跳则认为可能为网络异常**,进入自我保护机制,不再剔除没有上送心跳的客户端
6. **当Eureka Client心跳请求恢复正常之后Eureka Server自动退出自我保护模式**
7. **Eureka Client定时全量或者增量从注册中心获取服务注册表并且将获取到的信息缓存到本地**
8. 服务调用时Eureka Client会先从本地缓存找调取的服务。若获取不到先从注册中心刷新注册表再同步到本地缓存
9. Eureka Client获取到目标服务器信息发起服务调用
10. Eureka Client程序关闭时向Eureka Server发送取消请求Eureka Server将实例从注册表中删除
### Eureka Server
Eureka Server注册中心服务端主要对外提供了三个功能
- **服务注册**
服务提供者启动时,会通过 Eureka Client 向 Eureka Server 注册信息Eureka Server 会存储该服务的信息Eureka Server 内部有二层缓存机制来维护整个注册表。
- **提供注册表**
服务消费者在调用服务时,如果 Eureka Client 没有缓存注册表的话,会从 Eureka Server 获取最新的注册表。
- **同步状态**
Eureka Client 通过注册、心跳机制和 Eureka Server 同步当前客户端的状态。
**自我保护机制**
默认情况下,如果 Eureka Server 在一定的 90s 内没有接收到某个微服务实例的心跳会注销该实例。但是在微服务架构下服务之间通常都是跨进程调用网络通信往往会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微服务状态正常网络分区故障导致此实例被注销。固定时间内大量实例被注销可能会严重威胁整个微服务架构的可用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ureka 开发了自我保护机制那么什么是自我保护机制呢Eureka Server 在运行期间会去统计心跳失败比例在 15 分钟之内是否低于 85%,如果低于 85%Eureka Server 即会进入自我保护机制。Eureka Server 触发自我保护机制后,页面会出现提示:
![EurekaServer触发自我保护机制](images/Middleware/EurekaServer触发自我保护机制.png)
Eureka Server进入自我保护机制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Eureka不再从注册列表中移除因为长时间没收到心跳而应该过期的服务**
- **Eureka仍然能够接受新服务的注册和查询请求但是不会被同步到其它节点上(即保证当前节点依然可用)**
- **当网络稳定时,当前实例新的注册信息会被同步到其它节点中**
Eureka自我保护机制是为了防止误杀服务而提供的一个机制
- **当个别客户端出现心跳失联时,则认为是客户端的问题,剔除掉客户端**
- **当Eureka捕获到大量的心跳失败时则认为可能是网络问题进入自我保护机制**
- **当客户端心跳恢复时Eureka会自动退出自我保护机制**
如果在保护期内刚好这个服务提供者非正常下线了,此时服务消费者就会拿到一个无效的服务实例,即会调用失败。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服务消费者端要有一些容错机制,如重试,断路器等。通过在 Eureka Server 配置如下参数,开启或者关闭保护机制,生产环境建议打开:
```properties
eureka.server.enable-self-preservation=true
```
### Eureka Client
Eureka Client注册中心客户端是一个 Java 客户端,用于简化与 Eureka Server 的交互。Eureka Client 会拉取、更新和缓存 Eureka Server 中的信息。因此当所有的 Eureka Server 节点都宕掉,服务消费者依然可以使用缓存中的信息找到服务提供者,但是当服务有更改的时候会出现信息不一致。
- **Register —— 服务注册**
服务的提供者,将自身注册到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也是一个 Eureka Client。当 Eureka Client 向 Eureka Server 注册时,它提供自身的元数据,比如 IP 地址、端口,运行状况指示符 URL主页等。
- **Renew —— 服务续约**
Eureka Client 会每隔 30 秒发送一次心跳来续约。 通过续约来告知 Eureka Server 该 Eureka Client 运行正常,没有出现问题。 默认情况下,如果 Eureka Server 在 90 秒内没有收到 Eureka Client 的续约Server 端会将实例从其注册表中删除,此时间可配置,一般情况不建议更改。服务续约的两个重要属性:
```properties
# 服务续约任务的调用间隔时间默认为30秒
eureka.instance.lease-renewal-interval-in-seconds=30
# 服务失效的时间默认为90秒。
eureka.instance.lease-expiration-duration-in-seconds=90
```
- **Eviction —— 服务剔除**
当Eureka Client和Eureka Server不再有心跳时Eureka Server会将该服务实例从服务注册列表中删除即服务剔除。
- **Cancel —— 服务下线**
Eureka Client 在程序关闭时向 Eureka Server 发送取消请求。 发送请求后,该客户端实例信息将从 Eureka Server 的实例注册表中删除。该下线请求不会自动完成,它需要调用以下内容:
```java
DiscoveryManager.getInstance().shutdownComponent();
```
- **GetRegisty —— 获取注册列表信息**
Eureka Client 从服务器获取注册表信息并将其缓存在本地。客户端会使用该信息查找其他服务从而进行远程调用。该注册列表信息定期每30秒钟更新一次。每次返回注册列表信息可能与 Eureka Client 的缓存信息不同Eureka Client 自动处理。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注册列表信息不能及时匹配Eureka Client 则会重新获取整个注册表信息。 Eureka Server 缓存注册列表信息整个注册表以及每个应用程序的信息进行了压缩压缩内容和没有压缩的内容完全相同。Eureka Client 和 Eureka Server 可以使用 JSON/XML 格式进行通讯。在默认情况下 Eureka Client 使用压缩 JSON 格式来获取注册列表的信息。获取服务是服务消费者的基础,所以必有两个重要参数需要注意:
```properties
# 启用服务消费者从注册中心拉取服务列表的功能
eureka.client.fetch-registry=true
# 设置服务消费者从注册中心拉取服务列表的间隔
eureka.client.registry-fetch-interval-seconds=30
```
- **Remote Call —— 远程调用**
当Eureka Client从注册中心获取到服务提供者信息后就可以通过Http请求调用对应的服务服务提供者有多个时Eureka Client客户端会通过Ribbon自动进行负载均衡。
### Eureka缓存机制
**Eureka Server数据存储**
Eureka Server的数据存储层是双层的 ConcurrentHashMap
```java
private final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Map<String, Lease<InstanceInfo>>> registry= new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Map<String, Lease<InstanceInfo>>>();
```
- **key**:为服务名,即 `spring.application.name`,也就是客户端实例注册的应用名
- **subKey**:为 `instanceId`也就是服务的唯一实例ID
- **Lease< InstanceInfo >**Lease对象存储着这个实例的所有注册信息包括 ip 、端口、属性等
**Eureka Server缓存机制**
Eureka Server为了提供响应效率提供了两层的缓存结构将Eureka Client所需要的注册信息直接存储在缓存结构中。
- **第一层缓存readOnlyCacheMap本质上是 ConcurrentHashMap**
依赖定时从 readWriteCacheMap 同步数据,默认时间为 30 秒。
readOnlyCacheMap 是一个 CurrentHashMap 只读缓存,这个主要是为了供客户端获取注册信息时使用,其缓存更新,依赖于定时器的更新,通过和 readWriteCacheMap 的值做对比,如果数据不一致,则以 readWriteCacheMap 的数据为准。
- **第二层缓存readWriteCacheMap本质上是 Guava 缓存**
readWriteCacheMapreadWriteCacheMap 的数据主要同步于存储层。当获取缓存时判断缓存中是否没有数据,如果不存在此数据,则通过 CacheLoader 的 load 方法去加载加载成功之后将数据放入缓存同时返回数据。readWriteCacheMap缓存过期时间默认为180秒当服务下线、过期、注册、状态变更都会来清除此缓存中的数据。
Eureka Client 获取全量或者增量的数据时,会先从一级缓存中获取;如果一级缓存中不存在,再从二级缓存中获取;如果二级缓存也不存在,这时候先将存储层的数据同步到缓存中,再从缓存中获取。通过 Eureka Server 的二层缓存机制,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 Eureka Server 的响应时间,通过数据存储层和缓存层的数据切割,根据使用场景来提供不同的数据支持。
**其它缓存设计**
除过 Eureka Server 端存在缓存外Eureka Client 也同样存在着缓存机制Eureka Client 启动时会全量拉取服务列表,启动后每隔 30 秒从 Eureka Server 量获取服务列表信息并保持在本地缓存中。Eureka Client 增量拉取失败,或者增量拉取之后对比 hashcode 发现不一致,就会执行全量拉取,这样避免了网络某时段分片带来的问题,同样会更新到本地缓存。同时对于服务调用,如果涉及到 ribbon 负载均衡,那么 ribbon 对于这个实例列表也有自己的缓存,这个缓存定时(默认30秒)从 Eureka Client 的缓存更新。这么多的缓存机制可能就会造成一些问题,一个服务启动后可能最长需要 90s 才能被其它服务感知到:
1. 首先Eureka Server 维护每 30s 更新的响应缓存
2. Eureka Client 对已经获取到的注册信息也做了 30s 缓存
3. 负载均衡组件 Ribbon 也有 30s 缓存
这三个缓存加起来,就有可能导致服务注册最长延迟 90s ,这个需要我们在特殊业务场景中注意其产生的影响。
### 常用配置
Eureka Server常用配置
```properties
#服务端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前面章节有介绍
eureka.server.enable-self-preservation=true
#扫描失效服务的间隔时间单位毫秒默认是60*1000即60秒
eureka.server.eviction-interval-timer-in-ms= 60000
#间隔多长时间,清除过期的 delta 数据
eureka.server.delta-retention-timer-interval-in-ms=0
#请求频率限制器
eureka.server.rate-limiter-burst-size=10
#是否开启请求频率限制器
eureka.server.rate-limiter-enabled=false
#请求频率的平均值
eureka.server.rate-limiter-full-fetch-average-rate=100
#是否对标准的client进行频率请求限制。如果是false则只对非标准client进行限制
eureka.server.rate-limiter-throttle-standard-clients=false
#注册服务、拉去服务列表数据的请求频率的平均值
eureka.server.rate-limiter-registry-fetch-average-rate=500
#设置信任的client list
eureka.server.rate-limiter-privileged-clients=
#在设置的时间范围类期望与client续约的百分比。
eureka.server.renewal-percent-threshold=0.85
#多长时间更新续约的阈值
eureka.server.renewal-threshold-update-interval-ms=0
#对于缓存的注册数据,多长时间过期
eureka.server.response-cache-auto-expiration-in-seconds=180
#多长时间更新一次缓存中的服务注册数据
eureka.server.response-cache-update-interval-ms=0
#缓存增量数据的时间,以便在检索的时候不丢失信息
eureka.server.retention-time-in-m-s-in-delta-queue=0
#当时间戳不一致的时候,是否进行同步
eureka.server.sync-when-timestamp-differs=true
#是否采用只读缓存策略,只读策略对于缓存的数据不会过期。
eureka.server.use-read-only-response-cache=true
################server node 与 node 之间关联的配置#####################33
#发送复制数据是否在request中总是压缩
eureka.server.enable-replicated-request-compression=false
#指示群集节点之间的复制是否应批处理以提高网络效率。
eureka.server.batch-replication=false
#允许备份到备份池的最大复制事件数量。而这个备份池负责除状态更新的其他事件。可以根据内存大小,超时和复制流量,来设置此值得大小
eureka.server.max-elements-in-peer-replication-pool=10000
#允许备份到状态备份池的最大复制事件数量
eureka.server.max-elements-in-status-replication-pool=10000
#多个服务中心相互同步信息线程的最大空闲时间
eureka.server.max-idle-thread-age-in-minutes-for-peer-replication=15
#状态同步线程的最大空闲时间
eureka.server.max-idle-thread-in-minutes-age-for-status-replication=15
#服务注册中心各个instance相互复制数据的最大线程数量
eureka.server.max-threads-for-peer-replication=20
#服务注册中心各个instance相互复制状态数据的最大线程数量
eureka.server.max-threads-for-status-replication=1
#instance之间复制数据的通信时长
eureka.server.max-time-for-replication=30000
#正常的对等服务instance最小数量。-1表示服务中心为单节点。
eureka.server.min-available-instances-for-peer-replication=-1
#instance之间相互复制开启的最小线程数量
eureka.server.min-threads-for-peer-replication=5
#instance之间用于状态复制开启的最小线程数量
eureka.server.min-threads-for-status-replication=1
#instance之间复制数据时可以重试的次数
eureka.server.number-of-replication-retries=5
#eureka节点间间隔多长时间更新一次数据。默认10分钟。
eureka.server.peer-eureka-nodes-update-interval-ms=600000
#eureka服务状态的相互更新的时间间隔。
eureka.server.peer-eureka-status-refresh-time-interval-ms=0
#eureka对等节点间连接超时时间
eureka.server.peer-node-connect-timeout-ms=200
#eureka对等节点连接后的空闲时间
eureka.server.peer-node-connection-idle-timeout-seconds=30
#节点间的读数据连接超时时间
eureka.server.peer-node-read-timeout-ms=200
#eureka server 节点间连接的总共最大数量
eureka.server.peer-node-total-connections=1000
#eureka server 节点间连接的单机最大数量
eureka.server.peer-node-total-connections-per-host=10
#在服务节点启动时eureka尝试获取注册信息的次数
eureka.server.registry-sync-retries=
#在服务节点启动时eureka多次尝试获取注册信息的间隔时间
eureka.server.registry-sync-retry-wait-ms=
#当eureka server启动的时候不能从对等节点获取instance注册信息的情况应等待多长时间。
eureka.server.wait-time-in-ms-when-sync-empty=0
```
Eureka Client 常用配置:
```properties
#该客户端是否可用
eureka.client.enabled=true
#实例是否在eureka服务器上注册自己的信息以供其他服务发现默认为true
eureka.client.register-with-eureka=false
#此客户端是否获取eureka服务器注册表上的注册信息默认为true
eureka.client.fetch-registry=false
#是否过滤掉非UP的实例。默认为true
eureka.client.filter-only-up-instances=true
#与Eureka注册服务中心的通信zone和url地址
eureka.client.serviceUrl.defaultZone=http://${eureka.instance.hostname}:${server.port}/eureka/
#client连接Eureka服务端后的空闲等待时间默认为30 秒
eureka.client.eureka-connection-idle-timeout-seconds=30
#client连接eureka服务端的连接超时时间默认为5秒
eureka.client.eureka-server-connect-timeout-seconds=5
#client对服务端的读超时时长
eureka.client.eureka-server-read-timeout-seconds=8
#client连接all eureka服务端的总连接数默认200
eureka.client.eureka-server-total-connections=200
#client连接eureka服务端的单机连接数量默认50
eureka.client.eureka-server-total-connections-per-host=50
#执行程序指数回退刷新的相关属性是重试延迟的最大倍数值默认为10
eureka.client.cache-refresh-executor-exponential-back-off-bound=10
#执行程序缓存刷新线程池的大小默认为5
eureka.client.cache-refresh-executor-thread-pool-size=2
#心跳执行程序回退相关的属性是重试延迟的最大倍数值默认为10
eureka.client.heartbeat-executor-exponential-back-off-bound=10
#心跳执行程序线程池的大小,默认为5
eureka.client.heartbeat-executor-thread-pool-size=5
# 询问Eureka服务url信息变化的频率s默认为300秒
eureka.client.eureka-service-url-poll-interval-seconds=300
#最初复制实例信息到eureka服务器所需的时间s默认为40秒
eureka.client.initial-instance-info-replication-interval-seconds=40
#间隔多长时间再次复制实例信息到eureka服务器默认为30秒
eureka.client.instance-info-replication-interval-seconds=30
#从eureka服务器注册表中获取注册信息的时间间隔s默认为30秒
eureka.client.registry-fetch-interval-seconds=30
# 获取实例所在的地区。默认为us-east-1
eureka.client.region=us-east-1
#实例是否使用同一zone里的eureka服务器默认为true理想状态下eureka客户端与服务端是在同一zone下
eureka.client.prefer-same-zone-eureka=true
# 获取实例所在的地区下可用性的区域列表用逗号隔开。AWS
eureka.client.availability-zones.china=defaultZone,defaultZone1,defaultZone2
#eureka服务注册表信息里的以逗号隔开的地区名单如果不这样返回这些地区名单则客户端启动将会出错。默认为null
eureka.client.fetch-remote-regions-registry=
#服务器是否能够重定向客户端请求到备份服务器。 如果设置为false服务器将直接处理请求如果设置为true它可能发送HTTP重定向到客户端。默认为false
eureka.client.allow-redirects=false
#客户端数据接收
eureka.client.client-data-accept=
#增量信息是否可以提供给客户端看默认为false
eureka.client.disable-delta=false
#eureka服务器序列化/反序列化的信息中获取“_”符号的的替换字符串。默认为“__“
eureka.client.escape-char-replacement=__
#eureka服务器序列化/反序列化的信息中获取“$”符号的替换字符串。默认为“_-”
eureka.client.dollar-replacement="_-"
#当服务端支持压缩的情况下是否支持从服务端获取的信息进行压缩。默认为true
eureka.client.g-zip-content=true
#是否记录eureka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在注册表的信息方面的差异默认为false
eureka.client.log-delta-diff=false
# 如果设置为true,客户端的状态更新将会点播更新到远程服务器上默认为true
eureka.client.on-demand-update-status-change=true
#此客户端只对一个单一的VIP注册表的信息感兴趣。默认为null
eureka.client.registry-refresh-single-vip-address=
#client是否在初始化阶段强行注册到服务中心默认为false
eureka.client.should-enforce-registration-at-init=false
#client在shutdown的时候是否显示的注销服务从服务中心默认为true
eureka.client.should-unregister-on-shutdown=true
```
Eureka Instance 常用配置:
```properties
#服务注册中心实例的主机名
eureka.instance.hostname=localhost
#注册在Eureka服务中的应用组名
eureka.instance.app-group-name=
#注册在的Eureka服务中的应用名称
eureka.instance.appname=
#该实例注册到服务中心的唯一ID
eureka.instance.instance-id=
#该实例的IP地址
eureka.instance.ip-address=
#该实例相较于hostname是否优先使用IP
eureka.instance.prefer-ip-address=false
```
### Eureka集群原理
![Eureka集群原理](images/Middleware/Eureka集群原理.png)
- **Eureka Server集群相互之间通过 Replicate(复制) 来同步数据**
相互之间不区分主节点和从节点,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在这种架构中,节点通过彼此互相注册来提高可用性,每个节点需要添加一个或多个有效的 serviceUrl 指向其它节点。
- **如果某台Eureka Server宕机Eureka Client的请求会自动切换到新的Eureka Server节点**
当宕机的服务器重新恢复后Eureka 会再次将其纳入到服务器集群管理之中。当节点开始接受客户端请求时,所有的操作都会进行节点间复制,将请求复制到其它 Eureka Server 所知的所有节点中。
- **Eureka Server的同步遵循一个原则只要有一条边将节点连接就可以进行信息传播与同步**
如果存在多个节点,只需要将节点之间两两连接起来形成通路,那么其它注册中心都可以共享信息。每个 Eureka Server 同时也是 Eureka Client多个 Eureka Server 之间通过 P2P 的方式完成服务注册表的同步。
- **Eureka Server集群之间的状态是采用异步方式同步的**
所以不保证节点间的状态一定是一致的,不过基本能保证最终状态是一致的。
**Eureka 分区**
Eureka 提供了 Region 和 Zone 两个概念来进行分区,这两个概念均来自于亚马逊的 AWS:
- **region**:可以理解为地理上的不同区域,比如亚洲地区,中国区或者深圳等等。没有具体大小的限制。根据项目具体的情况,可以自行合理划分 region
- **zone**:可以简单理解为 region 内的具体机房,比如说 region 划分为深圳,然后深圳有两个机房,就可以在此 region 之下划分出 zone1、zone2 两个 zone
上图中的 us-east-1c、us-east-1d、us-east-1e 就代表了不同的 Zone。Zone 内的 Eureka Client 优先和 Zone 内的 Eureka Server 进行心跳同步,同样调用端优先在 Zone 内的 Eureka Server 获取服务列表,当 Zone 内的 Eureka Server 挂掉之后,才会从别的 Zone 中获取信息。
**Eurka 保证 AP**
Eureka Server 各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几个节点挂掉不会影响正常节点的工作,剩余的节点依然可以提供注册和查询服务。而 Eureka Client 在向某个 Eureka 注册时,如果发现连接失败,则会自动切换至其它节点。只要有一台 Eureka Server 还在,就能保证注册服务可用(保证可用性),只不过查到的信息可能不是最新的(不保证强一致性)。
### Eureka一致性协议
Eureka 和 Zookeeper 的最大区别: Eureka 是 AP 模型Zookeeper 是 CP 模型。在出现脑裂等场景时Eureka 可用性是每一位也就是说出现脑裂时每个分区仍可以独立提供服务是去中心化的。那Eureka是如何实现最终一致性的呢
#### 消息广播
1. Eureka Server 管理了全部的服务器列表PeerEurekaNodes
2. 当 Eureka Server 收到客户端的注册、下线、心跳请求时,通过 PeerEurekaNode 向其余的服务器进行消息广播,如果广播失败则重试,直到任务过期后取消任务,此时这两台服务器之间数据会出现短暂的不一致。
**注意:** 虽然消息广播失败,但只要收到客户端的心跳,仍会向所有的服务器(包括失联的服务器)广播心跳任务。
3. 如果网络恢复正常,收到了其它服务器广播的心跳任务,此时可能有三种情况:
1. 一是脑裂很快恢复,一切正常;
2. 二是该实例已经自动过期,则重新进行注册;
3. 三是数据冲突,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则需要发起同步请求,其实也就是重新注册一次,同时踢除老的实例。
总之,通过集群之间的消息广播可以实现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服务注册**
1. Spring Cloud Eureka 在应用启动时,会在 EurekaAutoServiceRegistration 这个类初始化的时候,主动去 Eureka Server 端注册。
2. Eureka 在启动完成之后会启动一个 40 秒执行一次的定时任务,该任务会去监测自身的 IP 信息以及自身的配置信息是否发生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会重新发起注册。
3. 续约返回 404 状态码时,会去重新注册
**主动下线**
Eureka 会在 spring 容器销毁的时候执行 shutDown 方法 ,该方法首先会将自身的状态改为 DOWN接着发送cancle 命令至 Eureka Server 请求下掉自己的服务。
**心跳续约与自动下线**
健康检测,一般都是 TTL(Time To Live) 机制。eg: 客户端每 5s 发送心跳,服务端 15s 没收到心跳包,更新实例状态为不健康, 30s 未收到心跳包,从服务列表中删除。**Eureka Server 默认每 30s 发送心跳包90s 未收心跳则删除。这个清理过期实例的线程,每 60s 执行一次。**
#### 崩溃恢复
**重启**
Spring Cloud Eureka 启动时,在初始化 EurekaServerBootstrap#initEurekaServerContext 时会调用 PeerAwareInstanceRegistryImpl#syncUp 从其它 Eureka 中同步数据。
**脑裂**
- 发生脑裂后:和 Eureka Server 同区的服务可以正常访问,而不同区的服务则自动过期。
- 脑裂恢复后:接收其它 Eureka Sever 发送过来的心跳请求,此时有三种情况:一是脑裂很快恢复,一切正常;二是该实例已经自动过期,则重新进行注册;三是数据冲突,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则需要发起同步请求。
3 years ago
## Zuul
Zuul 是由 Netflix 孵化的一个致力于“网关 “解决方案的开源组件。
![Zuul介绍](images/Middleware/Zuul介绍.png)
**网关的作用**
- 统一入口:未全部为服务提供一个唯一的入口,网关起到外部和内部隔离的作用,保障了后台服务的安全性
- 鉴权校验:识别每个请求的权限,拒绝不符合要求的请求
- 动态路由:动态的将请求路由到不同的后端集群中
- 减少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耦合:服务可以独立发展,通过网关层来做映射
![zuul过滤器的生命周期](images/Middleware/zuul过滤器的生命周期.png)
![zuul限流参数](images/Middleware/zuul限流参数.png)
![Zuul](images/Middleware/Zuul.png)
## Feign
3 years ago
`Feign` 使用时分成两步:一是生成 Feign 的动态代理;二是 Feign 执行。
![Feign整体设计](images/Middleware/Feign整体设计.png)
**总结:**
- 前两步是生成动态对象:将 Method 方法的注解解析成 MethodMetadata并最终生成 Feign 动态代理对象
- 后几步是调用过程根据解析的MethodMetadata对象将Method方法的参数转换成Request最后调用Client发送请求
### Feign动态代理
![Feign动态代理](images/Middleware/Feign动态代理.png)
`Feign` 的默认实现是 ReflectiveFeign通过 Feign.Builder 构建。**总结**
1. Contract 统一将方法解析 MethodMetadata(*),这样就可以通过实现不同的 Contract 适配各种 REST 声明式规范。
2. buildTemplate 实际上将 Method 方法的参数转换成 Request。
3. 将 metadata 和 buildTemplate 封装成 MethodHandler。
### 基于Feign实现负载均衡
基于 Feign 的负载均衡(整合 Ribbon。想要进行负载均衡那就要对 Client 进行包装,实现负载均衡。 相关代码见`RibbonClient`和`LBClient`。
```java
// RibbonClient 主要逻辑
private final Client delegate;
private final LBClientFactory lbClientFactory;
public Response execute(Request request, Request.Options options) throws IOException {
try {
URI asUri = URI.create(request.url());
String clientName = asUri.getHost();
URI uriWithoutHost = cleanUrl(request.url(), clientName);
// 封装 RibbonRequest包含 Client、Request、uri
LBClient.RibbonRequest ribbonRequest =
new LBClient.RibbonRequest(delegate, request, uriWithoutHost);
// executeWithLoadBalancer 实现负载均衡
return lbClient(clientName).executeWithLoadBalancer(
ribbonRequest,
new FeignOptionsClientConfig(options)).toResponse();
} catch (ClientException e) {
propagateFirstIOException(e);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
**总结:** 实际上是把 Client 对象包装了一下,通过 executeWithLoadBalancer 进行负载均衡,这是 Ribbon 提供了 API。更多关于 Ribbon 的负载均衡就不在这进一步说明了。
```java
public final class LBClient extends AbstractLoadBalancerAwareClient
<LBClient.RibbonRequest, LBClient.RibbonResponse> {
// executeWithLoadBalancer 方法通过负载均衡算法后,最终调用 execute
@Override
public RibbonResponse execute(RibbonRequest request, IClientConfig configOverride)
throws IOException, ClientException {
Request.Options options;
if (configOverride != null) {
options = new Request.Options(
configOverride.get(CommonClientConfigKey.ConnectTimeout, connectTimeout),
configOverride.get(CommonClientConfigKey.ReadTimeout, readTimeout),
configOverride.get(CommonClientConfigKey.FollowRedirects, followRedirects));
} else {
options = new Request.Options(connectTimeout, readTimeout);
}
// http 请求
Response response = request.client().execute(request.toRequest(), options);
if (retryableStatusCodes.contains(response.status())) {
response.close();
throw new ClientException(ClientException.ErrorType.SERVER_THROTTLED);
}
return new RibbonResponse(request.getUri(), response);
}
}
```
### 基于Feign实现熔断
基于 Feign 的熔断与限流(整合 Hystrix。想要进行限流那就要在方法执行前进行拦截也就是重写InvocationHandlerFactory在方法执行前进行熔断与限流。相关代码见 `HystrixFeign`,其实也就是实现了 HystrixInvocationHandler。
```java
// HystrixInvocationHandler 主要逻辑
public Object invoke(final Object proxy, final Method method, final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HystrixCommand<Object> hystrixCommand =
new HystrixCommand<Object>(setterMethodMap.get(method)) {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run()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HystrixInvocationHandler.this.dispatch.get(method).invoke(args);
}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getFallback() {
};
}
...
return hystrixCommand.execute();
}
```
### Feign参数编码整体流程
![Feign参数编码整体流程](images/Middleware/Feign参数编码整体流程.png)**总结:**
- 前两步是`Feign`代理生成阶段解析方法参数及注解元信息。后三步是调用阶段将方法参数编码成Http请求的数据格式
- Contract 接口将 UserService 中每个接口中的方法及其注解解析为 MethodMetadata然后使用 RequestTemplate# request 编码为一个 Request
- RequestTemplate#request 编码为一个 Request 后就可以调用 Client#execute 发送 Http 请求
- Client 的具体实现有 HttpURLConnection、Apache HttpComponnets、OkHttp3 、Netty 等。本文关注前三步:即 Feign 方法元信息解析及参数编码过程。
### Feign整体装配流程
![Feign整体装配流程](images/Middleware/Feign整体装配流程.png)
**总结:** OpenFeign 装配有两个入口:
1.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自动装配spring.factories
```properties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EnableAutoConfiguration=\
org.springframework.cloud.openfeign.ribbon.FeignRibbonClientAutoConfiguration,\
org.springframework.cloud.openfeign.FeignAutoConfiguration
```
- FeignAutoConfiguration自动装配 FeignContext 和 Targeter以及 Client 配置。
- `FeignContext` 是每个 FeignClient 的装配上下文,默认的配置是 FeignClientsConfiguration
- `Targeter` 有两种实现:一是 DefaultTargeter直接调用 Feign.Builder **二是 HystrixTargeter调用 HystrixFeign.Builder开启熔断。**
- `Client` :自动装配 ApacheHttpClientOkHttpClient装配条件不满足默认是 Client.Default。但这些 Client 都没有实现负载均衡。
- FeignRibbonClientAutoConfiguration实现负载均衡负载均衡是在 Client 这一层实现的。
- `HttpClientFeignLoadBalancedConfiguration` ApacheHttpClient 实现负载均衡
- `OkHttpFeignLoadBalancedConfiguration` OkHttpClient实现负载均衡
- `DefaultFeignLoadBalancedConfiguration` Client.Default实现负载均衡
2. @EnableFeignClients 自动扫描
@EnableFeignClients 注入 FeignClientsRegistrarFeignClientsRegistrar 开启自动扫描,将包下 @FeignClient 标注的接口包装成 FeignClientFactoryBean 对象,最终通过 Feign.Builder 生成该接口的代理对象。而 Feign.Builder 的默认配置是 FeignClientsConfiguration是在 FeignAutoConfiguration 自动注入的。
**注意:** 熔断与限流是 FeignAutoConfiguration 通过注入 HystrixTargeter 完成的而负载均衡是FeignRibbonClientAutoConfiguration 注入的。
3 years ago
### 其它
3 years ago
3 years ago
Feign是是一个声明式的Web Service客户端。
![Feign介绍](images/Middleware/Feign介绍.png)
Feign就是使用了动态代理
- 首先,如果你对某个接口定义了@FeignClient注解Feign就会针对这个接口创建一个动态代理
- 接着你要是调用那个接口,本质就是会调用 Feign创建的动态代理这是核心中的核心
- Feign的动态代理会根据你在接口上的@RequestMapping等注解来动态构造出你要请求的服务的地址
- 最后针对这个地址,发起请求、解析响应
![Feign](images/Middleware/Feign.png)
![Feign远程调用流程](images/Middleware/Feign远程调用流程.png)
## Ribbon
Ribbon Netflix 公司开源的一个负载均衡的组件。
![Ribbon介绍](images/Middleware/Ribbon介绍.png)
Ribbon在服务消费者端配置和使用它的作用就是负载均衡然后默认使用的负载均衡算法是轮询算法Ribbon会从Eureka服务端中获取到对应的服务注册表然后就知道相应服务的位置然后Ribbon根据设计的负载均衡算法去选择一台机器Feigin就会针对这些机器构造并发送请求如下图所示
![Ribbon](images/Middleware/Ribbon.png)
![Ribbon规则](images/Middleware/Ribbon规则.png)
## Hystrix
Hystrix是Netstflix 公司开源的一个项目,它提供了熔断器功能,能够阻止分布式系统中出现联动故障。
![Hystrix介绍](images/Middleware/Hystrix介绍.png)
Hystrix是隔离、熔断以及降级的一个框架说白了就是Hystrix会搞很多小线程池然后让这些小线程池去请求服务返回结果Hystrix相当于是个中间过滤区如果我们的积分服务挂了那我们请求积分服务直接就返回了不需要等待超时时间结束抛出异常这就是所谓的熔断但是也不能啥都不干就返回啊不然我们之后手动加积分咋整啊那我们每次调用积分服务就在数据库里记录一条消息这就是所谓的降级Hystrix隔离、熔断和降级的全流程如下
![Hystrix](images/Middleware/Hystrix.png)
![Hystrix熔断](images/Middleware/Hystrix熔断.png)
## Gateway
Spring Cloud Gateway 是 Spring 官方基于 Spring 5.0、 Spring Boot 2.0 和 Project Reactor 等技术开发的网关, Spring Cloud Gateway 旨在为微服务架构提供简单、 有效且统一的 API 路由管理方式。
![Gateway介绍](images/Middleware/Gateway介绍.png)
## Config
Spring Cloud 中提供了分布式配置中 Spring Cloud Config ,为外部配置提供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支持。
![Config介绍](images/Middleware/Config介绍.png)
## Bus
使用 Spring Cloud Bus, 可以非常容易地搭建起消息总线。
![Bus介绍](images/Middleware/Bus介绍.png)
## OAuth2
Sprin Cloud 构建的微服务系统中可以使用 Spring Cloud OAuth2 来保护微服务系统。
![OAuth2介绍](images/Middleware/OAuth2介绍.png)
## Sleuth
Spring Cloud Sleuth是Spring Cloud 个组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分布式系统中提供服务链路追踪的解决方案。
![Sleuth介绍](images/Middleware/Sleuth介绍.png)
# MyBatis
Mybatis是一个半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内部封装了JDBC加载驱动、创建连接、创建statement等繁杂的过程开发者开发时只需要关注如何编写SQL语句可以严格控制sql执行性能灵活度高。
作为一个半ORM框架MyBatis 可以使用 XML 或注解来配置和映射原生信息,将 POJO映射成数据库中的记录避免了几乎所有的 JDBC 代码和手动设置参数以及获取结果集。
通过xml 文件或注解的方式将要执行的各种 statement 配置起来并通过java对象和 statement中sql的动态参数进行映射生成最终执行的sql语句最后由mybatis框架执行sql并将结果映射为java对象并返回。从执行sql到返回result的过程
由于MyBatis专注于SQL本身灵活度高所以比较适合对性能的要求很高或者需求变化较多的项目如互联网项目。
**Mybaits优缺点**
- 优点
- 基于SQL语句编程相当灵活不会对应用程序或者数据库的现有设计造成任何影响SQL写在XML里解除sql与程序代码的耦合便于统一管理提供XML标签支持编写动态SQL语句并可重用
- 与JDBC相比减少了50%以上的代码量消除了JDBC大量冗余的代码不需要手动开关连接
- 很好的与各种数据库兼容因为MyBatis使用JDBC来连接数据库所以只要JDBC支持的数据库MyBatis都支持
- 能够与Spring很好的集成
- 提供映射标签支持对象与数据库的ORM字段关系映射提供对象关系映射标签支持对象关系组件维护
- 缺点
- SQL语句的编写工作量较大尤其当字段多、关联表多时对开发人员编写SQL语句的功底有一定要求
- SQL语句依赖于数据库导致数据库移植性差不能随意更换数据库
**#{}和${}的区别是什么?**
- `${}` 是字符串替换
- `#{}` 是预处理
使用#{}可以有效的防止SQL注入提高系统安全性。
## MyBatis架构
3 years ago
![Mybatis核心成员数据流](images/Middleware/Mybatis核心成员数据流.png)
核心成员说明
| 核心成员 | 功能说明 |
| ---------------- | ------------------------------------------------------------ |
| Configuration | 保存MyBatis大部分配置信息 |
| SqlSession | MyBatis主要的顶层API与数据库交互实现数据库增删改查功能 |
| Executor | MyBatis 调度器负责SQL语句的生成和查询缓存的维护 |
| StatementHandler | 封装JDBC负责对JDBC statement 的操作,如设置参数等 |
| ParameterHandler | 用户传递的参数转换成JDBC Statement 所对应的数据类型 |
| ResultSetHandler | 负责将JDBC返回的ResultSet结果集对象转换成List类型的集合 |
| TypeHandler | 负责java数据类型和jdbc数据类型(也可以说是数据表列类型)之间的映射和转换 |
| MappedStatement | MappedStatement维护一条<select\|update\|delete\|insert>节点的封装 |
| SqlSource | 负责根据用户传递的parameterObject动态地生成SQL语句将信息封装到BoundSql对象中并返回 |
| BoundSql | 表示动态生成的SQL语句以及相应的参数信息 |
3 years ago
## MyBatis流程
![Mybatis流程](images/Middleware/Mybatis流程.png)
## Dao接口工作原理
Mapper 接口的工作原理是JDK动态代理Mybatis运行时会使用JDK动态代理为Mapper接口生成代理对象proxy代理对象会拦截接口方法根据类的全限定名+方法名唯一定位到一个MapperStatement并调用执行器执行所代表的sql然后将sql执行结果返回。
Mapper接口里的方法是不能重载的因为是使用 全限名+方法名 的保存和寻找策略。
## MyBatis缓存
3 years ago
MyBatis 中有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默认情况下一级缓存是开启的,而且是不能关闭的。一级缓存是指 SqlSession 级别的缓存,当在同一个 SqlSession 中进行相同的 SQL 语句查询时,第二次以后的查询不会从数据库查询,而是直接从缓存中获取,一级缓存最多缓存 1024 条 SQL。二级缓存是指可以跨 SqlSession 的缓存。是 mapper 级别的缓存对于mapper级别的缓存不同的sqlsession 是可以共享的。一级缓存核心类是PerpetualCache本质是一个hashMap。二级缓存默认不开启。
3 years ago
![MyBatis缓存机制](images/Middleware/MyBatis缓存机制.png)
### 一级缓存
Mybatis的一级缓存原理(sqlsession级别)。第一次发出一个查询 sqlsql 查询结果写入 sqlsession 的一级缓存中,缓存使用的数据结构是一个 map。
- keyMapperID+offset+limit+Sql+所有的入参
- value用户信息
同一个 sqlsession 再次发出相同的 sql就从缓存中取出数据。如果两次中间出现 commit 操作(修改、添加、删除),本 sqlsession 中的一级缓存区域全部清空,下次再去缓存中查询不到所以要从数据库查询,从数据库查询到再写入缓存。
### 二级缓存
二级缓存的范围是 mapper 级别mapper 同一个命名空间mapper 以命名空间为单位创建缓存数据结构,结构是 map。mybatis 的二级缓存是通过 CacheExecutor 实现的。CacheExecutor其实是 Executor 的代理对象。所有的查询操作,在 CacheExecutor 中都会先匹配缓存中是否存在,不存在则查询数据库。
- keyMapperID+offset+limit+Sql+所有的入参
**具体使用需要配置:**
- Mybatis 全局配置中启用二级缓存配置
- 在对应的 Mapper.xml 中配置 cache 节点
- 在对应的 select 查询节点中添加 useCache=true
## MyBatis主要组件
![MyBatis执行sql流程](images/Middleware/MyBatis执行sql流程.png)
### SqlSessionFactoryBuilder
从名称长可以看出来使用的建造者设计模式Builder用于构建SqlSessionFactory对象
- 解析mybatis的xml配置文件然后创建Configuration对象对应<configuration>标签)
- 根据创建的Configuration对象创建SqlSessionFactory默认使用DefaultSqlSessionFactory
### SqlSessionFactory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使用的工厂模式Factory用于创建并初始化SqlSession对象数据库会话
- 调用openSession方法创建SqlSession对象可以将SqlSession理解为数据库连接会话
- openSession方法有多个重载可以创建SqlSession关闭自动提交、指定ExecutorType、指定数据库事务隔离级别
### SqlSession
如果了解web开发就应该知道cookie和session吧SqlSession的session和web开发中的session概念类似。session译为“会话、会议”数据的有效时间范围是在会话期间会议期间会话会议结束后数据就清除了。也可以将SqlSession理解为一个数据库连接但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创建SqlSession之后如果不执行sql那么这个连接是无意义的所以数据库连接在执行sql的时候才建立的
SqlSession只是定义了执行sql的一些方法而具体的实现由子类来完成比如SqlSession有一个接口实现类DefaultSqlSession。MyBatis中通过Executor来执行sql的在创建SqlSession的时候openSession同时会创建一个Executor对象。
### Executor
Executor人称“执行器”是一个接口定义了对JDBC的封装。MyBatis中提供了多种执行器如下
![MyBatis-Executor](images/Middleware/MyBatis-Executor.png)CacheExecutor其实是一个Executor代理类包含一个delegate需要创建时手动传入要入simple、reuse、batch三者之一)。ClosedExecutor所有接口都会抛出异常表示一个已经关闭的Executor。创建SqlSession时默认使用的是SimpleExecutor。
Executor是对JDBC的封装。当我们使用JDBC来执行sql时一般会先预处理sql也就是conn.prepareStatement(sql)获取返回的PreparedStatement对象实现了Statement接口再调用statement的executeXxx()来执行sql。也就是说Executor在执行sql的时候也是需要创建Statement对象的。
### StatementHandler
在JDBC中是调用Statement.executeXxx()来执行sql。在MyBatis也是调用Statement.executeXxx()来执行sql此时就不得不提StatementHandler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工人他的工作包括
- 对sql进行预处理
- 调用statement.executeXxx()执行sql
- 将数据库返回的结果集进行对象转换ORM
### ParameterHandler
 ParameterHandler的功能就是sql预处理后进行设置参数。ParamterHandler有一个DefaultParameterHandler。
### ResultSetHandler
当执行statement.execute()后就可以通过statement.getResultSet()来获取结果集获取到结果集之后MyBatis会使用ResultSetHandler来将结果集的数据转换为Java对象ORM映射。ResultSetHandler有一个实现类DefaultResultHandler其重写handlerResultSets方法。
### TypeHandler
TypeHandler主要用在两个地方
- 参数绑定发生在ParameterHandler.setParamenters()中
MyBatis中可以使用<resultMap>来定义结果的映射关系包括每一个字段的类型。TypeHandler可以对某个字段按照xml中配置的类型进行设置值比如设置sql的uid参数时类型为INTEGERjdbcType
- 获取结果集中的字段值发生在ResultSetHandler处理结果集的过程中
# Nginx
## Nginx安装
```shell
# CentOS
yum install nginx;
# Ubuntu
sudo apt-get install nginx;
# Mac
brew install nginx;
```
安装完成后,通过 `rpm \-ql nginx` 命令查看 `Nginx` 的安装信息:
```shell
# Nginx配置文件
/etc/nginx/nginx.conf # nginx 主配置文件
/etc/nginx/nginx.conf.default
# 可执行程序文件
/usr/bin/nginx-upgrade
/usr/sbin/nginx
# nginx库文件
/usr/lib/systemd/system/nginx.service # 用于配置系统守护进程
/usr/lib64/nginx/modules # Nginx模块目录
# 帮助文档
/usr/share/doc/nginx-1.16.1
/usr/share/doc/nginx-1.16.1/CHANGES
/usr/share/doc/nginx-1.16.1/README
/usr/share/doc/nginx-1.16.1/README.dynamic
/usr/share/doc/nginx-1.16.1/UPGRADE-NOTES-1.6-to-1.10
# 静态资源目录
/usr/share/nginx/html/404.html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 存放Nginx日志文件
/var/log/nginx
```
主要关注的文件夹有两个:
- `/etc/nginx/conf.d/` 是子配置项存放处, `/etc/nginx/nginx.conf` 主配置文件会默认把该文件夹中所有子配置项都引入
- `/usr/share/nginx/html/` 静态文件都放在这个文件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习惯放在其他地方
## 运维命令
一般可以在 `/etc/nginx/nginx.conf` 中配置。
### systemctl命令
```shell
# 开机配置
# 开机自动启动
systemctl enable nginx
# 关闭开机自动启动
systemctl disable nginx
# 启动Nginx
systemctl start nginx # 启动Nginx成功后可以直接访问主机IP此时会展示Nginx默认页面
# 停止Nginx
systemctl stop nginx
# 重启Nginx
systemctl restart nginx
# 重新加载Nginx
systemctl reload nginx
# 查看 Nginx 运行状态
systemctl status nginx
# 查看Nginx进程
ps -ef | grep nginx
# 杀死Nginx进程
kill -9 pid # 根据上面查看到的Nginx进程号杀死Nginx进程-9 表示强制结束进程
```
### Nginx应用命令
```shell
# 启动
nginx -s start
# 向主进程发送信号,重新加载配置文件,热重启
nginx -s reload
# 重启 Nginx
nginx -s reopen
# 快速关闭
nginx -s stop
# 等待工作进程处理完成后关闭
nginx -s quit
# 查看当前 Nginx 最终的配置
nginx -T
# 检查配置是否有问题
nginx -t
```
## 配置规则
Nginx层级结构如下
![Nginx层级结构](images/Middleware/Nginx层级结构.png)
### URI匹配
```shell
location = / {
# 完全匹配 =
# 大小写敏感 ~
# 忽略大小写 ~*
}
location ^~ /images/ {
# 前半部分匹配 ^~
# 可以使用正则,如:
# location ~* \.(gif|jpg|png)$ { }
}
location / {
# 如果以上都未匹配,会进入这里
}
```
### upstream
```nginx
语法upstream name {
...
}
上下文http
示例:
upstream back_end_server{
server 192.168.100.33:8081
}
```
`upstream` 用于定义上游服务器(指的就是后台提供的应用服务器)的相关信息。
```nginx
upstream test_server{
# weight=3 权重值默认为1
# max_conns=1000 上游服务器的最大并发连接数
# fail_timeout=10s 服务器不可用的判定时间
# max_fails=2 服务器不可用的检查次数
# backup 备份服务器,仅当其他服务器都不可用时才会启用
# down 标记服务器长期不可用,离线维护;
server 127.0.0.1:8081 weight=3 max_conns=1000 fail_timeout=10s max_fails=2;
# 限制每个worker子进程与上游服务器空闲长连接的最大数量
keepalive 16;
# 单个长连接可以处理的最多 HTTP 请求个数
keepalive_requests 100;
# 空闲长连接的最长保持时间
keepalive_timeout 60s;
}
```
### proxy_pass
```nginx
语法proxy_pass URL;
上下文location、if、limit_except
示例:
proxy_pass http://127.0.0.1:8081
proxy_pass http://127.0.0.1:8081/proxy
```
`URL` 参数原则:
- `URL` 必须以 `http``https` 开头
- `URL` 中可以携带变量
- `URL` 中是否带 `URI` ,会直接影响发往上游请求的 `URL`
`URL` 后缀带 `/` 和不带 `/` 的区别:
- 不带 `/` 意味着 `Nginx` 不会修改用户 `URL` ,而是直接透传给上游的应用服务器
-`/` 意味着 `Nginx` 会修改用户 `URL` ,修改方法是将 `location` 后的 `URL` 从用户 `URL` 中删除
```nginx
# 用户请求 URL /bbs/abc/test.html
location /bbs/{
# 请求到达上游应用服务器的 URL /bbs/abc/test.html
proxy_pass http://127.0.0.1:8080;
# 请求到达上游应用服务器的 URL /abc/test.html
proxy_pass http://127.0.0.1:8080/;
}
```
## 应用场景
### 反向代理
```nginx
# 1 /etc/nginx/conf.d/proxy.conf
# 1.1 模拟被代理服务
server{
listen 80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proxy/ {
root /usr/share/nginx/html/proxy;
index index.html;
}
}
# 1.2 /usr/share/nginx/html/proxy/index.html
<h1> 121.42.11.34 proxy html </h1>
# 2 /etc/nginx/conf.d/proxy.conf
# 2.1 back server
upstream back_end {
server 121.42.11.34:8080 weight=2 max_conns=1000 fail_timeout=10s max_fails=3;
keepalive 32;
keepalive_requests 80;
keepalive_timeout 20s;
}
# 2.2 代理配置
server {
listen 80;
# vim /etc/hosts进入配置文件,添加如下内容121.5.180.193 proxy.lion.club
server_name proxy.lion.club;
location /proxy {
proxy_pass http://back_end/proxy;
}
}
```
### 负载均衡
```nginx
# 1 /etc/nginx/conf.d/balance.conf
# 1.1 模拟被代理服务1
server{
listen 8020;
location / {
return 200 'return 8020 \n';
}
}
# 1.2 模拟被代理服务2
server{
listen 8030;
location / {
return 200 'return 8030 \n';
}
}
# 1.3 模拟被代理服务3
server{
listen 8040;
location / {
return 200 'return 8040 \n';
}
}
# 2 /etc/nginx/conf.d/balance.conf
# 2.1 demo server list
upstream demo_server {
server 121.42.11.34:8020;
server 121.42.11.34:8030;
server 121.42.11.34:8040;
}
# 2.2 代理配置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balance.lion.club;
location /balance/ {
proxy_pass http://demo_server;
}
}
```
#### hash算法
```nginx
upstream demo_server {
hash $request_uri;
server 121.42.11.34:8020;
server 121.42.11.34:8030;
server 121.42.11.34:8040;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balance.lion.club;
location /balance/ {
proxy_pass http://demo_server;
}
}
```
`hash $request_uri` 表示使用 `request_uri` 变量作为 `hash``key` 值,只要访问的 `URI` 保持不变,就会一直分发给同一台服务器。
#### ip_hash
```nginx
upstream demo_server {
ip_hash;
server 121.42.11.34:8020;
server 121.42.11.34:8030;
server 121.42.11.34:8040;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balance.lion.club;
location /balance/ {
proxy_pass http://demo_server;
}
}
```
根据客户端的请求 `ip` 进行判断,只要 `ip` 地址不变就永远分配到同一台主机。它可以有效解决后台服务器 `session` 保持的问题。
#### 最少连接数算法
```nginx
upstream demo_server {
zone test 10M; # zone可以设置共享内存空间的名字和大小
least_conn;
server 121.42.11.34:8020;
server 121.42.11.34:8030;
server 121.42.11.34:8040;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balance.lion.club;
location /balance/ {
proxy_pass http://demo_server;
}
}
```
各个 `worker` 子进程通过读取共享内存的数据,来获取后端服务器的信息。来挑选一台当前已建立连接数最少的服务器进行分配请求。
### 配置缓存
**① proxy_cache**
存储一些之前被访问过、而且可能将要被再次访问的资源,使用户可以直接从代理服务器获得,从而减少上游服务器的压力,加快整个访问速度。
```nginx
语法proxy_cache zone | off ; # zone 是共享内存的名称
默认值proxy_cache off;
上下文http、server、location
```
**② proxy_cache_path**
设置缓存文件的存放路径。
```nginx
语法proxy_cache_path path [level=levels] ...可选参数省略,下面会详细列举
默认值proxy_cache_path off
上下文http
```
参数含义:
- `path` 缓存文件的存放路径
- `level path` 的目录层级
- `keys_zone` 设置共享内存
- `inactive` 在指定时间内没有被访问缓存会被清理默认10分钟
**③ proxy_cache_key**
设置缓存文件的 `key`
```nginx
语法proxy_cache_key
默认值proxy_cache_key $scheme$proxy_host$request_uri;
上下文http、server、location
```
**④ proxy_cache_valid**
配置什么状态码可以被缓存,以及缓存时长。
```nginx
语法proxy_cache_valid [code...] time;
上下文http、server、location
配置示例proxy_cache_valid 200 304 2m;; # 说明对于状态为200和304的缓存文件的缓存时间是2分钟
```
**⑤ proxy_no_cache**
定义相应保存到缓存的条件,如果字符串参数的至少一个值不为空且不等于“ 0”则将不保存该响应到缓存。
```nginx
语法proxy_no_cache string;
上下文http、server、location
示例proxy_no_cache $http_pragma $http_authorization;
```
**⑥ proxy_cache_bypass**
定义条件,在该条件下将不会从缓存中获取响应。
```nginx
语法proxy_cache_bypass string;
上下文http、server、location
示例proxy_cache_bypass $http_pragma $http_authorization;
```
**⑦ upstream_cache_status 变量**
它存储了缓存是否命中的信息,会设置在响应头信息中,在调试中非常有用。
```nginx
MISS: 未命中缓存
HIT命中缓存
EXPIRED: 缓存过期
STALE: 命中了陈旧缓存
REVALIDDATED: Nginx验证陈旧缓存依然有效
UPDATING: 内容陈旧,但正在更新
BYPASS: X响应从原始服务器获取
```
```nginx
proxy_cache_path /etc/nginx/cache_temp levels=2:2 keys_zone=cache_zone:30m max_size=2g inactive=60m use_temp_path=off;
upstream cache_server{
server 121.42.11.34:1010;
server 121.42.11.34:1020;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cache.lion.club;
# 场景一:实时性要求不高,则配置缓存
location /demo {
proxy_cache cache_zone; # 设置缓存内存,上面配置中已经定义好的
proxy_cache_valid 200 5m; # 缓存状态为200的请求缓存时长为5分钟
proxy_cache_key $request_uri; # 缓存文件的key为请求的URI
add_header Nginx-Cache-Status $upstream_cache_status # 把缓存状态设置为头部信息,响应给客户端
proxy_pass http://cache_server; # 代理转发
}
# 场景二:实时性要求非常高,则配置不缓存
# URI 中后缀为 .txt 或 .text 的设置变量值为 "no cache"
if ($request_uri ~ \.(txt|text)$) {
set $cache_name "no cache"
}
location /test {
proxy_no_cache $cache_name; # 判断该变量是否有值,如果有值则不进行缓存,如果没有值则进行缓存
proxy_cache cache_zone; # 设置缓存内存
proxy_cache_valid 200 5m; # 缓存状态为200的请求缓存时长为5分钟
proxy_cache_key $request_uri; # 缓存文件的key为请求的URI
add_header Nginx-Cache-Status $upstream_cache_status # 把缓存状态设置为头部信息,响应给客户端
proxy_pass http://cache_server; # 代理转发
}
}
```
### HTTPS
下载证书的压缩文件,里面有个 `Nginx` 文件夹,把 `xxx.crt``xxx.key` 文件拷贝到服务器目录,再进行如下配置:
```nginx
server {
listen 443 ssl http2 default_server; # SSL 访问端口号为 443
server_name lion.club; # 填写绑定证书的域名(我这里是随便写的)
ssl_certificate /etc/nginx/https/lion.club_bundle.crt; # 证书地址
ssl_certificate_key /etc/nginx/https/lion.club.key; # 私钥地址
ssl_session_timeout 10m;
ssl_protocols TLSv1 TLSv1.1 TLSv1.2; # 支持ssl协议版本默认为后三个主流版本是[TLSv1.2]
location /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
```
### 开启gzip压缩
`/etc/nginx/conf.d/` 文件夹中新建配置文件 `gzip.conf`
```nginx
# 默认off是否开启gzip
gzip on;
# 要采用 gzip 压缩的 MIME 文件类型,其中 text/html 被系统强制启用
gzip_types text/plain text/css application/json application/x-javascript text/xml application/xml application/xml+rss text/javascript;
# ---- 以上两个参数开启就可以支持Gzip压缩了 ----
# 默认 off该模块启用后Nginx 首先检查是否存在请求静态文件的 gz 结尾的文件,如果有则直接返回该 .gz 文件内容
gzip_static on;
# 默认 offnginx做为反向代理时启用用于设置启用或禁用从代理服务器上收到相应内容 gzip 压缩
gzip_proxied any;
# 用于在响应消息头中添加VaryAccept-Encoding使代理服务器根据请求头中的Accept-Encoding识别是否启用gzip压缩
gzip_vary on;
# gzip 压缩比,压缩级别是 1-91 压缩级别最低9 最高,级别越高压缩率越大,压缩时间越长,建议 4-6
gzip_comp_level 6;
# 获取多少内存用于缓存压缩结果16 8k 表示以 8k*16 为单位获得
gzip_buffers 16 8k;
# 允许压缩的页面最小字节数页面字节数从header头中的 Content-Length 中进行获取。默认值是 0不管页面多大都压缩。建议设置成大于 1k 的字节数,小于 1k 可能会越压越大
gzip_min_length 1k;
# 默认 1.1,启用 gzip 所需的 HTTP 最低版本
gzip_http_version 1.1;
```
## 常用配置
### 侦听端口
```nginx
server {
# Standard HTTP Protocol
listen 80;
# Standard HTTPS Protocol
listen 443 ssl;
# For http2
listen 443 ssl http2;
# Listen on 80 using IPv6
listen [::]:80;
# Listen only on using IPv6
listen [::]:80 ipv6only=on;
}
```
### 访问日志
```nginx
server {
# Relative or full path to log file
access_log /path/to/file.log;
# Turn 'on' or 'off'
access_log on;
}
```
### 域名
```nginx
server {
# Listen to yourdomain.com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 Listen to multiple domains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www.yourdomain.com;
# Listen to all domains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 Listen to all top-level domains
server_name yourdomain.*;
# Listen to unspecified Hostnames (Listens to IP address itself)
server_name "";
}
```
### 静态资源
```nginx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location / {
root /path/to/website;
}
}
```
### 重定向
```nginx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yourdomain.com;
return 301 http://yourdomain.com$request_uri;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yourdomain.com;
location /redirect-url {
return 301 http://otherdomain.com;
}
}
```
### 反向代理
```nginx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0.0.0.0:3000;
# where 0.0.0.0:3000 is your application server (Ex: node.js) bound on 0.0.0.0 listening on port 3000
}
}
```
### 负载均衡
```nginx
upstream node_js {
server 0.0.0.0:3000;
server 0.0.0.0:4000;
server 123.131.121.122;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node_js;
}
}
```
### SSL协议
```nginx
server {
listen 443 ssl;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ssl on;
ssl_certificate /path/to/cert.pem;
ssl_certificate_key /path/to/privatekey.pem;
ssl_stapling on;
ssl_stapling_verify on;
ssl_trusted_certificate /path/to/fullchain.pem;
ssl_protocols TLSv1 TLSv1.1 TLSv1.2;
ssl_session_timeout 1h;
ssl_session_cache shared:SSL:50m;
add_header Strict-Transport-Security max-age=15768000;
}
# Permanent Redirect for HTTP to HTTPS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return 301 https://$host$request_uri;
}
```
## 日志分析
```shell
# 统计IP访问量
awk '{print $1}' access.log | sort -n | uniq | wc -l
# 查看某一时间段的IP访问量(4-5点)
grep "07/Apr/2017:0[4-5]" access.log | awk '{print $1}' | sort | uniq -c| sort -nr | wc -l
# 查看访问最频繁的前100个IP
awk '{print $1}' access.log | sort -n |uniq -c | sort -rn | head -n 100
# 查看访问100次以上的IP
awk '{print $1}' access.log | sort -n |uniq -c |awk '{if($1 >100) print $0}'|sort -rn
# 查询某个IP的详细访问情况,按访问频率排序
grep '104.217.108.66' access.log |awk '{print $7}'|sort |uniq -c |sort -rn |head -n 100
# 页面访问统计
# 查看访问最频的页面(TOP100)
awk '{print $7}' access.log | sort |uniq -c | sort -rn | head -n 100
# 查看访问最频的页面([排除php页面】(TOP100)
grep -v ".php" access.log | awk '{print $7}' | sort |uniq -c | sort -rn | head -n 100
# 查看页面访问次数超过100次的页面
cat access.log | cut -d ' ' -f 7 | sort |uniq -c | awk '{if ($1 > 100) print $0}' | less
# 查看最近1000条记录访问量最高的页面
tail -1000 access.log |awk '{print $7}'|sort|uniq -c|sort -nr|less
# 请求量统计
# 统计每秒的请求数,top100的时间点(精确到秒)
awk '{print $4}' access.log |cut -c 14-21|sort|uniq -c|sort -nr|head -n 100
# 统计每分钟的请求数,top100的时间点(精确到分钟)
awk '{print $4}' access.log |cut -c 14-18|sort|uniq -c|sort -nr|head -n 100
# 统计每小时的请求数,top100的时间点(精确到小时)
awk '{print $4}' access.log |cut -c 14-15|sort|uniq -c|sort -nr|head -n 100
# 性能分析
# 列出传输时间超过 3 秒的页面显示前20条
cat access.log|awk '($NF > 3){print $7}'|sort -n|uniq -c|sort -nr|head -20
# 列出php页面请求时间超过3秒的页面并统计其出现的次数显示前100条
cat access.log|awk '($NF > 1 && $7~/\.php/){print $7}'|sort -n|uniq -c|sort -nr|head -100
# 蜘蛛抓取统计
# 统计蜘蛛抓取次数
grep 'Baiduspider' access.log |wc -l
# 统计蜘蛛抓取404的次数
grep 'Baiduspider' access.log |grep '404' | wc -l
# TCP连接统计
# 查看当前TCP连接数
netstat -tan | grep "ESTABLISHED" | grep ":80" | wc -l
# 用tcpdump嗅探80端口的访问看看谁最高
tcpdump -i eth0 -tnn dst port 80 -c 1000 | awk -F"." '{print $1"."$2"."$3"."$4}' | sort | uniq -c | sort -nr
awk '{print $1}' $logpath |sort -n|uniq|wc -l
# 系统正在统计某一个时间段IP访问量为
sed -n '/22\/Jun\/2017:1[5]/,/22\/Jun\/2017:1[6]/p' $logpath|awk '{print $1}'|sort -n|uniq|wc -l
# 访问100次以上的IP
awk '{print $1}' $logpath|sort -n|uniq -c|awk '{if($1>100) print $0}'|sort -rn
# 访问最频繁的请求(TOP50)
awk '{print $7}' $logpath |sort |uniq -c|sort -rn |head -n 50
# 统计每秒的请求数(TOP50)
awk '{print $4}' $logpath|cut -c 14-21|sort |uniq -c|sort -nr|head -n 50
# 统计每分钟的请求数(TOP50)
awk '{print $4}' $logpath|cut -c 14-18|sort|uniq -c|sort -nr|head -n 50
# 统计每小时请求数(TOP50)
awk '{print $4}' $logpath|cut -c 14-15|sort|uniq -c|sort -nr|head -n 50
# 传输时间超过1秒的请求(TOP20)
cat $logpath|awk '($NF > 1){print $7}'|sort -n|uniq -c|sort -nr|head -20
```
# LVS
LVS是Linux Virtual Server的简写意即Linux虚拟服务器是一个虚拟的服务器集群系统。
## 工作模式
LVS有三种常见的负载均衡的模式**NAT模式(网络地址转换模式)、IP TUN隧道模式、DR知己路由模式**。阿里云还提供了两种模式:**full NAT模式、ENAT模式**。
**术语**
- **DS**Director Server指的是前端负载均衡器
- **RS**Real Server后端真实的工作服务器
- **VIP**Virtual Ip Address向外部直接面向用户请求作为用户请求的目标的IP地址
- **DIP**Director Server IP主要用于和内部主机通讯的IP地址
- **RIP**Real Server IP后端服务器的IP地址
- **CIP**Client IP客户端主机IP地址
(假设 cip 是200.200.200.2 vip是200.200.200.1
### NAT模式(网络地址转换)
**NAT模式(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客户发出请求发送请求给链接调度器的VIP调度器将请求报文中的目标Ip地址改为RIP。这样服务器RealServer将请求的内容发给调度器调度器再将报文中的源IP地址改为VIP。
![LVS-NAT](images/Middleware/LVS-NAT.png)
**原理**
- client发出请求sip 200.200.200.2dip 200.200.200.1
- 请求包到达lvslvs修改请求包为sip 200.200.200.2 dip rip
- 请求包到达rs rs回复sip ripdip 200.200.200.2
- 这个回复包不能直接给client因为rip不是VIP会被reset掉
- 但是因为lvs是网关所以这个回复包先走到网关网关有机会修改sip
- 网关修改sip为VIP修改后的回复包sip 200.200.200.1dip 200.200.200.2发给client
![LVS-NAT-IP](images/Middleware/LVS-NAT-IP.png)
**优点**
- 配置简单
- 支持端口映射(看名字就知道)
- RIP一般是私有地址主要用户LVS和RS之间通信
**缺点**
- LVS和所有RS必须在同一个vlan
- 进出流量都要走LVS转发
- LVS容易成为瓶颈
- 一般而言需要将VIP配置成RS的网关
**分析**
- **为什么NAT要求lvs和RS在同一个vlan**
因为回复包必须经过lvs再次修改sip为vipclient才认如果回复包的sip不是client包请求的dip也就是vip那么这个连接会被reset掉。如果LVS不是网关因为回复包的dip是cip那么可能从其它路由就走了LVS没有机会修改回复包的sip
**NAT结构**
- LVS修改进出包的(sip, dip)的时只改了其中一个所以才有接下来的full NAT
- NAT最大的缺点是要求LVS和RS必须在同一个vlan这样限制了LVS集群和RS集群的部署灵活性
![LVS-NAT-STR](images/Middleware/LVS-NAT-STR.png)
### IP TUN模型(IP隧道)
**IP TUN模型(IP Tunneling-IP隧道)**。和DR模式差不多但是比DR多了一个隧道技术以支持realserver不在同一个物理环境中。就是realserver一个在北京一个工作在上海。在原有的IP报文外再次封装多一层IP首部内部IP首部(源地址为CIP目标IIP为VIP)外层IP首部(源地址为DIP目标IP为RIP
**原理**
- 请求包到达LVS后LVS将请求包封装成一个新的IP报文
- 新的IP包的目的IP是某一RS的IP然后转发给RS
- RS收到报文后IPIP内核模块解封装取出用户的请求报文
- 发现目的IP是VIP而自己的tunl0网卡上配置了这个IP从而愉快地处理请求并将结果直接发送给客户
**优点**
- 集群节点可以跨vlan
- 跟DR一样响应报文直接发给client
**缺点**
- RS上必须安装运行IPIP模块
- 多增加了一个IP头
- LVS和RS上的tunl0虚拟网卡上配置同一个VIP类似DR
**分析**
- **为什么IP TUN不要求同一个vlan**
因为IP TUN中不是修改MAC来路由所以不要求同一个vlan只要求lvs和rs之间ip能通就行。DR模式要求的是lvs和RS之间广播能通
- **IP TUN性能**
回包不走LVS但是多做了一次封包解包不如DR好
**IP TUN结构**
- 图中红线是再次封装过的包ipip是操作系统的一个内核模块
- DR可能在小公司用的比较多IP TUN用的少一些
![LVS-TP-TUN-STR](images/Middleware/LVS-TP-TUN-STR.png)
### DR模式(直接路由)
**DR模式(Director Routing-直接路由)**。整个DR模式都是停留在第二层的数据链路层。直接修改MAC。实现报文的转发。
![LVS-DR](images/Middleware/LVS-DR.png)
**原理**
- 请求流量(sip 200.200.200.2, dip 200.200.200.1) 先到达LVS
- 然后LVS根据负载策略挑选众多 RS中的一个然后将这个网络包的MAC地址修改成这个选中的RS的MAC
- 然后丢给交换机交换机将这个包丢给选中的RS
- 选中的RS看到MAC地址是自己的、dip也是自己的愉快地手下并处理、回复
- 回复包sip 200.200.200.1 dip 200.200.200.2
- 经过交换机直接回复给client了不再走LVS
![LVS-DR-IP](images/Middleware/LVS-DR-IP.png)
**优点**
- DR模式是性能最好的一种模式入站请求走LVS回复报文绕过LVS直接发给Client
**缺点**
- 要求LVS和rs在同一个vlan
- RS需要配置vip同时特殊处理arp
- 不支持端口映射
**分析**
- **为什么要求LVS和RS在同一个vlan或说同一个二层网络里**
因为DR模式依赖多个RS和LVS共用同一个VIP然后依据MAC地址来在LVS和多个RS之间路由所以LVS和RS必须在一个vlan或者说同一个二层网络里
- **DR 模式为什么性能最好?**
因为回复包不走LVS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请求包小回复包大LVS很容易成为流量瓶颈同时LVS只需要修改进来的包的MAC地址。
- **DR 模式为什么回包不需要走LVS了**
因为RS和LVS共享同一个vip回复的时候RS能正确地填好sip为vip不再需要LVS来多修改一次后面讲的NAT、Full NAT都需要
**DR结构**
- 绿色是请求包进来红色是修改过MAC的请求包
![LVS-DR-STR](images/Middleware/LVS-DR-STR.png)
### full NAT模式
**full NAT模式(full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全部网络地址转换)**。
**原理类似NAT**
- client发出请求sip 200.200.200.2 dip 200.200.200.1
- 请求包到达lvslvs修改请求包为**sip 200.200.200.1 dip rip** 注意这里sip/dip都被修改了
- 请求包到达rs rs回复sip ripdip 200.200.200.1
- 这个回复包的目的IP是VIP(不像NAT中是 cip)所以LVS和RS不在一个vlan通过IP路由也能到达lvs
- lvs修改sip为vip dip为cip修改后的回复包sip 200.200.200.1dip 200.200.200.2发给client
**优点**
- 解决了NAT对LVS和RS要求在同一个vlan的问题适用更复杂的部署形式
**缺点**
- RS看不到cipNAT模式下可以看到
- 进出流量还是都走的lvs容易成为瓶颈跟NAT一样都有这个问题
**分析**
- **为什么full NAT解决了NAT中要求的LVS和RS必须在同一个vlan的问题**
因为LVS修改进来的包的时候把(sip, dip)都修改了(这也是full的主要含义吧)RS的回复包目的地址是vipNAT中是cip所以只要vip和rs之间三层可通就行这样LVS和RS可以在不同的vlan了也就是LVS不再要求是网关从而LVS和RS可以在更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部署。
- **为什么full NAT后RS看不见cip了**
因为cip被修改掉了RS只能看到LVS的vip在阿里内部会将cip放入TCP包的Option中传递给RSRS上一般部署自己写的toa模块来从Options中读取的cip这样RS能看到cip了, 当然这不是一个开源的通用方案。
**full NAT结构**
- full NAT解决了NAT的同vlan的要求**基本上可以用于公有云**
- 但还没解决进出流量都走LVS的问题LVS要修改进出的包
![LVS-full-NAT-STR](images/Middleware/LVS-full-NAT-STR.png)
### ENAT模式
**ENAT模式(enhence NAT)**。ENAT模式在内部也会被称为 三角模式或者DNAT/SNAT模式。
**原理**
- client发出请求cipvip
- 请求包到达lvslvs修改请求包为viprip并将cip放入TCP Option中
- 请求包根据ip路由到达rs ctk模块读取TCP Option中的cip
- 回复包(RIP, vip)被ctk模块截获并将回复包改写为vip, cip)
- 因为回复包的目的地址是cip所以不需要经过lvs可以直接发给client
**优点**
- 不要求LVS和RS在同一个vlan
- 出去的流量不需要走LVS性能好
**缺点**
- 集团实现的自定义方案需要在所有RS上安装ctk组件类似full NAT中的toa
**分析**
- **为什么ENAT的回复包不需要走回LVS了**
因为full NAT模式下要走回去是需要LVS再次改写回复包的IP而ENAT模式下该事情在RS上被ctk模块提前做掉。
- **为什么ENAT的LVS和RS可以在不同的vlan**
跟full NAT一样。
**ENAT结构**
![LVS-ENAT-STR](images/Middleware/LVS-ENAT-STR.png)
## 调度算法
### 静态调度算法
只根据算法进行调度 而不考虑后端服务器的实际连接情况和负载情况。
- **RR轮叫调度Round Robin**
调度器通过”轮叫”调度算法将外部请求按顺序轮流分配到集群中的真实服务器上,它均等地对待每一台服务器,而不管服务器上实际的连接数和系统负载。
- **WRR加权轮叫Weight RR**
调度器通过“加权轮叫”调度算法根据真实服务器的不同处理能力来调度访问请求。这样可以保证处理能力强的服务器处理更多的访问流量。调度器可以自动问询真实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并动态地调整其权值。
- **DH目标地址散列调度Destination Hash **
根据请求的目标IP地址作为散列键(HashKey)从静态分配的散列表找出对应的服务器,若该服务器是可用的且未超载,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否则返回空。
- **SH源地址 hashSource Hash**
源地址散列”调度算法根据请求的源IP地址作为散列键(HashKey)从静态分配的散列表找出对应的服务器,若该服务器是可用的且未超载,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否则返回空。
### 动态调度算法
- **LC最少链接Least Connections**
调度器通过”最少连接”调度算法动态地将网络请求调度到已建立的链接数最少的服务器上。如果集群系统的真实服务器具有相近的系统性能,采用”最小连接”调度算法可以较好地均衡负载。
- **WLC加权最少连接(默认)Weighted Least Connections**
在集群系统中的服务器性能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调度器采用“加权最少链接”调度算法优化负载均衡性能,具有较高权值的服务器将承受较大比例的活动连接负载。调度器可以自动问询真实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并动态地调整其权值。
- **SED最短延迟调度Shortest Expected Delay **
在WLC基础上改进Overhead = ACTIVE+1*256/加权,不再考虑非活动状态,把当前处于活动状态的数目+1来实现数目最小的接受下次请求+1的目的是为了考虑加权的时候非活动连接过多缺陷当权限过大的时候会倒置空闲服务器一直处于无连接状态。
- **NQ永不排队/最少队列调度Never Queue Scheduling NQ**
无需队列。如果有台 realserver的连接数0就直接分配过去不需要再进行sed运算保证不会有一个主机很空间。在SED基础上无论+几第二次一定给下一个保证不会有一个主机不会很空闲着不考虑非活动连接才用NQSED要考虑活动状态连接对于DNS的UDP不需要考虑非活动连接而httpd的处于保持状态的服务就需要考虑非活动连接给服务器的压力。
- **LBLC基于局部性的最少链接locality-Based Least Connections**
基于局部性的最少链接”调度算法是针对目标IP地址的负载均衡目前主要用于Cache集群系统。该算法根据请求的目标IP地址找出该目标IP地址最近使用的服务器若该服务器是可用的且没有超载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若服务器不存在,或者该服务器超载且有服务器处于一半的工作负载,则用“最少链接”的原则选出一个可用的服务器,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
- **LBLCR带复制的基于局部性最少连接Locality-Based Least Connections with Replication**
带复制的基于局部性最少链接”调度算法也是针对目标IP地址的负载均衡目前主要用于Cache集群系统。它与LBLC算法的不同之处是它要维护从一个目标IP地址到一组服务器的映射而LBLC算法维护从一个目标IP地址到一台服务器的映射。该算法根据请求的目标IP地址找出该目标IP地址对应的服务器组按”最小连接”原则从服务器组中选出一台服务器若服务器没有超载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若服务器超载则按“最小连接”原则从这个集群中选出一台服务器将该服务器加入到服务器组中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同时当该服务器组有一段时间没有被修改将最忙的服务器从服务器组中删除以降低复制的程度。
## 常见问题分析
### 脑裂
由于两台高可用服务器对之间在指定时间内无法相互检测到对方的心跳而各自启动故障切换转移功能取得资源服务及所有权而此时的两台高可用服务器对都还或者并且正在运行这样就会导致同一个IP或服务在两段同时启动而发生冲突的严重问题最严重的是两台主机占用同一个VIP当用户写入数据的时候可能同时写在两台服务器上。
**1产生裂脑原因**
- 心跳链路故障,导致无法通信
- 开启防火墙阻挡心跳消息传输
- 心跳网卡地址配置等不正确
- 其他心跳方式不同心跳广播冲突软件bug等1234
备注:
- 心跳线坏了(故障或老化)
- 网卡相关驱动坏了IP配置即冲突问题直连
- 心跳线间连接的设备故障(网卡及交换机)
- 仲裁机器出问题
**2防止裂脑的方法**
- 采用串行或以太网电缆连接,同时用两条心跳线路
- 做好裂脑的监控报警,在问题发生时人为第一时间介入仲裁
- 启用磁盘锁,即正在服务的一方只在发现心跳线全部断开时,才开启磁盘锁
- fence设备智能电源管理设备
- 增加仲裁盘
- 加冗余线路
### 负载不均
**原因分析**
- lvs自身的会话保持参数设置。优化使用cookie代替session
- lvs调度算法设置例如rr、wrr
- 后端RS节点的会话保持参数例如apache的keepalive参数
- 访问量较少的情况下,不均衡的现象更加明显
- 用户发送的请求时间长短和请求资源多少以及大小
### 排错
先检查客户端到服务端——>然后检查负载均衡到RS端——>最后检查客户端到LVS端。
- 调度器上lvs调度规则及IP正确性
- RS节点上VIP和ARP抑制的检查
**生成思路**
- 对绑定的VIP做实时监控出问题报警或自动处理后报警
- 把绑定的VIP做成配置文件例如: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lo:0
**ARP抑制的配置思路**
- 如果是单个VIP那么可以用stop传参设置0
- 如果RS端有多个VIP绑定此时即使是停止VIP绑定也不一定不要置0.
- RS节点上自身提供服务的检查
- 辅助排除工具有tcpdump、ping等
- 负载均衡和反向代理三角形排查理论
# Keepalived
Keepalived是一个免费开源的用C编写的类似于layer3, 4 & 7交换机制软件具备我们平时说的第3层、第4层和第7层交换机的功能。主要提供loadbalancing负载均衡和 high-availability高可用功能负载均衡实现需要依赖Linux的虚拟服务内核模块ipvs而高可用是通过VRRP协议实现多台机器之间的故障转移服务。
## 功能体系
![Keepalived体系结构](images/Middleware/Keepalived体系结构.jpg)
Keepalived的所有功能是配置keepalived.conf文件来实现的。上图是Keepalived的功能体系结构大致分两层
- **内核空间kernel space**
主要包括IPVSIP虚拟服务器用于实现网络服务的负载均衡和NETLINK提供高级路由及其他相关的网络功能两个部份。
- **用户空间user space**
- WatchDog负载监控checkers和VRRP进程的状况
- VRRP Stack负载负载均衡器之间的失败切换FailOver如果只用一个负载均稀器则VRRP不是必须的
- Checkers负责真实服务器的健康检查healthchecking是keepalived最主要的功能。换言之可以没有VRRP Stack但健康检查healthchecking是一定要有的
- IPVS wrapper用户发送设定的规则到内核ipvs代码
- Netlink Reflector用来设定vrrp的vip地址等
**重要功能**
- 管理LVS负载均衡软件
- 实现LVS集群节点的健康检查中
- 作为系统网络服务的高可用性failover
**高可用故障切换转移原理**
Keepalived高可用服务对之间的故障切换转移是通过 VRRP (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来实现的。
在 Keepalived服务正常工作时主 Master节点会不断地向备节点发送多播的方式心跳消息用以告诉备Backup节点自己还活看当主 Master节点发生故障时就无法发送心跳消息备节点也就因此无法继续检测到来自主 Master节点的心跳了于是调用自身的接管程序接管主Master节点的 IP资源及服务。而当主 Master节点恢复时备Backup节点又会释放主节点故障时自身接管的IP资源及服务恢复到原来的备用角色。
**VRRP**
全称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中文名为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VRRP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静态踣甶的单点故障问题VRRP是通过一种竞选机制来将路由的任务交给某台VRRP路由器的。
## 脑裂问题
在高可用HA系统中当联系2个节点的“心跳线”断开时本来为一整体、动作协调的HA系统就分裂成为2个独立的个体。由于相互失去了联系都以为是对方出了故障。两个节点上的HA软件像“裂脑人”一样争抢“共享资源”、争起“应用服务”就会发生严重后果——或者共享资源被瓜分、2边“服务”都起不来了或者2边“服务”都起来了但同时读写“共享存储”导致数据损坏常见如数据库轮询着的联机日志出错
对付HA系统“裂脑”的对策目前达成共识的的大概有以下几条
- 添加冗余的心跳线例如双线条线心跳线也HA尽量减少“裂脑”发生几率
- 启用磁盘锁。正在服务一方锁住共享磁盘“裂脑”发生时让对方完全“抢不走”共享磁盘资源。但使用锁磁盘也会有一个不小的问题如果占用共享盘的一方不主动“解锁”另一方就永远得不到共享磁盘。现实中假如服务节点突然死机或崩溃就不可能执行解锁命令。后备节点也就接管不了共享资源和应用服务。于是有人在HA中设计了“智能”锁。即正在服务的一方只在发现心跳线全部断开察觉不到对端时才启用磁盘锁。平时就不上锁了
- 设置仲裁机制。例如设置参考IP如网关IP当心跳线完全断开时2个节点都各自ping一下参考IP不通则表明断点就出在本端。不仅“心跳”、还兼对外“服务”的本端网络链路断了即使启动或继续应用服务也没有用了那就主动放弃竞争让能够ping通参考IP的一端去起服务。更保险一些ping不通参考IP的一方干脆就自我重启以彻底释放有可能还占用着的那些共享资源
### 产生原因
一般来说,裂脑的发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 高可用服务器对之间心跳线链路发生故障,导致无法正常通信
- 因心跳线坏了(包括断了,老化)
- 因网卡及相关驱动坏了ip配置及冲突问题网卡直连
- 因心跳线间连接的设备故障(网卡及交换机)
- 因仲裁的机器出问题(采用仲裁的方案)
- 高可用服务器上开启了 iptables防火墙阻挡了心跳消息传输
- 高可用服务器上心跳网卡地址等信息配置不正确,导致发送心跳失败
- 其他服务配置不当等原因如心跳方式不同心跳广插冲突、软件Bug等
**提示:** Keepalived配置里同一 VRRP实例如果 virtual_router_id两端参数配置不一致也会导致裂脑问题发生。
### 解决方案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止裂脑问题的发生:
- 同时使用串行电缆和以太网电缆连接,同时用两条心跳线路,这样一条线路坏了,另一个还是好的,依然能传送心跳消息
- 当检测到裂脑时强行关闭一个心跳节点这个功能需特殊设备支持如Stonith、feyce。相当于备节点接收不到心跳消患通过单独的线路发送关机命令关闭主节点的电源
- 做好对裂脑的监控报警(如邮件及手机短信等或值班).在问题发生时人为第一时间介入仲裁,降低损失。例如,百度的监控报警短倍就有上行和下行的区别。报警消息发送到管理员手机上,管理员可以通过手机回复对应数字或简单的字符串操作返回给服务器.让服务器根据指令自动处理相应故障,这样解决故障的时间更短.
在实施高可用方案时,要根据业务实际需求确定是否能容忍这样的损失。对于一般的网站常规业务,这个损失是可容忍的。
## 安装部署
**第一步keepalived软件安装**
`yum install keepalived -y `
```
/etc/keepalived
/etc/keepalived/keepalived.conf #keepalived服务主配置文件
/etc/rc.d/init.d/keepalived #服务启动脚本
/etc/sysconfig/keepalived
/usr/bin/genhash
/usr/libexec/keepalived
/usr/sbin/keepalived
```
**第二步:配置文件说明**
全局配置
```shell
global_defs { # 全局配置
notification_email { # 定义报警邮件地址
acassen@firewall.loc
failover@firewall.loc
sysadmin@firewall.loc
}
notification_email_from Alexandre.Cassen@firewall.loc # 定义发送邮件的地址
smtp_server 192.168.200.1 # 邮箱服务器
smtp_connect_timeout 30 # 定义超时时间
router_id LVS_DEVEL # 定义路由标识信息,相同局域网唯一
}
```
虚拟ip配置brrp
```shell
vrrp_instance VI_1 { # 定义实例
state MASTER # 状态参数 master/backup 只是说明
interface eth0 # 虚IP地址放置的网卡位置
virtual_router_id 51 # 同一家族要一直同一个集群id一致
priority 100 # 优先级决定是主还是备 越大越优先
advert_int 1 # 主备通讯时间间隔
authentication {
auth_type PASS
auth_pass 1111 # 认证
}
virtual_ipaddress {
192.168.200.16 # 设备之间使用的虚拟ip地址
192.168.200.17
192.168.200.18
}
}
```
**第三步:最终配置文件**
主负载均衡服务器配置
```shell
[root@lb01 conf]# cat /etc/keepalived/keepalived.conf
! Configuration File for keepalived
global_defs {
router_id lb01
}
vrrp_instance VI_1 {
state MASTER
interface eth0
virtual_router_id 51
priority 150
advert_int 1
authentication {
auth_type PASS
auth_pass 1111
}
virtual_ipaddress {
10.0.0.3
}
}
```
备负载均衡服务器配置
```shell
[root@lb02 ~]# cat /etc/keepalived/keepalived.conf
! Configuration File for keepalived
global_defs {
router_id lb02
}
vrrp_instance VI_1 {
state BACKUP
interface eth0
virtual_router_id 51
priority 100
advert_int 1
authentication {
auth_type PASS
auth_pass 1111
}
virtual_ipaddress {
10.0.0.3
}
}
```
**第四步启动keepalived**
```shell
[root@lb02 ~]# /etc/init.d/keepalived start
Starting keepalived: [ OK ]
```
**第五步:在进行访问测试之前要保证后端的节点都能够单独的访问**
测试连通性. 后端节点
```shell
[root@lb01 conf]# curl -H host:www.etiantian.org 10.0.0.8
web01 www
[root@lb01 conf]# curl -H host:www.etiantian.org 10.0.0.7
web02 www
[root@lb01 conf]# curl -H host:www.etiantian.org 10.0.0.9
web03 www
[root@lb01 conf]# curl -H host:bbs.etiantian.org 10.0.0.9
web03 bbs
[root@lb01 conf]# curl -H host:bbs.etiantian.org 10.0.0.8
web01 bbs
[root@lb01 conf]# curl -H host:bbs.etiantian.org 10.0.0.7
web02 bbs
```
**第六步查看虚拟ip状态**
```shell
[root@lb01 conf]# ip a
1: lo: <LOOPBACK,UP,LOWER_UP>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inet 127.0.0.1/8 scope host lo
inet6 ::1/128 scope host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2: eth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qlen 1000
link/ether 00:0c:29:90:7f:0d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0.0.5/24 brd 10.0.0.255 scope global eth0
inet 10.0.0.3/24 scope global secondary eth0:1
inet6 fe80::20c:29ff:fe90:7f0d/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3: eth1: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qlen 1000
link/ether 00:0c:29:90:7f:17 brd ff:ff:ff:ff:ff:ff
inet 172.16.1.5/24 brd 172.16.1.255 scope global eth1
inet6 fe80::20c:29ff:fe90:7f17/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
**第七步:【总结】配置文件修改**
Keepalived主备配置文件区别
- router_id 信息不一致
- state 状态描述信息不一致
- priority 主备竞选优先级数值不一致
# HAProxy
HAProxy提供高可用性、负载均衡以及基于TCP和HTTP应用的代 理支持虚拟主机它是免费、快速并且可靠的一种解决方案。HAProxy特别适用于那些负载特大的web站点这些站点通常又需要会话保持或七层处理。HAProxy运行在当前的硬件上完全可以支持数以万计的并发连接。并且它的运行模式使得它可以很简单安全的整合进您当前的架构中 同时可以保护你的web服务器不被暴露到网络上。
## 四层负载均衡
所谓的四层就是ISO参考模型中的第四层。四层负载均衡也称为四层交换机它主要是**通过分析IP层及TCP/UDP层的流量实现的基于IP加端口的负载均衡**。常见的基于四层的负载均衡器有**LVS、F5**等。
![四层负载均衡](images/Middleware/四层负载均衡.png)
以常见的TCP应用为例负载均衡器在接收到第一个来自客户端的SYN请求时会通过设定的负载均衡算法选择一个最佳的后端服务器同时将报文中目标IP地址修改为后端服务器IP然后直接转发给该后端服务器这样一个负载均衡请求就完成了。从这个过程来看一个TCP连接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直接建立的而负载均衡器只不过完成了一个类似路由器的转发动作。在某些负载均衡策略中为保证后端服务器返回的报文可以正确传递给负载均衡器在转发报文的同时可能还会对报文原来的源地址进行修改。
## 七层负载均衡
七层负载均衡器也称为七层交换机位于OSI的最高层即应用层此时负载均衡器支持多种应用协议常见的有**HTTP、FTP、SMTP**等。七层负载均衡器**可以根据报文内容,再配合负载均衡算法来选择后端服务器**因此也称为“内容交换器”。比如对于Web服务器的负载均衡七层负载均衡器不但可以根据“IP+端口”的方式进行负载分流还可以根据网站的URL、访问域名、浏览器类别、语言等决定负载均衡的策略。例如有两台Web服务器分别对应中英文两个网站两个域名分别是A、B要实现访问A域名时进入中文网站访问B域名时进入英文网站这在四层负载均衡器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而七层负载均衡可以根据客户端访问域名的不同选择对应的网页进行负载均衡处理。常见的七层负载均衡器有HAproxy、Nginx等。
![七层负载均衡](images/Middleware/七层负载均衡.png)
这里仍以常见的TCP应用为例由于负载均衡器要获取到报文的内容因此只能先代替后端服务器和客户端建立连接接着才能收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报文内容然后再根据该报文中特定字段加上负载均衡器中设置的负载均衡算法来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纵观整个过程七层负载均衡器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一个代理服务器。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层和七层负载均衡**
对比四层负载均衡和七层负载均衡运行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在七层负载均衡模式下负载均衡器与客户端及后端的服务器会分别建立一次TCP连接而在四层负载均衡模式下仅建立一次TCP连接。由此可知七层负载均衡对负载均衡设备的要求更高而七层负载均衡的处理能力也必然低于四层模式的负载均衡。
## 负载均衡策略
- roundrobin表示简单的轮询
- static-rr表示根据权重
- leastconn表示最少连接者先处理
- source表示根据请求的源IP类似Nginx的IP_hash机制
- uri表示根据请求的URI
- url_param表示根据HTTP请求头来锁定每一次HTTP请求
- rdp-cookie(name)表示根据据cookie(name)来锁定并哈希每一次TCP请求
**常用的负载均衡算法**
- 轮询算法roundrobin
- 根据请求源IP算法source
- 最少连接者先处理算法lestconn
## HAProxy与LVS的区别
HAProxy负载均衡与LVS负载均衡的区别
- 两者都是软件负载均衡产品但是LVS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实现的一种软负载均衡而HAProxy是基于第三应用实现的软负载均衡
- LVS是基于四层的IP负载均衡技术而HAProxy是基于四层和七层技术、可提供TCP和HTTP应用的负载均衡综合解决方案
- LVS工作在ISO模型的第四层因此其状态监测功能单一而HAProxy在状态监测方面功能强大可支持端口、URL、脚本等多种状态检测方式
- HAProxy虽然功能强大但是整体处理性能低于四层模式的LVS负载均衡而LVS拥有接近硬件设备的网络吞吐和连接负载能力
综上所述HAProxy和LVS各有优缺点没有好坏之分要选择哪个作为负载均衡器要以实际的应用环境来决定。
## 安装配置
**第一步:安装依赖**
```shell
[root@test ~] # yum -y install make gcc gcc-c++ openssl-devel
```
**第二步安装haproxy**
```shell
[root@test ~] # wget http://haproxy.1wt.eu/download/1.3/src/haproxy-1.3.20.tar.gz
[root@test ~] # tar zcvf haproxy-1.3.20.tar.gz
[root@test ~] # cd haproxy-1.3.20
[root@test ~] # make TARGET=linux26 PREFIX=/usr/local/haproxy # 将haproxy安装到/usr/local/haproxy
[root@test ~] # make install PREFIX=/usr/local/haproxy
```
Redis主从复制-部分重同步.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