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f8b5c104c88d04cb8fb325e3667fb6e8d88ffb78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ben.guo" <909336740@qq.com>
Date: Tue, 23 Apr 2024 14:45:18 +0800
Subject: [PATCH] =?UTF-8?q?Update.=20=E6=9B=B4=E6=96=B0=E8=AF=AD=E4=B9=89?=
=?UTF-8?q?=E5=85=B3=E7=B3=BB=E7=9A=84=E8=A7=A3=E9=87=8A=20&=20=E6=95=B0?=
=?UTF-8?q?=E5=80=BC=E7=BC=A9=E6=94=BE=E3=80=82?=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
.../第一章——Transformer网络架构.md | 24 +++++++++++++++----
1 file changed, 20 insertions(+), 4 deletions(-)
diff --git a/人人都能看懂的Transformer/第一章——Transformer网络架构.md b/人人都能看懂的Transformer/第一章——Transformer网络架构.md
index 778f976..729305d 100644
--- a/人人都能看懂的Transformer/第一章——Transformer网络架构.md
+++ b/人人都能看懂的Transformer/第一章——Transformer网络架构.md
@@ -2,6 +2,8 @@
### 总体架构图
+> 这个阶段主要是有个大概认识,你可能会觉得模糊或不能理解的,后面会对每个模块进行详解,也欢迎给我留issue探讨。
+
> WHAT:自注意力机制模型,顾名思义,它能够自己找到不同位置的依赖关系。如在序列的任何位置直接计算出其他位置的依赖关系,从而有效捕捉长距离依赖。以及位置编码等关键组成。
@@ -33,9 +35,11 @@
根据我们上面了解到的,不同的部分其实可以针对不同的任务。
-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是只使用了编码器(Encoder)的模型,一般用于抽样式问答 或者 做命名实体识别,如从给定的文本段落中找到并提取出回答问题的文本片段。目标是识别或检索信息,而不是生成新的文本序列。
--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只使用了解码器的模型,被设计用于生成文本。
+-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只使用了解码器的模型,被设计用于生成文本。但是里面的Mask改成了因果masking(causal masking),即不像原始那样隐藏一句话中的某个词,而是它只能看到前面的词,而不能看到后面的。
- 机器翻译,则需要编码器处理源语言文本,解码器生成目标语言文本。即整个Transofmer。
+当你更加深入理解模型,你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
### 解码器(Decoder)概述
@@ -56,6 +60,8 @@
### 文字向量化 & 位置编码
+> Embedding & Positional Encoding
+>
> WHY:机器无法理解文字,机器底层只能识别数值,所以文字需要转换成数值。而由于自注意力机制不具有处理序列顺序的能力,位置编码被用来保留单词的顺序信息。
>
> HOW:文字的向量化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后面再详解。
@@ -72,21 +78,31 @@
### 语义关系学习(多头注意力)
+> Multi-HeadAttention
+>
> WHY:捕捉多种语义关系,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如LLM是大模型的缩写,同时也是法学硕士的缩写。亦或者冬天里的能穿多少穿多少,跟夏天里的能穿多少穿多少。
向量传入后,通过语义关系学习(一系列计算),得出一个矩阵,维度是4 × 4的矩阵。矩阵里的每个值都是数字,数字代表了文字对应其它文字的语义关系,越高表示与其它文字的关系越近,越小则表示越疏远。
-> 实际上是通过三个不同的线性变换生产Q、K和V向量(实际是3条线,为了简化前面用1条线表达),每一份对应一个头,如GPT是12头,则是向量 × 4 × 3 × 12 份数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子模块都会叠加N次,如GPT-3就据说叠加了175层。即最终是向量 × 4 × 3 × 12 × 175。当然我们这里只用向量 × 4 × 1 × 1 × 1 即 向量 × 4 × 3 1头1个子模块,以方便大家理解。
+> 为什么数字越大表示关系越近,现在可以简单理解,就是每个词的查询向量(Q)会与序列中所有单词的键(K)向量进行点积运算,得到一个分数,这个分数经过softmax函数处理后,就变成了注意力权重。即每个词都有跟全部词的向量结果,越大表示语义关系越紧密,权重越低则表示关系越疏远。
+>
+> 另外,实际上是通过三个不同的线性变换生产Q、K和V向量(实际是3条线,为了简化前面用1条线表达),每一份对应一个头,如GPT是12头,则是向量 × 4 × 3 × 12 份数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子模块都会叠加N次,如GPT-3就据说叠加了175层。即最终是向量 × 4 × 3 × 12 × 175。当然我们这里只用向量 × 4 × 1 × 1 × 1 即 向量 × 4 × 3 1头1个子模块,以方便大家理解。
### 数值缩放
-> WHY:前面我们讲到,矩阵里的数字越大,表示
+> Add & Norm
+>
+> WHY:前面我们讲到,矩阵里的数字越大,表示跟其它词的语义关系越紧密,如果两个大值相加,很可能就造成大的值特别大,小的值特别小。所以要统一到一个维度,特别是深度学习场景里,由于深度学习是矩阵乘法, 所以大值或者小值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模型不稳定。
-将语义关系学习里输出的矩阵,加上残差(输入语义关系学习)前的向量,再进行值的统一缩放,大部分情况下是缩放到[-1,1]区间()。
+将语义关系学习里输出的矩阵,加上残差(输入语义关系学习)前的向量,再进行值的统一缩放,大部分情况下是缩放到[-1,1]区间。
+Add & Norm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相同位置元素相加,再做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即如果残差连接的A矩阵是3维的,多头注意力输出的B矩阵也会是3维的,而且两者一定是同Size,即A矩阵是(None, 4, 768),B矩阵肯定也是(None, 4, 768),两者同位置的如`A[i][j][k]=0.1`,`B[i][j][k]=0.2`,则相加是0.3,再去进行归一化。层归一化后面我们会详解。
+
+
+